《毕业设计论文城镇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城镇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X X 科 技 大 学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目城镇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姓 名 : 准考证号 : 专 业 : 初等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 指导教师 : 2011 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题目: 二、时间: 年 月 日 起 至 年 月 日 三、进行地点: 四、内容要求: 指导老师: 职称: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城镇环境保护问题研究Urban Environmental Issues摘 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态保护对农村城镇化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完善法律制度等。从我国
2、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农村污染防治及立法的规范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农村污染防治,对策。ABSTRACT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ura
3、l areas is very important.Must be correct and reasonable to deal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pollution co
4、ntrol and legislative framework, analyze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xist, mad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and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KEY WORDS: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
5、l protec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rural areas, countermeasure.目 录前 言 6第一章 总论 7第二章 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7第三章 农村环境的状况 8第四章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9第五章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3第六章 结束语 23结 论 24参考文献 25致谢 26前 言随着工业发展的飞猛进,工业化生产的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泛滥,环境灾难的频发,让我们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环境问题突出,不少城镇的大气,水,土壤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
6、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剧。农业环境是农业自然资源的总体,也是所有生态脆弱区。农村环境这一地域特点,在法律保护方面相对薄弱。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尽管农村城镇化的表象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不断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本文将从农村环境保护及研究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及相关治理对策。第一章 总论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
7、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社会的和谐都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已由城市转向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环境保护法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相对薄弱。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法律制度的规范等,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第二章 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村作为农业人口的居住场所,在地域上直接处于农业环境中。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
8、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农业环境是农业自然资源的总体也集中了所有生态脆弱区。因此,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第三章 农村环境的状况 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点资源与
9、面源污染迭加,新、老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农村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更低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土壤养分状况失衡,耕地缺磷面积达51%,缺钾面积达60%。肥料总量中,有机肥仅占25%,工矿企业“三废”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依然存在耕地占优补劣的现象。农村工业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动摇农业生产的发展基础。如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硫在局部地区已经造成毁灭性社会公害。有的炼硫区方圆几平方公里内空气中的二氧化
10、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局部地区形成酸雨,降雨pH在34之间。三省炼硫区堆积的硫渣近2000万吨,整个炼硫区山光岭秃,大片耕地变成“死地”,上万农民丧失了维持生存和生育后代的基本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方停产20年也不能恢复正常农业生产。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整治工业污染的行动,但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大城市近郊,其它乡镇企业在布局上仍然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
11、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第四章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4.1农村城镇化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如人口集中在城镇会使原来回归于农田的排泄物和有机垃圾进入其它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此外,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则会使工业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从而形成明显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
12、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出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个内在机制是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
13、系统获得农产品,经食用和消化后,排泄物又注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机物会成为生态系统的投入,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它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会形成生态问题。第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
14、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小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集中在城镇,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加上城镇面积的限制,城镇内各种农村工业集中排污极易造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交汇,结果或扩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衍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空
15、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噪声污染等。总之,环境问题是农村城镇化的副产品。4.2城镇周边农村及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千克(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千克)。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
16、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4.3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工业企业(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
17、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如滇池、太湖、巢湖等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靠近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很多湖泊已退化成为流域中的污水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4.4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
18、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4.5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 %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 %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4.6工业占地和对农田的毁坏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
19、。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消耗耕地的大户。据浙江省环保局测算,每生产65亿块砖,要消耗1365万吨土,相当于45500亩土地被削平一尺。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4.7 生活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业产品在农民生活中不断增多,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由过去的菜叶、瓜果皮逐渐被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所代替,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这些垃
20、圾还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这些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只能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这些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而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第五章 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5.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
21、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5.2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产量目标、收入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
22、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千方百计保护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是农业部按照09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总体部署提出的10年全国农业工作的一大目标任务。因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正面临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贸易全球化对农业和粮食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影响农业和粮食的生产外部因素越来越多。统筹粮食和其它作物发展的难度越
23、来越大。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5.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除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之外,农村还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乡镇工业兴起时我国就已经意识到了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环境问题,但我国已基本形成的单行污染防治法体系却偏重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未将保护农村环
24、境落到实处。一方面,许多污染严重、亟待治理的领域,比如农村养殖业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业污水污染等,立法缺位,无法可依;另一方面,法律上虽涉及农村污染的治理,但规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实施支持系统。比如,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对农田灌溉、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作了规定,但内容简单,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或制度,无可操作性。该法还规定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这项制度应该是防治农村水污染,特别是预防城市水污染向农村转嫁的有效措施,但它只是授权省级以上的政府可以实施总量控制,至于是否必须实施以及省级以下政府能否实施都没有规定。类似的情形还可见于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在省一级的不同地区之间转
25、移,需要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但却没有涉及固体废物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大量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城乡环境利益失衡的重要的制度原因。单行污染防治法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漠视看似单行环境法律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是我国环境立法相关原则的缺失。要改变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应该修改环境保护法,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内公平,所谓代内公平包含了农民在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业污水污染等污染严重的领域应尽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对触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但内容过于简单
26、、笼统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细化相关内容,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应消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制度性因素: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固体废物转移事前知情同意程序等相关制度扩及农村地区。当然,由于农村环保工作长期受忽视,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环保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制度实施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加强政府方面的责任,应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工作计划,从监督机构、人员、经费和宣传教育多个层面确保相关立法顺利实施。5.4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障农村的环境问题往往与贫困结合在一起。有数据显示,我国生态破坏问题的地区分布与贫困问题的地区分布有着
27、高度的相关性,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承载力强,内陆地区经济不发达,环境承载力弱。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贫困的农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往往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在发生环境纠纷后一方面不知道通过怎样的管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使在诉讼中也往往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造成自己应得环境权益的丧失。对于农民在环境权益救济方面的弱势地位,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几乎处于失语状态。虽然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但它的适用范围有限,与农民整体上对这项制度的现实需求相差甚远。据悉,目前许多农村地区村民自身的抗争已成为
28、解决环境纠纷的主要途径。5.5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
29、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6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5.6.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
30、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6.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
31、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5.7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5.7.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法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5.7
32、.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5.7.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5.8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33、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
34、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5.8.1
35、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城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的模式有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我们的城镇。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生态城市不是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是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抬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
36、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享受。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以及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生态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城镇布局体系、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5.9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合理规划、提高意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
37、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5.9.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5.9.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9.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积极发
38、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5.9.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第六章 结束语“新农村”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六大提出
39、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已由城市为主体逐渐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 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环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不走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统筹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40、设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空间,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能真正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2、王惠彦等.对沈阳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03)。3、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4、任太增、李 敏.中国粗放型
41、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5、石庆武.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6、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7、喻金富.如何将环境问题消化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8、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9、李克国著.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0、彭 力、吴 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要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J.南方农村,2005(2)。致 谢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我对指导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河南科技大学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27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意见书考生姓名准考证号辅导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年 月 日指导老师职称工作单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5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