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doc
《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王金战 进入重点中学的孩子很自卑,怎样帮他重树信心?孩子习惯性说谎,家长怎么办?孩子凡事都让家长拿主意,如何让他有主见?跟孩子谈人生,如何说他才容易接受?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态度消极怎么办?学习竞争激烈,怎样让孩子正确对待同学竞争?阅读由“高考战神”王金战等人编写的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聚焦中学生家长倍感困惑、焦虑的77个典型问题。 为孩子当牛做马,为什么却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长常常只看到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冲动,却看不到孩子得不到亲人理解的痛苦;只会历数孩子的种种“不是”,却看不到孩子急于摆脱外部压力和内心纠结的深深渴望;只抱怨自己的拳拳爱心换来的是孩子的反感与
2、冷漠,却看不到喋喋不休如何让本已疲惫不堪的孩子雪上加霜。 有时候,孩子要的未必是锦衣玉食、嘘寒问暖,而只是一扇透气的窗户。孩子能否具有竞争力,真正比拼的是家长的智慧和沟通技巧。孩子懒惰、追星、攀比、早恋、网瘾、贪玩、偏科、厌学 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中学生选取了1318岁中学生家长普遍遭遇,同时也是最感困惑、焦虑的几十个典型教育问题,引导家长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在给孩子尝试生活权利的同时,提升孩子的竞争力。1、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多年的研究发现,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一个人几乎可以完成其智力开发总量的90%。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一个孩子如果在14
3、岁之前能学到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得到较好的开发,所爆发出的能量甚至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反之,如果14岁之前学到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愿意学的东西,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得到严重的扼杀。所以在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一定不要逼着孩子去干他不想干的事。反观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孩子意愿给孩子报了很多学习班,虽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家长应该先想方设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智力的开发是这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我在山东工作的时候,班里有个农村的住校生。我发现他每次吃完饭都把菜盆倒上水涮涮,然后喝掉,所以他的菜盆总是干干净净的,几乎都不用刷。我很感动,心想
4、这孩子多不容易啊,以后肯定有出息。后来这个学生果然没让我失望,考上了山东大学,在当时就很不简单了。他不怕吃苦又能干,发展得也不错,现在是一家市级银行的行长。前段时间师生聚会,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端过一个吃剩的盘底,自己偷偷倒上一点茶水,端起来就喝。 我想起他高中时候的事情,就笑着说:“你现在是大行长,不缺钱,怎么还这么做?”他回想起往事,一下子动了情,说:“王老师,小时候我家里穷,我爹每次吃完饭就把碗涮得干干净净,把菜汤喝掉。我也学着,从八九岁就习惯这么做了,一直改不了。喝着这种菜汤感觉特别亲切,想起自己的从前,想起农村的父母,这样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怕了。” 一个农村家长没多少文
5、化,可是他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然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融入了儿子的血液,深深根植于儿子心底,所以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如果儿子到了十六七岁以后才看到父亲的这个举动,恐怕就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多年来,我对教过的一些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证明:14岁以前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受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正面影响是这样,反面影响也是如此。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是从14岁以前开始“变化”的。我们也往往把十三四岁看成孩子的“叛逆期”。在这两个时期,孩子的
6、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孩子特别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较多。面对孩子的表现,许多家长要么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要么厌烦至极、粗暴打压,要么稀里糊涂、不得要领。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消极、不负责任的。孩子14岁之前同时也是家长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机稍纵即逝,再也不会重来。抓住这个时期,在教育孩子上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则事倍功半,甚至耽误孩子的一生。 有一次,听一位朋友谈到他教育孩子的一段感悟:女儿考上大学后,虽然离家很近,但为了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决定让她住校。开学还有半个月时,她妈妈就开始给她买这买那,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结果买到开学那天还没
7、买够。我心里着急:有这个必要吗?可是看到她妈妈那副慈母的样子,我又不忍心给她泼凉水。女儿只是听任她妈妈成堆地往家搬东西,无动于衷。 开学那天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我对女儿说:“你不在家,没人跟我斗嘴了,你老爸该多寂寞啊!”结果女儿一听这话,一下扑到我怀里哭了半天。送完出来,爱人就埋怨我们父女没良心,说她自己为女儿忙活了半个多月,累得都睡不着,到头来女儿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甚至有时候还嫌她烦。我赶紧安慰她:“其实当然还是你最关心孩子,她也早已习惯了,觉得你做那些都很正常;我对她很少过问,稍微给点阳光她就灿烂了。”爱人听了这才感觉稍微好些。其实有些话我没说:“你虽然给孩子买了很多好东西,但你做的那些
8、不是她最需要的,孩子当然没反应了。我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是说到孩子心坎上了。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她的尊重、理解和疼爱,这正是她最需要的。” 朋友的这段感悟很有代表性。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层出不穷。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独生子女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1/3,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一起玩耍斗闹的兄弟姊妹,在学校里学习负担过重。而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有了烦恼和不良情绪更需要发泄。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发育都较早,内心世界都很丰富。如果外界的朋友少,父母又与其处于对抗状态,那么问题孩子便由此产生了。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
9、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包办一切的家长。 2、孩子的前程是需要提前设计的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高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没法取消的,但一次考试定命运又带来很多弊端。为了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很多高考的改革措施。比如,为了促成不同人才的成长,许多高校自主招生,扩充了新的招生类别。 孩子平时学习压力太大,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这些政策和信息,也理解不了,但到了高三才知道这些政策基本上就来不及了。对家长来说,对这些政策的提前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设计,否则最后也就只有拼高考总分这一条路了。 我的孩子在初一时基本上就确定了她的北大之路。在她初一时我就
10、给她选定了一门艺术特长,这是我通过反复研究后做出的选择。我发现很多家长严重缺乏这种规划,他们只知道盲目跟风,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技能班,而没有去思考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学这些东西,学的这些东西在几年之后的高考中会有多大的相关性。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前程是需要提前设计的,而这个责任应该由家长来承担。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一个经常批评孩子的家长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肯定是严重缺乏教学艺术的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如果家长教育方法得当,引导孩子渡过难关,那么重新站立起来的孩子便因此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财富;反之则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那么恰当的方法
11、是什么呢?我认为前提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一个学生原本是班里的第1名,经过近3年的努力却跌到了第30名。就在她即将彻底丧失信心的时候,我见到了这个学生。我清楚地知道,走到这个地步,她遭受最多的是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最缺少的就是几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给她定了个目标,在一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中争取考到第28名。这个目标定得较低,比较容易完成,她也自信地接受了。期末考试结果出来了,她考了第25名。我自然把她大大夸奖了一番,得到我的鼓励后,孩子的自信心开始恢复。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她在半年后进了班级前7名。这里我想提示家长:当孩子暂时处在困境中时,你一定要给他定个较低的目标,只要完成了就加以表扬,这才是真正有
12、效的做法。 还有个学生,第一次考试考了倒数第一,第二次还是倒数第一,我就在寻找表扬这个孩子的理由。这个学生上一次考试和倒数第二的差距是200分,这一次差距是170分,缩小了30分。于是在考试总结会上我就刻意表扬这个学生:“一次考试离倒数第二的差距缩小了30分,高三一共有8次大型考试,如果你每次考试都能有这样的提升,那么明年的高考就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危险,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高三一年来,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密切关注着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真考上了北京大学。试想,如果第二次考试后,我要是来一句“你怎么还是倒数第一”,基本上这个学生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所以我经常强调
13、,越是对差生,家长越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优点。一句表扬三冬暖,一句批评三春寒。 曾经有一位家长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写作,特意在网上为孩子建立了博客。他从不要求孩子写,却始终能以身作则自己坚持每周至少写3篇博文。其中一篇他是这样写的: 最近写得多了,总是在想,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应该是源于一次语文老师的夸奖。小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而语文成绩基本是60分左右。真正爱好写作文,应该是在高三。有一次语文老师留作业,让写一篇景色描写。内容大概是:清晨的湖面,白茫茫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微风吹过,荷叶轻轻地摇动,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勤劳的渔民已经将小船划向很远的地方。小船驶过的水面,荷叶向两边
14、分开来,很自然地形成一条细长的通道。太阳刚刚升起,在湖面洒满金光,波光粼粼。每一条小船驶过的通道都泛着银光,好像千万条银线通向远方。 这篇景色描写大概有150个字,老师没有把它当做范文朗读,但是作业发下来之后,我看到老师在这篇作文的下方赫然写着两个大字“很好”,后面还加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那时的心情真可以用“心潮澎湃”来形容。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不再反感写作,好像还总是期许着老师再次留“作文”作业。 孩子要受到鼓励才能激发出学习兴趣。优秀的家长不仅懂得夸奖和鼓励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夸奖。往往是那些不愿意思考的家长总是说:“我也夸了,但是根本不管用。”这样的家长其实不懂得什么
15、是真正的鼓励。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好家长和好老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3、 跟孩子讲话是要备课的 在一次家长见面会上,北京东城区一名高三男生的妈妈,好像完全忽略了其他家长的存在,一股脑地述说她跟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她说孩子以前很听话,成绩很不错,可进入高中后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很少向父母提及。每当家长试图跟他谈论这些话题,或者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想劝说几句时,孩子常常是把门一关。最近的一次月考,成绩下滑比较明显,看得出孩子情绪很低落,家长也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担心,
16、询问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提醒要总结经验免得高考时再出现类似状况。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对此反应十分激烈,摔砸书本,并说自己不愿到学校上课了。于是妈妈又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可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孩子冲着她大发脾气,甚至恼羞成怒地斥责妈妈从此闭上嘴巴。 妈妈唯恐月考的失利会对孩子造成打击,使他一蹶不振,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是又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千方百计安慰孩子。可她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好心,孩子却不领情。现在妈妈很害怕孩子放学回家,因为她不知道在孩子面前该谈些什么。对她来说,跟孩子之间的谈话简直就是一道难解的题。 其实,这个家长并非个例,如何跟孩子交流是很多家长的困惑。随着孩子的成长
17、,家长越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话。有时亲子之间对话,家长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炸弹。于是经常会有家长通过我的邮箱、博客,咨询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甚至问到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跟孩子说哪句话。 家长对孩子说些什么、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孩子才爱听,这可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家长花费时间琢磨的。并不是我告诉家长跟孩子说哪句话,家长说了就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同一句话,说话人的语气、表情不同,效果肯定不同。每个家庭中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甚至有时候说话的情境不同,都会使得说同一句话的效果大相径庭的。所以跟孩子说话,家长是要备课的。 在学习哪有那么难这本书中我谈过,在我女儿每次大型考
18、试期间,我都是她指定的专门陪护。因为她知道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我的一句话就能让她精神抖擞。尤其是高考那几天,每科考过之后,我都会观察孩子的表情,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及时调整情绪和考试状态,使她超水平发挥,终于毫无悬念地进入北大。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孩子参加重大考试或谈论孩子的学习时,家长说话要备课,在跟孩子相处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时,都一定要深思熟虑,做足功课。 家长要注意选择说话的内容 和孩子谈话未必都要选择正儿八经的话题,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孩子,如果家长说话三句不离考试、学习,孩子自然心生厌烦。就像前面那个高三的孩子,面对紧张的复习,压力本来就很大,父母的叮咛、嘱
19、咐就会成为孩子的无形负担,使孩子身心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如果父母能够选择一些轻松的、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孩子自然不会拒父母于门外。而且孩子的生活主题就是学习,即使家长不谈学习,只要谈话符合孩子的口味,谈着谈着他自己也会谈到学习上来了。一谈到学习,班里发生的事情自然就谈到了。家长想了解的自然也就了解到了。有时,生活中一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帮助孩子释疑解惑、培养性情。 说话的方式往往比内容重要 家长要掌握更多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尽量少用反问句,如“你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写作业”、“你不是答应过了吗”;也尽量少用陈述和评价,如“这么晚了,别磨蹭了,赶快写完作业抓紧休息
20、”。因为这些话忽略了情感的传递,让孩子听到的是责怪、命令,会让孩子很反感。 如果家长说“孩子,今天是不是太晚了,可以休息了吗”,孩子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家长还要多思考、多尝试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给孩子写信、留字条。有时候虽然家长自认为说话的方式改变了,可说话的语气没变,说话的内容没变,孩子自然对此不屑一顾。 和孩子交流的时机也很重要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一般情况下都会失落、伤心,这时家长要给孩子时间、空间,允许孩子宣泄负面情绪。孩子说的一句丧气话,也许仅仅是其情绪的宣泄罢了,对此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不要急于劝慰、鼓劲,而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过程正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不少家长认为这个时候如
21、果不对孩子说点什么,就是没有尽到责任。可我认为,这时家长不说反而可能比说的效果更好。如果父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的对话只讲究动机不看实效,其实并没有真正尽到责任。 4、 帮自卑孩子重树自信 有个农村孩子打来电话说: “他们觉得我土,都不愿意跟我玩。他们老是讲有关游戏的事情,我没玩过,也听不懂,所以他们说话时我只能听着,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感觉很自卑,无法融入他们之中” 我回答:“农村的孩子可能确实没有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但农村孩子身上也有城市孩子不具备的优点,比如独立、坚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而且对于农村的很多事情,城市的孩子也并不了解,如果你能
22、用很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让大家觉得既新奇又好玩,他们一定也很愿意听,没准你还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呢!” “是吗,老师?那我试试吧。”这个孩子放下电话时的语气,听起来已经明显不像刚打电话时那么沮丧了。 关键点分析 孩子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到了一个新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跟以前不同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解决: (1)改变孩子的心态。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因此看待事情的角度总会摇摆不定。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需要有人给予其信心!在孩子的热情马上就要熄灭时,在孩子看不到前进的路时,家长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及时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让孩
23、子重新看到希望。 (2)建立良好同学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比较自我,不善于为他人着想。建议家长在入学前就告诉孩子怎么跟同学交往,怎么能交到好朋友。办法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则是真诚,最简单的做法是乐于助人。凡是在班级人缘好的孩子几乎都是自信满满的。 (3)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老师。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尽快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适应全新的教学方式。 对于以前成绩很好的同学来说,心态是调整的关键。一般调整好心态,成绩自然会上来。对于那些本来成绩一般、还非要花钱进入重点学校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 一个基础不好、对学习又没有兴趣的孩子,几乎没有从学习中得到过任何成就感,而家长还要让他挤进好学生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竞争力 中学生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5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