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NRF905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NRF905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基于NRF905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材料 专业班级 通信工程061班 姓 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 2010年 5月 总 目 录一、 毕业设计(论文)二、 指导老师评语表三、 评阅人评阅表四、 答辩记录表五、 答辩委员会评语表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 目基于NRF905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专 业 通信工程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 完成时间:2010年 5月 承 诺 书我谨此郑重承诺:本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凡涉及他人观点和材料,均依据著作规范作了注释。如有抄袭或其它违反知识产权的情况,本人愿接受学校处分。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2、 日基于NRF905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摘 要:本项目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温湿度监控系统,实现用短信准确的控制节点进行温湿度检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到基站内。本文首先介绍无线通信技术的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模块和温湿度传感器,实现无线控制温湿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设计方案,比较和分析的不同公司各类芯片,实现由STC公司单片机芯片STC89LE516RD、西门子公司TC35i-GSM模块、NORDIC公司的NRF905模块,瑞士Scnsirion公司sht11温湿度传感器等组成的温湿度监控系统硬件平台。着重介绍TC35i模块、NRF90
3、5模块、单片机STC89LE516RD芯片、串口、电源等电路原理图。接着,给出该硬件平台上基站和节点的单片机程序流程图,利用单片机C语言实现基站和节点程序的设计。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实物图。该系统体积小、功耗低、电路简单,可以方便安装和实现实时监控。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应用到工业、农业生产等很多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单片机、NRF905、TC35I、温湿度传感器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oor Wireles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RF90
4、5 Zhuxubing, Major i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is to design a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order to using SMS accurate control node detect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collected data feedback to th
5、e base st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pose a module based on radio frequency a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 to achieve wireless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and the overall design. Secondly, accordin
6、g to the design, analysis and compare different kinds of chips of different companies. Carry out a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onitoring system hardware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by chip STC89LE516RD of STC company microcontroller , Siemens TC35i-GSM module, the NRF905 module of NORDIC company,sht11 tem
7、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of the Swiss company Scnsirion. Focuses on the circuit schematic of TC35i module, NRF905 modules, monolithic STC89LE516RD chip, serial port, power . Next, give the flowchart of hardware platform base station and nodes of single-chip program. use of single-chip C language
8、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base station and nodes. Finally, given the systems physical diagrams. This is a small volume, low power consumption system, simple circuit , you can easily install and implement real-time monitoring. This system has certain possibiliti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industrial a
9、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practice , and so many areas, it has a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GSM;STC89LE516;NRF905;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目 录1 绪 论11.1引言11.2无线通信技术的论述21.3论文的研究内容41.4论文的工作52 基础理论知识介绍52.1 GSM技术介绍52.2 3G技术介绍62.3 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技术介绍62.4无线射频技术介绍72.5 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技术73
10、系统的硬件设计83.1系统硬件设计思路83.1.1基站设计83.1.2节点设计93.2硬件选型103.3基站电路硬件设计113.3.1单片机STC89LE516结构概述及外围电路设计113.3.2西门子TC35i模块介绍及外围电路设计123.3.3NRF905模块介绍以及外围电路设计133.3.4串口电路153.3.4.1串行通信概述153.3.4.2串行通信接口RS-232163.3.4.3串口通信电路设计173.3.5电源电路183.3.6基站电路硬件总图203.4节点电路硬件设计203.4.1 STC89LE516外围电路设计203.4.2 SHT11模块介绍以及外围电路设计213.4.
11、3 电源模块设计223.4.4 节点硬件总图234 系统软件设计244.1节点程序流程244.2基站程序流程254.3NRF905数据发送流程图264.4NRF905数据接收流程图274.5SHT11数据采集流程图285 系统整体调试305.1系统实物图305.2温湿度结果图306 结束语32致 谢33参考文献341 绪 论1.1引言今天,我们已经真正进入一个无线技术无所不在的时代。在家中,使用便利的无绳电话;出门在外,使用手机和远方的亲人通话,发短信;开车,GPS系统为我们导航指路;工作,使用无线网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办公,等等。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
12、,人们更加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人类需要宽带的无线通信技术,来满足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无线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如今每一天大约有15万人成为新的无线用户,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超过2亿。这些人包括大学教授、仓库管理员、护士、商店负责人、办公室经理和卡车司机。他们使用无线技术的方式和他们自身的工作一样都在不断地更新。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将迅速地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扩展。嵌入式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正在向我们走来,以无线片上系统为核心的低功耗、小体积、低价格嵌入式无线通信
13、和无线网络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已经产生出无数的新应用和新市场。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为保证各项工作在某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安全进行,对温湿度的测量及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电力、电信设备及各类运输工具组件的过热故障预知监控,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监控,医疗与健诊的温湿度监控,化工、机械、温室、大棚等设备温湿度监控等。对这些场合的温湿度监控,如果采用人工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实时性差,准确度低,特别在一些存在热源的生产基地,在短时间内温湿度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无法采用人工进行准确测量和管理,否则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如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将传感器与主控机相连必然使系统布线复杂
14、、成本增加、故障率高且难以维修,而价格低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稳定、传输距离长的无线通信芯片的出现,使无线温湿度监测成为可能1。在这种环境下,进一步研究无线技术,显然是很有意义的。这次我要设计的主要内容利用无线传输模块短信控制系统。在这次设计的硬件过程中,主要以模块为中心设计的。1.2无线通信技术的论述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通信就是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信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存在。人之间的对话是通信,用手势表达情绪也可算是通信。以后用烽火传递战事情况是通信,快马与驿站传送文件当然也可是
15、通信。现代的通信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2。1897年,马克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至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的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在无线通信初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大量使用长波及中波进行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的短波通信,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兴起前,他一直是远程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并且目前对应急通信和军用通信依然有一定实用价值。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重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亦可同时传输高质量彩色电视信号;尔号逐步进入中
16、容量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息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对现今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接入,乃至高质量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
17、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 年代初至50 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 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第二阶段为50 年代到60 年代, 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第三阶段为70 年代初至80 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 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 年代末进行了AMPS 试验。第四阶段为8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
18、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 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 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当前,中国是世界各国通信技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移动通信的走向一直为世人所瞩目。19
19、87年11月,我国广东正式开通了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电话用户“零”的突破。1994年底,广东又首先开通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至1995年,全国已15个省、市也相继开通了GSM移动通信网。迄今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都建设了GSM网,实现了国内和国际的全自动温游。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在21世纪初期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商用试验。从1987年至今,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很快,尤其是GSM网更是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在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因为GSM系统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均比tacs系统有较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在GSM运营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促进了GSM网
20、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了8000万,位居世界第二。截止2008年六月,中国市场上的GSM手机用户已突破5.425亿户,目前仍在以每月850多万的新增用户不断增长,目前GSM网络的覆盖范围已遍及全国各地村镇。近20年来,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设备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国产移动通信设备交换系统、基站和手机等都已经投入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也正与世界同步。可见,中国无线通信在运营业与制造业上已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于有线网络系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无线通信技术在商业,军事,科研等方面的应用上也是越来越广,越来
21、越受到重视。虽然如此,但是无线通信技术仍然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未来的用户也能通过这个技术对无线网络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更多的业务。1.3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毕业设计主要是熟悉西门子公司的GSM模块TC35i系列,STC89LE516单片机,NRF905模块、sht11温湿度传感器、电容、电阻、发光二极管等一些电路元件;掌握Protel99开发软件的运用,在该软件下熟练的运用完成各种电路原理图和PCB图设计的要求;学会运用各方面知识,设计室内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这次设计的系统网络原理框图如下图1.1所示:图1.1 系统原理框图本系统包括一个基站和多个节点。节点主要通过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温湿度数
22、据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低功耗的射频收发模块发送给基站。基站主要通过低功耗的射频收发模块与节点通信,接收来自各个节点采集的温湿度数据包,通过手机模块与用户手机短信通信,通过串口与PC机的通信。系统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首先,各个节点通过温湿度传感进行温湿度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包配置上基站的地址,当信道空闲时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其次,基站通过低功耗的射频收发模块接收来自各个节点的数据。基站接收到数据包后,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基站将所有节点接收到的温湿度数据汇总,通过手机模块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用户或者通过串口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1.4论文的工作本次设计是基于无线传输模块,GSM模
23、块,温湿度传感器的室内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首先是根据设计要求画出设计电路框图,然后根据框图选者芯片类型,再根据芯片的性能,芯片的市场价格以及操作问题选者具体的芯片,之后根据选者好的芯片对各个芯片进行解说以及和各个模块的连接方法,最后将各个模块电路组合成一张完整的基站电路和节点电路,电路完成后要进行电路的芯片的测试,必须设计几个程序,然后进行调试工作。最后编写基站总程序和节点程序,完成整体的调试。2 基础理论知识介绍2.1 GSM技术介绍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基于 NRF905 室内 温湿度 监控 系统 设计 实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5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