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毕业论文关于牡丹亭演出本专业毕业论文.doc
《中文系毕业论文关于牡丹亭演出本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系毕业论文关于牡丹亭演出本专业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l 毕业论文 关于牡丹亭演出本结尾的讨论 戏文系2000级 朱蓓蕾2004年5月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完成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经四百余年,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本人也对该作颇为得意,云:“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似乎正如汤显祖所期望的那样,这部传奇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重视。很少有古典剧作像牡丹亭这样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受到不同时代观众的欢迎。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在牡丹亭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对牡丹亭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了更加深刻、更加哲学化的阐述这也使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这样一个古典剧作。然而,作为一个戏剧作品,牡丹亭的魅力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其舞台展示上
2、,戏剧演出是二度创作,是对戏剧文本精神的实现和创造,而对于经典作品的诠释更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态和审美趋向,以及这些趋向与社会或历史的关系。在对文本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演出形式是否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呢?一、 发现一种现象牡丹亭现存的演出多为昆曲演出,少数一些地方戏也将牡丹亭搬上过舞台,但也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而成,所以昆曲牡丹亭的演出可以看作是牡丹亭的现存演出方式。全国的六大昆曲团体虽然各有其特点和代表剧目,但牡丹亭作为经典是每个剧团都能够在舞台上演的,经过长期的演变可流传,牡丹亭最终成为昆曲的代表剧目,这是一个现存的事实。在搬演牡丹亭上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江苏
3、、上海一带的团体,当然,因为昆曲自清代开始衰落,曾一度濒临灭绝,所以作为昆曲代表剧目的牡丹亭处境也不甚美妙(民国时期虽然也有闹学、惊梦等出目得以演出,但总体来讲是非常有限的),昆曲再次较为自由而活跃地发展不过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并且奠定了牡丹亭在当今舞台上的面貌。牡丹亭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演出历史,发展至今日,演出形式大致有两种:折子戏和整本演出,这里的整本演出不光指全本(事实上,真正的全本演出是极少数的),也包括不同创作者对其不同的理解而加以改造后的演出。以江苏昆剧院和上海昆剧团为例,在最近二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就有过多种版本的牡丹亭演出,1981年,江苏昆剧院上演的牡丹亭为:游园、惊
4、梦、寻梦、写真、离魂五出。上海昆剧团1982年公演的牡丹亭为:闺塾训女、游园惊梦、寻梦情殇、倩魂遇判、拾画叫画、叫画幽遇、回生拷园七场。1993年,上海昆剧团重新排演了牡丹亭,这次演出在导演、舞美方面作了较大的创造,其剧本内容分为:花神巡游、游园惊梦、写真寻梦、魂游冥判、叫画幽会、掘坟回生。(1)通过这几次演出的比较,虽然各种演出都各有侧重各有创造,但是他们对与演出内容的选择大都是到回生结束,江苏八一年版的甚至至离魂止,连一个可以由“回生”完成的大团圆结局都舍弃了,这当然有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原因,无论如何,这些演出都在回生之前做文章,对回生之后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有的,也只是轻轻带过,只
5、表现最后的圆驾只是人为的为演出安上了一个“尾巴”,换言之,这些演出虽然是整本,但实际上还是原有折子戏的的连缀,或是以折子戏为基础的改编,都没有离开折子戏限定的范围。1999年,上海昆剧团排演过一台三本的牡丹亭力图重现原著面貌,但是最近的一次上海昆剧团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而复排牡丹亭,在曾经1999年三本的基础上缩编为两本,由于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最终在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还是将回生之后的内容删去,集中精力丰富和完善之前的部分,到此为止,似乎是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回生似乎是牡丹亭演出中难以突破的关口。二、 原因是什么其实,整本牡丹亭至回生结束不过是前35出,其后还有洋洋20出的
6、内容,是一小半,目前的情形,让后面20出更多地只能作为案头读物,这样似乎有些遗憾,但是观察牡丹亭的演出史,我们会看到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从有案可考的的文献资料来看,牡丹亭至少在清朝中叶的折子戏演出中就开始偏重回生之前的部分,(至于之前的家班演出和一些作家对其进行的删改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但很有可能是更多地对回生之后部分的舍弃),及至后代数百年间,依着这个路子一直走了下来,数代的艺术家对于牡丹亭都作了这样的选择,一定有其原因。原因之一,昆曲与牡丹亭的结合。牡丹亭刚刚诞生时,在汤显祖的主持下进行的当是全本的演出,石韫玉说:“汤临川作牡丹亭传奇,名擅一时。当其脱稿时,翌日
7、而歌儿持板,又一日而旗亭树赤帜矣。”汤显祖在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中云:“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2)牡丹亭完稿后汤显祖便开始指导伶人演出牡丹亭,但那时的演出情况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各种零星的记载却明显地表示这些演出忠实于汤显祖的原本。不管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否为昆山腔而作,昆山腔选择牡丹亭并将之迅速推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昆山腔,又称昆曲,约于元末明初产生在江苏昆山一带,腔调圆润柔美,咬字清楚,表演细致,身段动作和歌唱结合得很紧,舞蹈性强,其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用三弦和月琴。这是一般对昆曲特征的描述,从我们对昆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看到,昆曲柔丽婉转,抒情性强,
8、唱段尤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见长,所以昆曲表现抒情写意的场面是非常适合的。而综观牡丹亭中各出目的内容,显然在回生之前的惊梦、寻梦等显得如梦如幻,着重表现“至情”的美好,这些戏抒情多于叙事,矛盾冲突隐含而不尖锐外露,所以最适合昆曲表现,昆曲艺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惊梦、寻梦等加以舞台表现就不足为怪了。至于回生之后的部分则是回到了现实世界的矛盾之中,柳梦梅与杜宝之间的斗争是两种思想之间的斗争,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艰难过程,反映社会问题多于男欢女爱,这些部分的自然就偏重写实,却不是昆曲所擅长的,这种剧作前后风格的不统一,造成昆曲演出对其进行取舍,虽然昆曲也有很多表现日常生活的小戏,但究竟不是主要,况且在一
9、个戏中前后使用反差强烈的手法,对于昆曲这种成为“雅乐”的剧种来说也太过冒险。事实上在牡丹亭与昆山腔的结合过程中,为了对其中不适合昆曲演出的情节,包括曲词加以删改,许多剧作家和艺人都和汤显祖之间有过争论甚至斗争,这些窜本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和趣味特色及思想深度都与原作无法相比,甚至有些是误读,但是这些窜改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使得牡丹亭更加适合昆曲舞台演出,使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进而成为昆曲最重要的曲目之一。所以,昆曲与牡丹亭的紧密结合,使得舞台上流传下来的折子戏以回生之前的内容为主,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揣摩和加工越发成熟精致,集中了昆曲最高的表演艺术,而那些昆曲不常演的的折子,便渐渐被忽视,没有流
10、传下来的演出可参照,缺少积累,使得后代演员的创造无据可依。同时,现今的昆曲与经过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依然适合抒情写意的表达,所以演出到回生结束就有它的道理了。文本与其所依托的载体之间的矛盾,使得全本牡丹亭的演出面临许多困难,而今日,如何在现代的剧场里体现昆曲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原因之二,观众欣赏习惯的驱使。五十五出的牡丹亭,不言而喻是一个鸿篇巨制,包容着爱情、社会、哲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单独一样拿出来都足以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篇章,完成一个好看而深刻的戏。但是汤显祖却一股脑儿地将这些都放到牡丹亭这样一个作品当中,令观众看来难免有目不暇给之感,太大的容量带来的是一种无形却
11、实在的压力。事实上,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一个死去活来,缠绵浪漫又有点意味可以思考的爱情故事已经足以满足他们的欣赏需要,牡丹亭到回生止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之后的戏由于剧作风格的原因容易破坏观众的兴趣,太多的枝节也容易产生疲劳,虽然与原作而言损害了不少,但是对于观看者来说,剧作的意谓层面上的东西似乎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关心的人就更少了,演出者能够获得最佳效果的节点就在回生,加之牡丹亭曲词过于文雅工整,理解起来颇为艰涩,能懂者本就不多,若太长则尤为不可,所以若是硬要搬演后面的戏,则说不定适得其反。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汤显祖极力反对窜改牡丹亭而最终还是让窜改本在舞台上大行其道。原因之三,各种社会历史
12、环境。虽然全本演出牡丹亭有许多困难,但是在演出史上还是存在一些全本或接近于全本的演出的。在昆曲盛行的年代,“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在昆曲如此兴盛的前提下,牡丹亭自然也会随着流布广远,在这种情况下,偶尔会有机会让全本牡丹亭得到展示的舞台。当时主要有两种演出样式,一种是家乐、一种是营业性的戏班,戏班主要是在社会上演出,以获得收益,所以其观众也多为下层百姓,因而,搬演全本的机会较少,而家乐则是由士大夫豢养,供厅堂娱乐,士大夫们又能文通墨,所以家乐最有可能上演全本牡丹亭。全本演出过牡丹亭全本的家乐据考证可能有:其一、邹迪光家班,原因是邹本人对汤显祖十分尊重,他的家班演出曾邀请汤显祖前往观看,所以有此一说
13、。其二、吴越石家班,其演出“一字无遗,无微不极。”另外还有些串客也唱过全本,但这些全本演出远远不及删改本的演出的普遍。(3)待到折子戏盛行之时,根据史料记载已经出现了现今所存折子戏的模样了,换言之,折子戏一盛行,几乎就断绝了全本牡丹亭演出的机会。及至后来昆曲日渐式微,按照全本演出牡丹亭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低迷的昆曲根本负担不起巨大而冗长的演出了。民国时期,昆曲早在长期的演变中脱离观众,加上这一时期反对旧文化思潮的影响,昆曲进入了最低谷,濒临灭绝的边缘,全国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昆曲戏班,在及少数的昆曲演出中,牡丹亭占据着一个重要部分,而此时能演的只有一些经典的折子戏了,正是惊梦等折子戏给昆曲提供了一个
14、生存的土壤,不至于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为昆曲争取观众作出了贡献,也显现出回生之前的这些折子戏在表演艺术上的高超,后人难以逾越。解放后,因为政治对文艺的直接指示,使得文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十五贯的成功使得昆曲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昆曲的活跃也带来了牡丹亭演出的活跃,但是这种活跃是有局限的,由于受到行政命令的直接指导,演出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舞台净化”要求使原来折子戏中的某些曲词被删除,有“不良倾向”的睡魔神、阴曹地府等也被净化,可以演出的内容仅限于对封建恶势力抗争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折子,这些也都是在原有折子戏基础上进行的筛选,至于后半部分的演出,没有政府的具体指示,
15、任何个人都是不好拿捏“分寸”的,估计连考虑的空间都没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文艺生活才得以正常化,但是长期的演出习惯的沿袭,这一时期出现的好几个版本的牡丹亭演出都还停留在折子戏的连缀上,从一种思维中解脱毕竟需要时间,并且,当时戏剧的演出刚刚经过了一场浩劫,正需要修养恢复,而这种回归传统的做法正合适,创新的念头还没有真正萌芽。直到上世纪末,文化的开放让世界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于传统人们开始怀疑并重新解读,于是出现了上演全本牡丹亭的尝试,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如期望中的那样美好,但不管怎样,这起码都应该是一种文化心态的进步。当然,思想意识进步了,禁忌放松了,经济允许了,条件成熟
16、了,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了,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催化了文化的快餐化,各种传媒和娱乐手段最大限度的刺激人的感官,对于昆曲这种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欣赏的艺术,则显得太不经济,昆曲面临又一种尴尬,作为经典的牡丹亭故事依然是感人的,但能够在快节奏的社会以其自身魅力吸引观众的还是那些经典的折子戏,回生之后的戏有可能思考它的二度创作了,但是留给创作者的空间太小,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能与传统折子戏相匹配的表演艺术,往往让这类的尝试失败,上世纪末全本演出最后的结果追究到底还是因为艺术被急功近利所残害。三、 后二十出的价值牡丹亭被认为是汤显祖高举“情”的旗帜向“理”的世界宣战的檄文,在开宗明义地表示创作这个剧本的目的是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文系 毕业论文 关于 牡丹亭 演出 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5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