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汽车线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南平汽车线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汽车线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平汽车线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8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8二、 汽车线束行业的市场规模11三、 国内汽车整车行业基本概况11四、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7第二章 行业发展分析19一、 行业发展趋势19二、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21第三章 项目概述24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24二、 项目承办单位24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26四、 报告编制说明28五、 项目建设选址30六、 项目生产规模30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30八、 环境影响30九、 原辅材料及设备30十、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31十一、 资金筹措方案31十二、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2、31十三、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3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32第四章 建筑工程技术方案35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5二、 建设方案35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6第五章 产品规划与建设内容3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9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40一、 优势分析(S)40二、 劣势分析(W)42三、 机会分析(O)42四、 威胁分析(T)43第七章 法人治理结构4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7二、 董事54三、 高级管理人员58四、 监事60第八章 项目节能说明62一、 项目节能概述62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3能耗分
3、析一览表63三、 项目节能措施64四、 节能综合评价65第九章 组织机构管理66一、 人力资源配置66劳动定员一览表66二、 员工技能培训66第十章 原辅材料及成品分析6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6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68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70一、 编制依据70二、 防范措施72三、 预期效果评价76第十二章 投资计划方案78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78二、 建设投资估算79建设投资估算表83三、 建设期利息8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4四、 流动资金85流动资金估算表86五、 项目总投资8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
4、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8第十三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90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4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7三、 偿债能力分析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9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评估101一、 项目风险分析101二、 项目风险对策103第十五章 总结说明105第十六章 附表附录10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7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8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9项目投资
5、现金流量表11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2建设投资估算表112建设投资估算表11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4流动资金估算表11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7报告说明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国产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实
6、际值为6.98升/100公里,2010年达到5.0升/百公里目标,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低28.37%,对整个行业压力比较大。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2507.7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577.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57%;建设期利息220.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7%;流动资金2709.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66%。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85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1983.71万元,净利润4774.27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9.01%,财务净现值8266.7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29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
7、合理。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分析(1)国家对汽车行业的大力支持国家自1994年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起至今,制定了一系列汽车行业鼓励政策,如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2年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8、展规划,2015年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中国制造2025,2016年的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有着清晰的产业指导和政策支持,积极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2)国内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自2009年以来,国内汽车产销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015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450.33万辆、2,459.76万辆,其中全球2015年汽车销量8,967.80万辆,2015年国内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27.43%;2016年度国内汽车产销量达到了2,811.88万辆、2,802.8
9、2万辆,国内汽车需求量极大。国内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产销量将保持稳定增长,对汽车零部件行业构成了长期利好。(3)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自主品牌汽车包括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其中乘用车自21世纪初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从逆向研发到自主研发,已培养出多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华晨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等,成功抵御了合资品牌汽车的价格下探,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2016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为43.24%,并朝着50%的目标迈进;由于国内以商用车开发起步,技术较为成熟,适合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市
10、场竞争力明显优于国外品牌商用车,国内市场商用车一直以自主品牌为主,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国内自主品牌线束厂商基本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配套,随着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国内自主品牌线束厂商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也将得到快速发展。(4)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在政策及技术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51.7万辆和50.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比亚迪、吉利、北汽等自主品牌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销量前10位,国产新能源客车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并已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协同“走出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自主
11、品牌汽车线束厂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会。新能源汽车对汽车电子器件的依赖程度更高,刺激了汽车线束产业需求的增长。与自主新能源车厂具有良好配套关系的自主品牌线束厂商将率先打入供应体系,享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红利。2、不利因素分析(1)自主品牌汽车线束厂商同步开发能力较弱,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已完成了逆向研发到正向研发阶段的转变,整车厂商为更好经营新车开发及拓展中高端汽车市场,迫切需要汽车线束厂商参与到整车线束同步开发过程中。自主品牌汽车线束厂商基本为自主品牌汽车配套,由于发展时间短,规模相对较小,整车项目开发经验及研发投入较为欠缺,且主要针对中低档车进行线束配套,汽车线束厂商同步开发能力较
12、弱。为满足自主品牌汽车发展需求,自主品牌汽车线束厂商的中高档汽车线束项目经验有待积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汽车线束市场处于相对垄断状态,不利于行业正常发展国家发改委2014年8月20日宣布,认定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及轴承厂商结成垄断联盟并抬高价格,违犯了反垄断法,对其中三菱电机和电装等10家公司总计罚款12.354亿元人民币。这12家企业就轴承及起动机、交流发电机、节气阀体、线束等产品交换价格信息,结成价格垄断联盟,该垄断联盟从2000年起持续了约10年,其中涉及的线束厂家包括矢崎、古河、住友电气等。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前五名汽车线束厂家合计市场占有率达81.24%,全球前十
13、一大汽车线束厂家占市场总额的94.82%,汽车线束市场处于相对垄断状态,对汽车线束行业甚至汽车行业影响较大,不利于行业内人才流动及技术扩散等,不利于线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二、 汽车线束行业的市场规模汽车线束与汽车市场密切相关,据行业专家预测目前单车线束成本大约3500元,2016年我国销售汽车2,802.82万辆,2016年国内线束汽车容量为980.99亿元;2016年自主品牌汽车销售量达1395.11万辆,2016年自主品牌汽车相关线束市场容量达488.29亿元。三、 国内汽车整车行业基本概况1、国内汽车整车行业发展阶段国内汽车整车行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品种、全系列的整车生产局面
14、,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创建阶段(1949年-1965年),“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建立,于1956年制造出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并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了东风牌小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6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制配厂、和改装厂,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四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技术改造后,成为继一汽之后的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1965年末,国内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为国内汽车整车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初步成长阶段(1966年-1980年),根据国家政策,重点建设三线汽车厂,重点开发和生产
15、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其中: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南京、上海、北京、济南等5个老厂分别承担了包建和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等三线汽车厂的建设任务;60年代中后期,为满足冶金行业采矿需要,上海、天津、常州、北京、长春、甘肃等地汽车厂相继研发成功矿用自卸车;为满足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济南汽车制造厂扩建了黄河牌8T重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安徽淝河、南阳、丹东、黑龙江和湖南等地方汽车厂也投入同类车型生产;截至1980年,汽车年产量达22.20万辆,基本为载货汽车。第三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中国汽车工业得到全面发展,汽车
16、工业生产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主要特点为:商用车方面,汽车老产品(解放、跃进、黄河车型)完成升级换代,商用车产品结构得到调整,轻、中、重型载货汽车趋于合理,汽车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乘用车方面,汽车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合资经营方式,成立了一批合资汽车公司,用于乘用车规模化建设,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主要汽车合资企业包括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1983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85年)、广州标致汽车公司(1985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91年)、神龙汽车有限公司(1992年)、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1993年)、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1993年)、郑州日产汽
17、车有限公司(1993年)等。国务院1994年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的汽车市场,在产业政策的框架下建立了合资汽车公司,如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995年)、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1997年)、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1999年)、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2000年)等;为了适应汽车产业全球化,中国汽车产品按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在已实施产品技术标准、法规的基础上,开展国际汽车界的交流与研讨,积极组织实施汽车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如1997年发布实施的汽车整车产品质量评定方法,在企业行业内推广IS
18、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调整与改革,汽车行业兼并重组以及多元化资本改造。第四阶段为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于2009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并维持至今。本阶段主要特点为:合资汽车公司的全面发展,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仍以合资方式在国内设立公司,进行汽车制造与销售,如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2001年)、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2002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2003年)、东风
19、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2005年)等,截至目前,世界主要汽车品牌均已进入中国市场。乘用车领域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21世纪初,地方国企如奇瑞汽车、华晨汽车、江淮汽车等,民营企业如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等,率先突破政策限制,获准进入轿车制造领域;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大型汽车集团逐步加入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行列。汽车生产、销售规模增幅巨大,汽车产销规模由2001年末的230余万辆增加到2016年末的2800余万辆,自2009年起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并维持至今。2
20、、国内汽车产销状况自2003年至2016年,国内汽车产销基本持平,且两者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9汽车年产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1,364.48万辆,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并一直维持至今,2016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811.88万辆、2,802.82万辆,国内汽车市场容量巨大。3、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分析通过对比2003年至2011年数据,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远在100辆以下,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均在400辆以上,韩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在200-300辆之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差距较大。通过对比中国与德国2008年至2015
21、年数据,一方面,两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德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增长缓慢,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德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一直保持在500辆-600辆,2015年底达到了591辆,而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013之前低于100辆,2014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00辆,达到105.83辆,2015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18.38辆。通过上述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千人汽车保有量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也预示着中国汽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状况分析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是21世纪的前十年,自主品牌从无到具有一定规模,这
22、个阶段主要特点为自主品牌以低价竞争,与合资品牌价差相对较大,两者形成竞争错位。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4年,由于合资品牌价格下探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挤压,自主品牌的技术积累尚不够支撑强有力的产品出来与合资对抗,导致市场占有率下滑。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自主品牌推出高配置、高性价比产品,产品品质大幅提升,销售量走强,在价格方面牢牢稳住10-15万区间SUV市场后,推出20万以上的车型逐渐攻占合资品牌。2009年至2016年,自主品牌销售量处于增加状态,特别是2015年以后,销售量大幅增加,远高于各合资品牌,2016年底销售量达1,050.39万辆;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2009年至2014年
23、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但自2015年起,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明显回升,同时各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底,自主品牌占有率达43.24%。5、商用车市场状况分析自2009年以来,商用车产销量随着经济周期变动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除2010年、2013年产销突破400万辆外,其他年份产销量均在300-400万辆之间。2016年度,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69.81万辆、365.1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商用车销量为344.72万辆,占全年销量的94.41%,自主品牌商用车在中国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6、新能源汽车市场状况分析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战略新兴行业,是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受国家政策、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平 汽车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5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