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井瓦斯抽放论文.doc
《某矿井瓦斯抽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矿井瓦斯抽放论文.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茨门沟煤矿瓦斯抽放设计前 言一、任务来源贵州省盘县红果镇XX煤矿经改扩建后生产能力为15万t/a,目前矿井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t/a,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瓦斯涌出量增大,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经常出现瓦斯超限现象,为解决局部瓦斯超限问题,确保安全生产,XX煤矿决定开展瓦斯抽放工作,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进行瓦斯抽放设计,抚顺分院的设计人员认真研究和分析了XX煤矿的煤层赋存、瓦斯涌出及开拓开采情况后认为,XX煤矿具备建立抽放系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瓦斯抽放设计。二、设计的主要依据1、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 (MT5018-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1
2、997年1月;2、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1997年4月;3、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安全监察局 2001年9月28日;4、贵州省盘县红果镇XX煤矿改扩建方案 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 2002年5月 5、XX煤矿提供的通风、生产和地质方面的资料。三、设计的指导思想1、在符合规范要求,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工程投资;2、设备、管材选型留有余地,能充分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3、采用的工艺技术具有先进性,且符合实际。四、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的主要内容为:1、XX矿瓦斯赋存情况、抽放瓦斯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抽放量预计;2、瓦斯抽放方法及抽放工艺设计,抽放瓦斯钻场与钻孔参数
3、设计;3、地面抽放泵站的泵房布置、供电、供水、通讯等设计;4、工程中所需设备、仪器、仪表及附属装置等选型及安装设计;5、抽放泵站及井下管路的检测、监控布置;6、抽放瓦斯管理措施及安全措施;7、抽放所需主要设备及材料清单及工程投资概算; 8、安装及施工图纸的绘制。1 矿井概况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XX煤矿位于贵州省盘县南红果镇松山村境内,隶属盘县煤炭工业管理局管辖。矿井现有简易公路与320国道相连,以井口为中心,距盘西支线红果车站10km,盘县新城10km,距云南富源县36km,交通运输十分便利。1. 1.2 地形、地貌及河流XX煤矿位于盘关向斜西翼南段。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发育单
4、面山,单面山脊之间组成单斜谷地,西北部由峨嵋山玄武组地层构成构造坡,东南部由三叠系地层构成剥蚀坡,在构造坡与剥蚀坡之间由龙潭组地层组成不对称的单斜谷地。单面山与单斜谷地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呈近北延伸。井田内属中切割的中山地形,地面多被第四系坡积物覆盖。井田内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井田内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边界附近,标高1985m左右,最低点位于井田南部边界附近,标高1695m左右,相对高差290m。井田中部有岗寨河,杨梅河、南部有沙陀河,岗寨河河流流向自西南向东北,杨梅河老河河流流向自北向南,沙陀河流向自西向东。三条河流均为山区雨源性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主要受大气降
5、水的控制。1.1.2 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季节性分区不明显,据盘县气象局资料,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雨量为1402.9mm,年平均湿度为81。盘县特区地震烈度为6度。1.1.3 水源及电源情况矿井生活用水取自附近泉井水,生产用水可取自松山河或井田泉井水。矿井采用双回路供电系统,一回从火铺供电工区6KV引入,一回从10KV农网T接引入,电源有保障。1.2 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1.2.1 地层井田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上二迭统峨嵋山玄武组、宣威组、下三迭统永宁镇组及第四系。井田内的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宣威组,系陆相沉积,
6、岩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170m230m,一般185m。1.2.2 地质构造XX煤矿井田位于盘关向斜的西翼南段,地层总体走向NNE,倾向NEE,倾角2270,南部倾角小,一般32左右,北部倾角大,一般55左右,井田内断层较发育,此部见F10-3、F10-4正断层,南部见F10-1正断层,仅在井田中部有一条F11-20断层,在界中部有一断层带影响各煤层,对开拓、开采带来不利影响。本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F10-1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为井田南部边界。井田内走向800m,断层走向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5,在中沙陀寨子附近断层是上下盘均为煤系地层,落
7、差大于60m,断层破坏全煤系的完整性。F10-3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井田内走向300m,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F10-4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井田内走向240m,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5左右。1.2.3 煤层及煤质宣威组含煤层2849层,一般38层,含煤总厚2443m,平均34m,平均含煤系数15,其中含可采煤层20层(1、3、31、4、5、8、12、14、151、153、162、163、18、181、201、202、22、23、24、25号),平均可采总厚度25m,主要的可采煤层6层(3、8、12、151、153、201),主要可采煤层赋存情况见表1-1:矿井开采煤层
8、为低中中灰,低特硫煤,煤种为肥气煤,主要适用于炼焦、动力、气化和民用。1.2.4瓦斯、煤尘、煤的自燃依据矿井2003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XX矿瓦斯相对涌出量12.96m3/t,绝对瓦表1-1 煤层赋存情况表:煤层号煤层厚(m)最小-最大平均夹矸层数顶底板岩性煤层稳定性31.673.822.601顶板以粉砂岩为主,局部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为泥岩或沙质泥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812.382.1无顶板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粉砂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120. 373.341. 3501顶板以砂质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之,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15-
9、10. 83.282.101顶板以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粉砂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15-30. 785.722.2502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2010.853.82.3502顶板以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斯涌出量2.43 m3/min,属高瓦斯矿井。由于2003年瓦斯鉴定时没有采煤面,涌出量较小。本设计主要依据2004年5月收集矿井的瓦斯资料。南采区的绝对瓦斯涌出量近10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近20m3/t,瓦斯涌出量大大超过2003年,根据矿井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的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
10、层按有自燃发火考虑。因此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严格矿井瓦斯管理,搞好监测监控及瓦斯抽放工作。此外根据红果县煤炭局反映,17煤在掘进时有过动力现象发生(未经权威部门鉴定),该煤层有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今后红果矿如有煤与瓦斯突出现象发生,掘进和开采17煤层时须考虑进行预抽,防止煤与瓦斯突出。1. 3 矿井概况1.3. 1 矿井的煤层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依地质报告,矿井内保有储量1258万t,井田边界煤柱及村庄永久煤柱损失364万t,采出及开采损失储量238万t,井田内保有储量1020万t,剩余可采储量656万t。矿井改扩建后设计能力15万t/a,矿井服务年限计算如下:服务年限=可采储量8
11、0/(年产量储量备用系数)=65680/(151.4)=25a。1.3.2 矿井开拓开采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分南北两个区开采,斜井主要用于运煤、运材料、进风排水,敷设管线,回风井回风,采用绞车提升,运煤采用0.75t矿车。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伪俯斜分段走向密集采煤法,在工作面回采的同时,布置另一个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头,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采用金属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用钻眼爆破法落煤。1.3.3 矿井通风矿井通风方式采用分区抽出式,主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风机采用ZT52-4-No13型防爆轴流通风机两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电机功率15KW。矿井南区目前总风量15
12、00m3/min左右。矿井南采区巷道布置及通风系统见图1-1。1.4 抽放工作面概况2201采煤工作面位于南采区,开采20-1号煤层,平均采高2m左右,工作面采长84m,走向长度800m,采用爆破落煤,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拄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配风量740m3/min,回风巷瓦斯浓度平均0.8左右,回风巷瓦斯浓度有超限现象。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大,受漏风影响,上隅角瓦斯经常超限,瓦斯浓度一般4-6左右,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必需须采取瓦斯抽放措施。图1-1 XX矿巷道布置及通风系统示意图2 矿井瓦斯抽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1瓦斯抽放必要性瓦斯抽放旨在保
13、障矿井安全生产,同时也是解决瓦斯的基本手段。众所周知,加强通风是处理瓦斯的最有效方法,而当瓦斯涌出量大于通风所能解决的瓦斯涌出量时就应当采取抽放瓦斯措施,对于局部区域的瓦斯超限(如上隅角等),采用通风方法可能无法解决瓦斯问题或采用通风方法不合理时,也必须采取瓦斯抽放措施。XX矿2201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上隅角浓度经常达到4以上,如果增加工作面配风量,采空区漏风也增加,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增大,造成上隅角瓦斯浓度更难控制,因此单纯依靠增加风量并不能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此外由于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工作面回风巷时有超限,必须采取瓦斯抽放,才能解决工作面回风巷及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此外,今后为
14、预防17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须考虑进行煤层预抽。2.2 瓦斯抽放的可行性瓦斯抽放的可行性应以是否能抽出瓦斯或能否获得较好地抽放效果来评价。开采层瓦斯抽放(未卸压)的可行性是指在原始透气性条件进行预抽的可能性。最常用的用来衡量煤层瓦斯抽放难易程度的指标是煤层透气性系数和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XX矿没有进行过抽放可行性研究工作,但根据邻近的盘江局的抽放情况,煤层透气性尚可,本煤层预抽完全可行。邻近层和采空区(上隅角)瓦斯抽放是属于卸压瓦斯抽放,抽放效果一般较好,邻近层抽放一般浓度较高,而采空区抽放量一般较大,采空区抽放与煤层预抽及邻近层抽放相比抽放浓度较低。抽放实践已证明,在煤层群开采时,邻近层
15、瓦斯抽放和采空区瓦斯抽放效果一般都比较好,故XX矿进行邻近层或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瓦斯抽放能保证正常生产,所以经济上也是合理的。3 瓦斯抽放方法与工艺3.1工作面瓦斯来源分析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包括三部分,即落煤、煤壁及采空区瓦斯涌出。采落煤及煤壁瓦斯涌出来自开采煤体,采空区瓦斯涌出则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即围岩瓦斯涌出、未采分层瓦斯涌出、丢煤瓦斯涌出和邻近层瓦斯涌出等。对于2201采面来讲,由于开采层上下都有邻近层,受采动影响,上下邻近层卸压后涌入到开采层工作面的采空区内,和围岩瓦斯涌出及丢煤瓦斯涌出一起构成采空区瓦斯,由于采空区内存在着漏风,漏风流携带高浓度瓦斯从上隅角附近涌入到工
16、作面,往往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初步估算,2201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占整个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50以上,是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主要来源,采空区瓦斯涌出中有一部分来自邻近层。3.2 瓦斯抽放方法选择3.2.1 瓦斯抽放方法概述3.2.1.1 开采层瓦斯抽放开采层抽放包括预抽、边采边抽和强化抽放等方式,预抽主要采用钻孔预抽,是在工作面开采前预先抽放煤体中的瓦斯,属于未卸压煤层的瓦斯抽放,对于透气性及其它预抽条件较好的煤层,预抽会取得较好效果。边采边抽利用工作面开采时的卸压效应抽放本层瓦斯,当工作面推进时,工作面前方煤体由于卸压,透气性大大增加,抽放效率大幅度提高,采用斜向孔或交叉钻孔,抽放工作面
17、前方煤体的卸压瓦斯。根据盘江局矿井的抽放情况,XX矿可以进行本煤层瓦斯预抽。3.2.1.2 邻近层瓦斯抽放邻近层瓦斯抽放就是通常所说的卸压层瓦斯抽放。在煤层群条件下,受开采层的采动影响,其上部或下部的邻近层煤层得到卸压,而产生膨胀变形,煤层透气性大幅度提高。此时煤层与岩层之间形成的空隙与裂缝,不仅可储存卸压瓦斯,而且也是良好的瓦斯流动通道,为防止邻近层瓦斯向开采层工作面涌出就应当用抽放的办法来处理这部分瓦斯。实践证明,邻近层瓦斯抽放不仅容易,而且效果好。矿的煤层赋存与开采条件,各邻近层较薄,进行邻近层瓦斯抽放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3.2.1.3 采空区瓦斯抽放采空区瓦斯抽放具有抽放量大、来源稳定
18、等特点,2201工作面采空区上下邻近层瓦斯涌出量大,围岩及丢煤瓦斯的涌出,使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大,具备进行采空区瓦斯抽放的条件。3.2.2 瓦斯抽放方法确定抽放瓦斯方法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矿井(或采区、工作面)瓦斯来源、煤层赋存状况、采掘布置、开采程序以及开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目前抽放瓦斯方法主要有:开采层瓦斯抽放、邻近层瓦斯抽放、采空区瓦斯抽放,选择具体抽放瓦斯方法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 抽放瓦斯方法应适合煤层赋存状况、开采巷道布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2、应根据瓦斯来源及涌出构成进行,尽量采取综合抽放瓦斯方法,以提高抽放瓦斯效果;3、有利于减少井巷工程量,实现抽放巷道与开采巷道
19、相结合;4、选择的抽放瓦斯方法应有利于抽放巷道布置与维修、提高瓦斯抽放效果和降低抽放成本;5、所选择的抽放方法应有利于抽放工程施工、抽放管路敷设以及抽放时间增加。根据上述选择瓦斯抽放方法的原则,结合XX矿煤层的赋存、瓦斯来源等特点,决定采取邻近层或采空区瓦斯抽放的方法。本煤层打钻孔预抽等抽放方法今后也要考虑,详表3-1。表3-1 可行的抽放方案抽放方法抽放工艺理 由备注采空区瓦斯抽放上隅角浅部插管上隅角瓦斯浓度较高工艺简单,可解决上隅角附近小范围瓦斯超限问题。打木垛深部插管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需打木垛,如上隅角浅部的抽效果不好,再考虑采用。采空区埋管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前两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考虑
20、采用。埋入管道难以回收,投资大。老塘(已采采空区)密闭抽放老塘瓦斯涌出量大防止老塘瓦斯向外涌出邻近层瓦斯抽放高位钻孔抽放邻近层瓦斯邻近层较多且瓦斯涌出量较大抽放效果一般较好,但需打岩石钻孔,施工及管理难度较大。本煤层预抽在掘进巷道打顺层钻孔本煤层瓦斯涌出量大或煤层有突出危险性。可边掘边抽或先抽后掘 根据XX矿的情况,与邻近层抽放相对,采空区瓦斯抽放投资小,操作简单,因可首先考虑采空区瓦斯抽放,在采空区抽放时,可先采用上隅角插管抽放,如效果不好再采取深部埋管或埋管抽放。如采空区抽放效果不理想,再进行邻近层瓦斯抽放试验。本煤层瓦斯预抽今后再考虑。3.3 抽放瓦斯工艺设计3.3.1上隅角插管抽放瓦斯
21、上隅角瓦斯抽放的主要原理是在工作面上隅角形成一个负压区,使该区域内瓦斯形成紊流状态与空气充分混合,由抽放管路抽走,这可以避免因工作面上隅角处局部位置因风流不畅(或无风)引起的瓦斯超限,还可解决因漏风使采空区向上隅角涌出瓦斯而造成的瓦斯超限。为操作方便,靠近采面上隅角段管路可采用6m长的铠装软管与主抽放管路连接,将铠装软管插入上隅角,为保证软管吸入口处于上隅的上部(上部瓦斯浓度较高),抽放软管与木棒绑在一直(避免软管口下耷),用铁丝吊挂在支架上,为提高抽放浓度,上隅角处应采用挡风帘,提高抽放效果。随着工作的推进,拆下前端一段主管路,移动抽放软管,如此反复。抽放工艺如图3-1所示。软管可采用6寸或
22、8寸管。抽放管伸入上隅角长度及位置应根据实际抽放效果,不断调整,得到合理的参数。上隅角插管瓦斯抽放是制造一个负压点,让周围瓦斯向负压点流动,然后通过排放管路,抽出工作面,负压点在什么地方最合适,顶板岩性不同,顶板的冒落程度不同,对负压点的选择都将有较大影响,为确保抽放点的合适位置(使吸入口瓦斯浓度较高),在抽放管路末端的的一段钢管带4-8个分支的扩散器,分支出几个支管,支管出口接1寸或2寸胶皮软管,软管插入上隅角后呈发散排列,可提高抽放效果,如图3-2所示。 对于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大的工作面,如果采取上隅角浅部插管效果不好,无法解决瓦斯超限问题,可以考虑在回风巷打木垛,将铁管插入采空区较深的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井 瓦斯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48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