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建模》PPT课件.ppt
《《线性代数建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性代数建模》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线性代数建模,目录,1线性代数内容简介(同济五版)2线性代数教材(略)3线性代数及其应用4线性代数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举例,3线性代数内容简介,第一章行列式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第五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3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教材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作者:(美)莱(Lay,D.C.)著,刘深泉 等译 ISBN:10位7111167090 13位9787111167099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提要,线性代数是处理矩阵和向量空间的数学分支,在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本书是一本优秀的现代教材,给出最新的线性代数基本介绍和
2、一些有趣应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线性方程组、矩阵代数、行列式、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正交性和最小二乘法、对称矩阵和二次型等。此外,本书包含大量的练习题、习题、例题等,便于读者参考。本书内容深入浅出,论述清晰,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线性代数课程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特点,介绍了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证明,包含大量例题、练习题、习题等,广泛选取的应用说明了线性代数的作用,可以用于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中解释基本原理和简化计算。提前介绍重要概念,许多基本概
3、念含在每章开始的“介绍性实例”中,然后从不同的观点逐步深入讨论。矩阵乘法采用了现代观点,本书在定义和证明中处理的是矩阵的列,而不是矩阵的元素,这种现代方法简化了许多论据,且将向量空间思想和线性系统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结合应用数学软件,强调了计算机对科学和工程学中线性代数的发展和实践的影响。“数值计算的注解”指出了数值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理论概念(如矩阵求逆)和计算机实现(如LU分解)之间的区别。,作者简介,David C.Lay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是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数学系教授,同时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的访问教授。Lay教授是“线性
4、代数课程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发表了30多篇关于泛函分析和线性代数方面的论文,并与他人合著有多部数学教材。,目录,第1章 线性代数中的线性方程组 介绍性实例 经济学与工程中的线性模型 1.1 线性方程组 1.2 行化简与阶梯形矩阵 1.3 向量方程 1.4 矩阵方程 1.5 线性方程组的解集 1.6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1.7 线性无关 1.8 线性变换介绍 1.9 线性变换的矩阵 1.10 经济学、科学和工程中的线性模型 第1章补充习题,第2章 矩阵代数 介绍性实例 飞机设计中的计算机模型 2.1 矩阵运算 2.2 矩阵的逆 2.3 可逆矩阵的特征 2.4 分块矩阵 2.5 矩阵因式分解 2.
5、6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2.7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 2.8 Rn的子空间 2.9 维数与秩 第2章补充习题 第3章 行列式 介绍性实例 解析几何中的行列式 3.1 行列式介绍 3.2 行列式的性质 3.3 克拉默法则、体积和线性变换 第3章补充习题,第4章 向量空间 介绍性实例 空间飞行与控制系统 4.1 向量空间与子空间 4.2 零空间、列空间和线性变换 4.3 线性无关集和基 4.4 坐标系 4.5 向量空间的维数 4.6 秩 4.7 基的变换 4.8 差分方程中的应用 4.9 马尔可夫链中的应用 第4章补充习题 第5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介绍性实例 动力系统与斑点猫头鹰 5.1 特征
6、向量与特征值 5.2 特征方程 5.3 对角化 5.4 特征向量与线性变换 5.5 复特征值 5.6 离散动力系统 5.7 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5.8 特征值的迭代估计 第5章补充习题,第6章 正交性和最小二乘法 介绍性实例 重新整理北美地质数据 6.1 内积、长度和正交性 6.2 正交集 6.3 正交投影 6.4 格拉姆-施密特方法 6.5 最小二乘问题 6.6 线性模型中的应用 6.7 内积空间 6.8 内积空间的应用 第6章补充习题 第7章 对称矩阵和二次型 介绍性实例 多波段的图像处理 7.1 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7.2 二次型 7.3 条件优化 7.4 奇异值分解 7.5 图像处理和统计
7、学中的应用 第7章补充习题,4线性代数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举例,4.1距离问题4.2状态转移问题4.3马氏链模型(常染色体遗传模型、竞赛模型)4.4差分方程模型(市场经济的蛛网模型、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投入产出分析、商品销售量预测、人口问题的差分方程模型),4.1距离问题,4.1.1基因间“距离”的表示 4.1.2常见的距离公式(聚类分析,相似性度量),4.1.1基因间“距离”的表示,4.1.2常见的距离公式(聚类分析),绝对值距离欧式距离明考斯基距离兰氏距离马氏距离,绝对值距离两个n维向量X1与X2,距离D=x11-x21+x12-x22+x1n-x2n,欧式距离(分量平方求和再开方)欧氏距离定
8、义: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也称欧几里得距离,它是一个通常采用的距离定义,它是在m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欧式距离的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二维的公式是 d=sqrt(x1-x2)+(y1-y2)三维的公式是 d=sqrt(x1-x2)+(y1-y2)+(z1-z2)推广到n维空间,欧式距离的公式是 d=sqrt(xi1-xi2)这里i=1,2.n xi1表示第一个点的第i维坐标,xi2表示第二个点的第i维坐标 n维欧氏空间是一个点集,它的每个点可以表示为(x(1),x(2),.x(n),其中x(i)(i=1,2.n)是实数,称为x的第i个坐标,两
9、个点x和y=(y(1),y(2).y(n)之间的距离d(x,y)定义为上面的公式.欧氏距离看作信号的相似程度。距离越近就越相似,就越容易相互干扰,误码率就越高。,明考斯基距离(分量p次方求和再开p次方)d=(x1i-x2i)p)1/p 这里i=1,2.n 兰氏距离d=1/px1i-x2i/(x1i+x2i)这里i=1,2.n,马氏距离是由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P.C.Mahalanobis)提出的,表示数据的协方差距离。它是一种有效的计算两个未知ion=edit样本集的相似度的方法。与ion=edit欧式距离不同的是它考虑到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例如:一条关于身高的信息会带来一条关于体重的信
10、息,因为两者是有关联的)并且是尺度无关的(scale-invariant),即独立于测量尺度。,4.2 状态转移问题,所谓状态转移问题讨论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由一状态逐步转移到另一状态是否可能,如果可以转移的话,应如何具体实现?,在本问题中,可采取向量表示状态:一物(或人)在此岸时相应位置用1表示,在彼岸时用0表示。例如(1,0,1,0)表示人和鸡在此岸,而狗和米则在对岸。,(i)可取状态:根据题意,并非所有状态都是允许的,例如(0,1,1,0)就是一个不可取的状态。本题中可取状态(即系统允许的状态)可以用穷举法列出来,它们是:人在此岸 人在对岸(1,1,1,1)(0,0,0,0)(1,1
11、,1,0)(0,0,0,1)(1,1,0,1)(0,0,1,0)(1,0,1,1)(0,1,0,0)(1,0,1,0)(0,1,0,1)共有十个可取状态,对一般情况,应找出状态为可取的充要条件。,(ii)可取运算:状态转移需经状态运算来实现。在实际问题中,摆一次渡即可改变现有状态。为此也引入一个四维向量(转移向量),用它来反映摆渡情况。例如(1,1,0,0)表示人带狗摆渡过河。根据题意,允许使用的转移向量只能有(1,0,0,0,)、(1,1,0,0)、(1,0,1,0)、(1,0,0,1)四个。,规定一个状态向量与转移向量之间的运算。规定状态向量与转移向量之和为一新的状态向量,其运算为对应分量
12、相加,且规定0+0=0,1+0=0+1=1,1+1=0。,在具体转移时,只考虑由可取状态到可取状态的转移。问题化为:由初始状态(1,1,1,1)出发,经奇数次上述运算转化为(0,0,0,0)的转移过程。,我们可以如下进行分析:(第一次渡河),(第二次渡河),以下可继续进行下去,直至转移目的实现。上述分析实际上采用的是穷举法,对于规模较大的问题是不宜采用的。,例4.2 夫妻过河问题,这一问题的状态和运算与前一问题有所不同,根据题意,状态应能反映出两岸的男女人数,过河也同 样要反映出性别,问题归结为由状态(3,3)经奇数次可取运算,即由可取状态到可取状态的转移,转化 为(0,0)的转移问题。和上题
13、一样,我们既可以用计算机求解,也可以分析求解,此外,本题还可用作图方法来求解。,在HW平面坐标中,以“”表示可取状态,从A(3,3)经奇数次转移到 达O(0,0)。奇数次转移时向左或下移 动1-2格而落在一个可取状态上,偶数次转移时向右或上移 动1-2格而落在一个可取状态上。为了区分起见,用红箭线表示奇数次转移,用蓝箭线表示第偶数 次转移,下图给出了一种可实现的方案,故,这三对夫妻是可以过河的。假如按这样的方案过 河,共需经过十一次摆渡。不难看出,在上述规则下,4对夫妻就无法过河了,读者可以自行证明之.类似可以讨论船每次可载三人的情况,其结果 是5对夫妻是可以过河的,而六对以上时就 无法过河了
14、。,4.3 马氏链模型,随着人类的进化,为了揭示生命的奥秘,人们越来越注重遗传学的研究,特别是遗传特征的逐代传播,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会将本身的特征遗传给下一代,这主要是因为后代继承了双亲的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由基因又确定了后代所表现的特征。本节将利用数学的 马氏链方法来建立相应的遗传模型等,并讨论几个简单而又有趣的实例。马氏链(马尔柯夫链)研究的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研究对象的状 态s(t)是不确定的,它可能 取K种 状态si(i=1,k)之一,有时甚至可取无穷多种状态。在建模时,时间变量也被离散化,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两个相邻时刻研究对象取各种状态的概率之间的联系
15、来研究其变化规律,故马氏链研究的也是一类状态转移问题。,例4.6中的关系既可用一转移矩阵表示,相应的转移矩阵 为:,且Sj+1=SjM,首先,任一转移矩阵的行向量均为概率向量,即有(1)(I,j=1,n)(2)(i=1,n)这样的矩阵被称为 随机矩阵。,常染色体遗传模型,下面给出双亲体基因型的所有可能的结合,以及其后代形成每种基因型的概率,如 表所示。,双亲随机结合的较一般模型相对比较复杂,这些我们仅研究一个较简单的特例。,(a)假设:令n=0,1,2,。(i)设an,bn和cn分别表示第n代植物中,基因型 为AA,Aa和aa的植物占植物总数的百分比。令x(n)为第n代植物的基因型分布:,当n
16、=0时,表示植物基因型的初始分布(即培育开始时的分布),(b)建模根据假设(ii),先考虑第n代中的AA型。由于第n1代的AA型与AA型结合。后代全部是AA型;第n1代的Aa型与AA型结合,后代是AA型的可能性为 1/2,而 第n1代的aa型与AA型结合,后代不可能 是AA型。因此当n=1,2时,即,类似可推出,cn=0,显然有(ii)第n代的分布与 第n1代的分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表5.2确定的。,(4.2),(4.3),(4.4),将(4.2)、(4.3)、(4.4)式相加,得,根据假设(I),可递推得出:,对于(4.2)式.(4.3)式和(4.4)式,我们采用矩阵形式简记为,其中,(注:这
17、里M为转移矩阵的位置),(4.5),由(4.5)式递推,得,(4.6),(4.6)式给出第n代基因型的分布与初始分布的关系。为了计算出Mn,我们将M对角化,即求出可逆矩 阵P和对角库D,使 M=PDP-1因而有 Mn=PDnP-1,n=1,2,其中,这里,是矩 阵M的三个特征值。对于(4.5)式中的M,易求得它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1,=1/2,=0,因此,所以,通过计算,P-1=P,因此有,即,所以有,即在极限的情况下,培育的植物都 是AA型。若在上述问题中,不选用基 因AA型的植物与每一植物结合,而是将具有相同基因型植物相结合,那么后代具有三种基因型的概率如 表所示。,M的特征值为,通过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性代数建模 线性代数 建模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4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