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ppt
《第三章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三节 当代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第四节 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第一节 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一、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大同思想一种理想 仁政思想孟子,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老人福利、儿童
2、福利、就业服务、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孟子: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广施“仁政”:“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如此,则“百姓亲睦”。他还提倡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的内容。,墨子:墨子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墨子提倡的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以及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实干精神,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3、思想启示。,二、古代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实践,古代社会救助实践 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属于一种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体制。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的形式:家族、同乡、行会、宗教政府的社会救助制度:保息六政、九惠之教、社仓乡约,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结构和力量,1、血缘关系下的家庭家族互助互济2、地缘关系上的邻里同乡照顾3、互助组织的照顾行会4、宗教组织与信仰的照顾佛教、道教,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不太发达.原因有二:A 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B 古代的救济以临时性的救灾、救荒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保息六政-周礼地官司徒:-六项保安蕃息民众的政策
4、一曰慈幼儿童福利二曰养老,老人福利三曰振穷,就业服务四曰恤贫,社会救助五曰宽疾,医疗救助、医疗保健 六曰安富。社会安全,(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保息六政”是我国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具体为西周)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的一种形式与方法。“保息六政”的基本内容包括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种措施,类似于现代的儿童福利、老年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住宅与就业服务等各种福利服务工作。,“荒政十二”是灾荒之年的救荒应急措施:A 散财给饥民以粮食;B 薄征减免租税;C 缓刑减免刑罚;D 弛力减除徭役;E 舍禁解除山林之禁;F 去几撤除关卡,使百货流通;G 省礼减少吉礼;H 杀哀
5、节约凶礼;I 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J 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则男女相保;K 索鬼神祈求保护百姓;L 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九惠之教 管子: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义仓:隋文帝时设立。它或由政府征收粮食建立,或由富户捐粮储存而形成。遭遇灾荒时,则开仓济民。义仓延续到宋朝,后因管理不善废止。义仓-赈济性质 社仓:社仓起源于宋朝。宋朝朱熹制定社仓法,鼓励民间自行捐集粮食,自行管理仓务,遇到荒年开仓济民。社仓虽为民间所设,但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直到民间时期,社仓还在一定形式上存在。社仓-救济,仓储救济,古代中国通过仓储实施救济设有常
6、平仓、义仓、社仓等三种:常平仓:最初由汉宣帝设立,其主要功能在于平抑粮价,其本质实属经济措施。在低价时买进储存,谷贵时再以低价售出,以此救济百姓,安度荒年。常平仓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平仓-平抑物价,“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丰图义仓,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4年竣工。该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大荔县朝邑粮站,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内有仓廒58洞,容粮5520吨。慈禧太后曾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御赐“虎”、“龙”二字。该仓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现在为大荔朝邑粮站使用,每年收储调运粮食2000余
7、吨。上图:丰图义仓的东仓门。该仓砖砌周垣,南壁洞开东西两门。,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1)德业相劝,希望约中之人居家时能事父兄、教子第、待妻妾;在外时能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2)过失相规,如有过犯,则诸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听其自动退出。(3)礼俗相交,制定应对进退之礼,以供乡约之内的人遵守。(4)患难相恤。凡有水灾、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之家,可以告约正,约正则邀集约中之人,互相救济。这种互济还不止限于约中之人,对于非约中的邻里的有困难者,约中人也有义务帮助。,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社区社会工作最有名的是20世纪2
8、030年代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大批知识分子立志唤起民众、改造乡村乃至拯救中国的一种实际运动,前后参加运动的有600多个团体,其中较著名的是晏阳初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梁濑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等。“乡村建设运动”受到当时革命者的严厉批评,但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事业的一个开端,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晏阳初(18901990),中国平民教育家。四川巴中人。生于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卒于美国纽约。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
9、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
10、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三C-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影响了他一生。具体的说是:来自远古的儒家民本思想;来自近世的传教士的榜样和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与爱因斯坦一起被美国一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的一生改变了世界上上亿贫苦民众的命运。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国会通过拨款条款的外籍人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我国 社区 社会工作 发展 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4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