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doc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1.病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2.机理(1)直接作用 致病因素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损伤细胞的组成成分而引起细胞坏死。 (2)神经营养障碍 o神经损伤时,神经对组织的营养和机能调节作用障碍而引起相应坏死。响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壁与细胞通透性、酶活性。 (3)变态反应病理变化组织坏死的镜检变化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浆以及间质改变三方面。 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核浓缩 核染色加深,体积减小,核膜皱缩; 原因:细胞核中核蛋白分解产生游离核酸,使细胞核嗜碱性增强; o核液减少,核体
2、积缩小、核破碎 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小碎块,散在分布于胞浆中核溶解 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染色变淡,整个细胞核完全溶解,仅存核影或完全消失。在DNA酶作用下,染色质DNA分解。2.胞浆胞浆对伊红的亲和力增强,呈深红色颗粒;细胞浆糖元、核糖核酸减少,正电荷增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 肿胀、破裂3.间质 纤维素性坏死。胶原纤维肿胀、溶解,相互融合;纤维素样物质。 出现于实质细胞坏死后。 坏死最后阶段 颗粒状或均质无结构红染物质。四、坏死的类型(一)凝固性坏死 以坏死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为特征,也称干性坏死。 1. 机理 在蛋白质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常见于梗死、胰腺炎引起的脂肪坏死
3、。 2. 眼观 o坏死组织肿胀,稍隆起于器官表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坚实无光泽的凝固体; o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3. 镜检 初期组织轮廓尚在,但实质细胞微细结构消失; 后期,坏死细胞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 4. 特殊类型坏死 A 干酪样坏死 o结核杆菌感染引起 o坏死组织外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松软易碎,像干酪或豆腐渣。 特征 o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轮廓消失,坏死组织中除凝固的蛋镜检 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消失,细胞成分彻底崩解、融合为均质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B蜡样坏死 o肌肉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白肌病。 眼观 o坏死肌纤维浑浊,呈灰黄或灰白色,干燥坚实,外观
4、像石蜡一样,固称为蜡样坏死。 镜检 o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为均质红染颗粒状物质 (二)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 见于神经组织坏死和化脓性炎, o特征: 坏死组织崩解并迅速液化变为液体。 1.脑软化(坏死) o脑组织坏死后迅速液化称为脑软化。 o脑、脊髓含磷脂、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不易凝固,易液化。 2.化脓性炎症 (三)坏疽是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坏死组织腐败分解。 眼观坏疽灶呈黑褐色或黑色 o这是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 3种类型 (1).干性坏疽 o好发部位 o特点: 坏
5、死组织干燥,收缩变硬,颜色为灰黑色,周围有出血、充血性 (2 ).湿性坏疽 发生于与外界相连内脏器官 o特点 外观呈污灰色、污绿色或黑色; 坏疽组织柔软湿润呈糊状,甚至完全液化; 腐败分解过程中产生胺类、吲哚等刺激性气体,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影响大。 (3).气性坏疽 o特殊形式的湿性坏疽,多发生于深部创伤; 感染厌氧型细菌。 o特点: 坏疽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用手按压有捻发音五、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 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又称程序性死亡 1.细胞凋亡的原因 (1)诱导凋亡的因素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射线、TNF、自由基、一氧化氮、细菌、抗癌药物
6、等; (2)抑制凋亡的因素 性激素、IL-2、IL-5、病毒等。 能诱发或促进凋亡的因素中,不但有病理性因素(如自由基、细菌等),也有生理性因素(如激素、各种细胞因子等)。 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1) 光镜 凋亡细胞收缩变圆,胞浆嗜酸性增强,整个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小体; 核圆形,碎裂或消失。 (2)电镜 早期 凋亡细胞收缩变圆,与邻近细胞脱离,表面微绒毛消失。胞浆致密,其中的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无明显变化。 细胞膜多处向胞浆内深陷或呈圆顶状向外突出“发芽”。 细胞核染色质凝集并附着于一侧核膜下,形成马蹄形或半月状凝集(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凋亡中、后期 核性凋亡小体 胞核逐渐碎裂
7、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 胞质性凋亡小体 胞体凝缩,并从“出芽”的根部或从胞膜凹陷处断离形成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有完整的细胞膜包裹着,内含浓缩的胞浆、完整的细胞器或核碎块等。 严重时,整个细胞均裂解成大小不等的凋亡小体。 全细胞性凋亡小体 胞体只固缩不裂解,核碎裂消失,形成一个光镜下的嗜酸性小体。 3.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1)细胞内Ca2+的堆积和重新分布,细胞核内Ca2+的增多,激活核酸内切酶。 (2)激活的核酸内切酶把DNA切成多个180200bp的寡核苷酸片段,在琼脂凝胶电泳图谱上呈现出特征性“梯状”电泳现象。 (3)细胞内骨架被破坏,细胞固缩。 4.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细胞的死亡有
8、两种方式: 凋亡和坏死。 坏死通常是在严重的应激或暴露于有毒物质时出现的急性细胞功能丧失, 是相对消极的病理过程,并与ATP的快速丢失有关。 相关的酶主要是溶酶体酶和Ca激活酶。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的死亡过程,是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生的自发性死亡过程, 是一种主动的、信号依赖的过程,包括胞浆内Ca2+、cAMP升高,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六、结局和影响(一)结局 1.吸收与再生 2.腐离脱落 糜烂 溃疡 3.机化、包裹 机化 包裹 5.钙化 体液中的溶解状态钙盐以固体形式沉积于坏死组织以及其它病理性产物的过程。 眼观 灰白色,质度坚硬,刀切时发出沙沙声。 砂粒肝 镜检 H
9、E染色呈深兰色颗粒或团块。 (二)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发生原因 细胞内部自动性 细胞外部被动性 细胞形态 膜皱缩,体积变小 体积膨大 线粒体 内腔闭锁,体积缩小 内腔扩大,崩解 溶酶体 萎缩,或自噬泡形成 膜破坏,各种酶类释出 细胞浆 浓缩,均质着染加深 稀或浓,有颗粒或空泡 细胞的DNA DNA等量断裂 DNA无规则降解 核的形态 多破裂成大小相等的碎片 碎裂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核与胞膜 形成凋亡小体 膜破裂,碎核释出 消除方式 吞噬消除 溶解消失 周围变化 无明显改变 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第四节 结石 一、 结石(Calculus) 在腔状管腔器官
10、管腔内,由无机盐和有机物组成固体物质称为结石。 二、类型 1.尿石 由泌尿系统形成的结石。 尿酸盐结石 呈褐色; 磷酸盐结石呈灰白色,硬易碎。 草酸盐结石 淡黄色 2.胆石由胆道系统形成的结石。 混合结石:包含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呈黄褐色。 胆色素性胆结石:主要有胆色素,呈 绿色或黑色。 3.肠石 由消化管道形成的结石。 真性结石:结石中有核心,外由钙盐形成环层状外壳。 常见于马、驴、骡。 假性结石: 毛石:异食品、吃毛形成毛球 粪石:食物中粗纤维较多 第五节 组织修复、代偿与适应1.修复(repair) 是指组织缺损由周围健康组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 2.代偿(compensation)
11、 3.再生(regeneration) 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细胞的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4.肉芽组织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指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的幼稚结缔组织。 (1)肉芽组织的组成 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 (2)肉眼观察 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5.增生(hyperplasia)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 是指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细胞的过程
12、。萎缩 器官、组织的萎缩是由于组成该器官、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所致,同时伴有功降低。 自噬体 是由单层膜包裹的退变细胞器或基质的囊泡,可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其中退变细胞器可被溶酶体酶消化,不能完全消化的则形成残体。 脂滴 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也可能有磷脂和胆固醇。在石蜡切片中脂滴被脂溶剂(二甲苯等)溶解而呈圆形空泡状。为了与水泡变性的空泡区别,可作脂肪染色。 第四章 炎 症炎症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基本病理过程 。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三个过程的综合。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
13、性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等)。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和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一、 炎症的原因 (致炎因素) 生物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机械性因子 二、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1.致炎因素 与致炎因子的性质、数量、作用时间及所作用的部位等有关 。 2.机体因素 (1)营养状态 (2)免疫状态 (3)内分泌状态 促炎激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 一、变 质是指发炎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物质代谢障碍。 (一)原因和机理 一是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 二是血液循环障碍; 三是炎症应答的副作用所导致。 (二)变质的病理变化1.组织细胞形态改变 炎
14、灶实质细胞 间质 2.物质代谢改变 (三)炎性介质 也称化学介质 炎性介质的作用 扩张血管 增强血管壁通透性 具有趋化作用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炎性介质的类型 1.血管活性胺(1)组织胺 分布: 作用: (2) 5-羟色胺(血清素) 分布: 作用: 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1)前列腺素(PG) 分布 作用: 扩张血管、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引起发热和疼痛 、对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有微弱的趋化作用。 (2)白细胞三烯 作用: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对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 3.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主要作用于免疫细胞、成纤维细
15、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肽类分子。 (1)白细胞介素-1(IL-1) 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在炎症中的作用 促进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增进白细胞粘着; 促进T、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及抗体生成; 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合成; 增强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趋化性; 诱导发热反应; 促进前列腺素E(PGE)合成增多。 促进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 (2)肿瘤坏死因子 T、NK细胞产生 作用: 能活化白细胞,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 增强内皮细胞对白细胞的粘附,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 激活间质组织释放蛋白水解酶,使组织分解加强; 刺激巨噬细胞合成细胞因子; 抗病毒、抗感染; 诱导发热。 抗细胞增殖。 4.中性粒
16、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1)阳离子蛋白 作用: 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血管通透性; 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游走。 (2)中性蛋白酶作用: 可分解胶原纤维、基底膜、纤维蛋白和软骨为脓汁; 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可激活激肽原为激肽 能从C3和C5裂解出具有趋化活性的片断。 (3)酸性蛋白酶 可激活激肽原为激肽 5.激肽类 二、渗 出 渗出包括血管反应和血液成分的渗出两部分。 (一)血液循环改变 1.微动脉短暂的痉挛 2.动脉性充血(高流动相) 3.静脉性充血(低流动相) 原因: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静脉管腔狭窄 静脉受压 4.血流停滞(血流淤滞相) (二)血液成分的渗出
17、 渗出是指血液中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灶的过程。 1.液体渗出 渗出液 炎性水肿 积液 (1)渗出液的类型 浆液性渗出液 纤维素性渗出液 漏出液单纯流体静压升高所形成的液体。 炎性渗出液与漏出液不同。 (2)渗出液的作用渗出液的防御作用 、稀释毒素 、运输作用、 限制病原体的扩散 不利的一面 发生在肺脏 、发生在脑膜 、心包腔内积液 粘连 (3)液体渗出的原因和机理1)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致炎因素、缺氧和炎症介质作用可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扩大 ;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细胞吞饮增多 2)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3)组织渗透压升高 。2.细胞渗出 白细胞渗出(白细胞游出) 炎性细胞
18、 (1)白细胞渗出过程 (2)白细胞渗出的原因和机理 白细胞游出是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协同作用的主动过程。 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炎灶定向运动的特性称之为趋化作用。趋化因子有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并具有特异性。3.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炎性细胞主要有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1)嗜中性白细胞 1)形态结构和特征 细胞直径9-10微米 ,核分叶 ,嗜中性颗粒 姬姆萨 瑞氏 颗粒内含有多种溶酶体酶,如溶菌酶、过氧化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阳离子蛋白、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2)功能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吞噬作用。 吞噬细菌、坏死组织小碎片和抗原抗体复合
19、物。 嗜中性白细胞在pH7-7.4的环境中功能最活跃,pH6.6以下开始崩解。 3)在炎症中的作用 出现在炎症的早期和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的全过程。 (2)嗜酸性白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 大小9-12m 、核 嗜酸性颗粒 主要含有过氧化物酶、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活性氧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炎症介质。 无溶菌酶和吞噬素 2)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 3)在炎症中的作用 变态反应性炎、寄生虫性炎和食盐中毒过程中。 (3).嗜碱性白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 直径10-12m ;胞核呈不规则的S状 ;嗜碱性颗粒 ,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氨、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20、2)功能和在炎症中的作用 嗜碱性白细胞参与型变态反应。 (4).单核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 直径15-25m;胞核肾形或马蹄形 ;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脂酶和溶菌酶等。 2)功能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机能。 可吞噬较大的微生物、异物以及细胞等。 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产生炎症介质,调控炎症反应。 慢性细胞内感染时,单核细胞可变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3)在炎症中的作用在PH6.8以下时,仍具有活力。 出现在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 在一些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李氏杆菌以及一些病毒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常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21、(5).淋巴细胞1)形态结构和特征 淋巴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直径分别为5m、10m、15m,成熟的淋巴细胞多为小淋巴细胞。 根据来源、功能及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可把淋巴细胞分成T、B、K、NK等几大类。 2)功能 T淋巴细胞 参与细胞免疫 一是调节功能 包括辅助性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诱导性T细胞(放大某些T细胞介导的效应作用)和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反应)。 二是效应功能 细胞毒性T细胞, 参与迟发性过敏反应和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演变为浆细胞。 浆细胞胞浆较丰富,核呈圆形,常位于细胞的一侧,核染色质团块沿核膜呈辐射状(车轮状)排列。 浆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电大病理学考试答案小抄完整版 最新 电大 病理学 考试 答案 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4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