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从一个案例谈起.ppt
《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从一个案例谈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从一个案例谈起.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注重“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宣汉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赵绪昌 电话:5232351,13982863877 邮箱:;.2013年5月3-4日,案例1“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数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既烙上了直觉思维的悟性印记,又飘逸出形象思维的可感色彩,同时还蕴涵着逻辑思维的缜密优势。数学课程标准将数感放在了10个核心概念的首位,可以说,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的感觉,是以“数概念”被人脑接受并不断扩展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受力。“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本身的
2、逻辑顺序,将数感的培养有机渗透到认数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认数情境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使之逐渐丰满起来。,一、借助“物象”,让数有“形”可感,“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通过传授是很难形成的。比如认识“一千”这个数,如果仅仅告诉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学生或许能牢牢记住“10个一百是一千”这个知识点,但头脑中很难形成关于“一千”的数感。因为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在具体的认数情境中,借助具体可感的“物象”来体验和理解,将数概念与“物象”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才是理解数概念及形成数感的关键所在。,数感-【教学片断一】.doc,对具体数量的感
3、知与体验,是学生理解数意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数感的必经之路。在学生已数出100根小棒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接着将四位同学的小棒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直接用“百”作单位,四个一百就是四百。再让学生用“百”作单位继续数小棒,数出10个一百,在此基础上认识“10个一百就是一千”。经历这样认数的过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头脑中的“一千”不再是抽象的数概念,而是有“形”可感的具体物体的数目,为学生形成清晰的数感奠定了基础。,二、借助“数位”,让数有“值”可感,数位的规定是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或者是更小的数(小数)。位值的含意是指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是不同的,
4、这是认数过程中所必须理解的。如果学生对数的“位值”缺乏理解,数感则难以建立,而且必然导致后续认识较大数或较小数时会出现严重障碍。所以,在认数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充分理解“位值”的含义,让数有“值”可感。,数感-【教学片断二】.doc,先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所表示的“位值”,并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到“满十进一”的计数规则。在写“一千”这个数时,初步认识到数位上有几个,就写“几”,如果一个也没有,需要写“0”占位。然后,让学生数1000个小正方体,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充分理解了“位值”的含义。数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值”感
5、。,三、借助“数数”,让数有“序”可感,认识“1000以内数的”,数数一直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说明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顺序之感模糊不清。怎么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感觉到1000以内的数是有“序”可“感”呢?,数感-【教学片断三】.doc,学生推想得出299的后面是300,399的后面是400,一直推想到999的后面是1000。为了有效让学生形成数序之感,先让学生与电脑比赛,20、20数到1000。接着让学生在千字文中找出“善”和“思”两个字,找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数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中进一步感知数的大小顺序,最后让学生根据9的后面是10,推想109的后一个数,再推想19的后一个数,
6、进而推想99后面的一个数,学生依靠已有的数数经验,有效突破了数数的难点,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之中觉得数是有“序”可感的,有效“悟”得数的顺序,从而内化了数感。,四、借助“关系”,让数有“量”可感,儿童从一开始接触数,就会寻找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关键。所以,数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境”中把握数量的相对大小关系,从而强化数感。,数感-【教学片段四】.doc,猜数游戏中,借助“多了”“少了”等词汇,根据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让学生逐步逼近自行车的价位,最终准确报出自行车的价格。这个估价游戏活动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报出正确的结果
7、,而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感觉。学生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觉得有“量”可感,就能够数学地思考,增强对数量之感的敏锐性。,数感的建立、形成、发展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只要教师把培养数感的任务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具体“数境”中加深对数的感知、感应和感受,让数感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然随之提升。,注重“过程”中的教育的意义,过程与结果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主要是认知性的,于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常常被人们等同于一节课的认知教学目标,即“重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
8、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学习经验的积累、提纯、升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深化。这个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否是同时发生、同步进行的?“新课程贵在经历过程,结果有没有不重要”等观点是否正确?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到各科课程标准,到底如何正确处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这些问题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程、教学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问题)。,重过程轻结果的弊端分析,误区一:“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只求“表面热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误区二: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话,许多教师对驾驭课堂产生了困惑
9、。,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1重过程但不能以牺牲结果为代价 2没有过程的结果将是短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同时明确规定了过程性目标。“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对过程性目标的阐述是清楚的。问题在于:过程性目标阐述蕴含在知识技能等四个总目标中,如知识技能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且知识技能目标可以用明确的
10、课程内容来规定,具有显性目标的特征。,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一类是过程性目标。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是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如标准(2011年版)规定,“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
11、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也有一些过程性的描述:“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这些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活动经验,学生在经历相关的数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从过程与结果的性质上看:(1)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2)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
12、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发展变化的;(3)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应用价值,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过程与结果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过程产生结果,而结果同时又催生了新的过程。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知识爆炸”、“信息海
13、量”的现状,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继承人类已经获知的所有知识,而经历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三维目标得以和谐的体现。另一方面,重过程不能以牺牲结果为代价,基本的知识是形成逻辑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而低一级的知识更是高一级过程的催化剂,因此,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缺失。,过程与结果是教学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教育变革就像是在过程与结果两极间不断摇摆的钟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寻找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平衡,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
14、以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依靠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的支撑。这里的数学活动是指伴随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设计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搜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关,但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以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活动设计为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用了3个相似的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和组织有关的活动。第一学段的例19,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学段的例38,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数
15、据进行调查分析;第三学段的例70,比较自己班级与别的班级同学的身高状况。,这几个例子的设计,一方面让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深入,用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获得数学信息、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到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主要是从现实的问题中产生的,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保障。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建模的设计与组织、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如,探索物体长度的测量和长度单位的建立过程,探究不同的树叶长宽之比,探索小数点的移动使数值发生的变化,探索三
16、角形的三边关系等都可以设计成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相关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且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第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活动经验要靠积累,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应当把活动经验的积累看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可以是思维的结果。所以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结果性的教育。我们教了一些结果,我们没教智慧。智慧不是结果。从结果怎么能看出一
17、个人的智慧呢?智慧是在过程之中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他出个主意,这个主意好真聪明!有智慧!在做题的过程中,你看这个孩子真聪明,有智慧。或者做实验,大家都不知道实验该怎么做,他设计的实验很巧,有智慧!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之中的。而表现在过程中的东西必须通过过程来教育。所以我们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我们要培养智慧。,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隐性的东西,光靠老师讲是不行的,必须自己感悟,是悟出来的东西,不是听出来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组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是形式,不是目的,这个形式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想问题,为了让他跟同学们讨论,最后逐渐积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经验。会想问题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18、不是教会的。所以,学生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必须有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对老师来说非常难,很多老师总结不出来。让学生谈一个东西,不仅仅谈结果,要谈得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老师对一个学生答对答错的判,断,不仅仅要看结果是对是错,还要看他的思维过程是不是有道理。只要思维过程有道理,可能开始的出发点有错误,但整个思维过程是合乎逻辑的,那也是好的。老师在总结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重在教会他们思考问题。几个问题想错了,不要紧,逐渐地会想问题,这是最核心的事情。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我们中国人总是发明创造不够,就是因为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们教死了。其实孩子们都是挺聪明的。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教我们的孩子越来越
19、聪明,而不是越来越傻。越来越聪明就是要让他自己想。你鼓励他想,教会他想,在过程中教育。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对我们老师是巨大的考验。,某地组织教学观摩,结束后让我点评,我说:“你们这些课光重视老师怎么讲,怎么讲的精彩,其实老师讲课拙一点不要紧,老师讲课笨一点不要紧,能启发学生思考是最重要的。启发学生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来思考这个问题。你讲得天花乱坠,孩子们像听故事一样,听完了什么也没留下,这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下一点笨功夫,教孩子们想。这个东西不是马上就能见效的,但是小学6年之后,必然见效。到了六年级,你看孩子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他活跃,他自信,他
20、会提问题。,大概四五年前,组织教师培训,我连续给老师们提了10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你们是怎么讲的?他们说规定。第二个问题,回答还是规定。第三个还是规定。那就不行了。一开始规定一两个还行,但是规定多了,孩子都蒙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了。特别是,光讲规定的教学,完全是一种结果的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所有规定都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人的常理的。因此,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就能让孩子们学会思考问题。举例子是比较重要的。讲课讲不明白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举例说明。对一个知识是不是理解了呢,最好的办法也是举例说明。老师的脑袋里得有大量的例子,随时都能举例子。,比如,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举例说明。操场上原
21、来有3个同学,又走来一队同学,这队同学是2个人一排,共4排,问有多少学生?我们老师讲这样的问题时,一般是直接列式子,这个不好。应该把理给讲出来。最起码这句话一定要讲出来操场上的同学数=原有同学数+后来同学数。引导孩子从头想问题。养成从头想问题的习惯,他以后就能发现问题了。问题一般都是从头开始发现的,中途发现问题的情况比较少。从头想问题之后,孩子就很少会错了。,你看,他脑子里有“操场上的同学数=原有同学数+后来同学数”这个概念之后,那么自然原来同学有3个,后来同学有8个,24=8,所以是3+8=11,这样的话就知道了应该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呢?因为24表示的是后来的同学。因此在小学数学里,先乘除
22、后加减说的是两件事:24是一个故事,3本身是一个故事,和是两个故事相加得到的东西。因此在中国古代这样的问题都是分步做的,我们现在为了省事才放到一块儿。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从头想问题。问题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学会先把现实中的问题通过语言抽象,抽象成一个科学的东西,然后在语言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符号抽象,抽象成一个数学的东西,这个过程对小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举的这个例子很简单,到问题更难一些的时候,你就会更加觉得这个东西重要了。,我听过一节课,整节课都在讲千以内数的读法,末尾有0怎么办,中间有0怎么办,那堂课讲得我非常生气,因为孩子们上课前是兴致勃勃的,听完这节课是垂头丧气的。后来我来讲,我说:你就
23、记住啊:2350,这个2在千位,你就读2千,百位上是3,你就读3百,十位上是5,就读5十,个位上是0,就读0个。连起来,就读2千3百5十0个。2002就读2千0百0十2个。不错,你要嫌麻烦就读2千零2,不嫌麻烦就读2千0百0十2个,没有错。这堂课就讲完了嘛。讲得简单点,那些不重要的地方别花工夫。孩子小,一节课别讲太多,多了孩子弄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以为你讲的都重要。我们在想,一节课,无论如何,10分钟就可以讲完,顶多15分钟。老师一定要精而又精地想好这10分钟,在孩子精力最集中的时候把内容讲完。剩下的时间,启发他思考,讨论,玩都行。讲课千万别反复讲。还有,孩子们竖式怎么写都行,错了也不要
24、紧,结果对了就行。不要在旁枝末节上提很多要求。旁枝末节上要求多了,他就抓不住本质了。,教育好比吃馒头,在杭州电视台的演播厅,顾泠沅与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围绕着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生动的对话。“我有个朋友,为了让孩子就近上一所好学校,花了天价买了附近的房子;有些孩子很小,父母就把他们送出国留学。”一开场,董倩就举了几个很现实的例子。顾泠沅老师讲了一个古人吃馒头的寓言:教育就好比三个馒头,第一个是原理基础,第二个是知识连接,第三个是应用策略,以前中国教育一直在吃前面两个,突然发现西方教育吃了第三个就能饱,于是认为前面两个可以不用吃了。其实近年来西方教育也在反思,认为前面两个馒头也很重
25、要,因此寻找中西教育的中间地带对未来教育发展很重要。,顾泠沅老师回忆起与美国同行交流时的情景,对方称赞:“我太佩服你们的中小学教师了,有那么好的成绩,那么好的经验!”紧接着却跟了一句不那么好听、不那么客气的话:“但我不佩服你们的研究人员,这么好的成绩和经验都没有总结出来。”顾老师说:“我给你讲一个我们中国的寓言。一个和尚饿了,吃馒头。吃完第一个,不饱;吃第二个,还是不饱;再吃第三个,饱了。吃饱了,和尚就开始发议论(顾老师诙谐地点评“议论都是吃饱了发的”):早知吃第三个会饱,就不吃前面两个了!,美国教育专家一听完就拍案惊奇:“哇,你们中国的寓言太好了!这第一、第二个馒头就是概念、原理,第三个馒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注重 过程 中的 教育 一个 案例 谈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4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