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马王堆导游词600字以上.doc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600字以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马王堆导游词600字以上.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南马王堆导游词600字以上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1各位朋友请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荀之中;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有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人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
2、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各位朋友请看,这是3号墓发现的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出土的帛书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全都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例如,从3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
3、帝内经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各位游客朋友,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乐器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七弦琴、六孔箫等和一套竽律,这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湖南马王堆导游词2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到马王堆汉墓来参观游览。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的东郊有两
4、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所以被当地人叫作“马鞍堆”,后来说传为“马王堆”。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时期墓葬。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软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年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和3号墓。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20XX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游客朋
5、友,大家请看,这就是一号墓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两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分,成了千年女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墓中出土的“遣策”竹简,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
6、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各位朋友请看,1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形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下面,我们要参观的地方是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室。这里陈列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精巧绚烂的刺绣、光亮如新的漆器
7、和神奇浪漫的彩绘帛画等等。最叫人惊叹的是一具深埋地下二千一百余年而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 1972年,在中国古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挖出了现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经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它们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地下共有一、二、三号墓葬。据二号墓中出土的三颗印章,证明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之墓。 马王堆汉墓乃是西汉初期至景帝中元前后下葬的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啦!而且随葬物品非常丰富,多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中草药等等,是中国西汉初期文明形象的再现,它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的反映了西汉初期文明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无论是在专门的史学或艺术专著中,还是在中学生的
8、历史教科书中,凡是言及汉初文明者,都必不可少地要提到马王堆,提到马王堆汉墓中所出土的珍贵文物。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领略马王堆汉墓的珍奇和华美吧。 朋友们!至此,我们已经参观完第一展厅的陈列,下面我们转入第二展厅,参观一号墓主人及棺木。 一号墓主为汉侯利苍之妻,名为辛追。辛是辛苦的辛,追是追赶的追。她被誉为湖南最有魅力的女人,大家知道为什么么?因为这位老夫人在沉睡了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不仅在国内惊动了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外更是一百多家的新闻传媒争相报道这一罕见的考古新发现。 老夫人在经沉睡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人们发现不仅其墓葬规模巨大,四层套棺装饰考究、富丽堂皇,而且装殓相当的丰
9、厚,她的穿着,惊人地华美,确实是再现了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夫人的雍容华贵和非凡气度。老夫人在刚出土时,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皮肤尚有弹性,除其眼球突出、舌头外吐外,其它外观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经解剖发现,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138粒半,大概是她是吃了甜瓜子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去世时年龄约50岁。 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与木乃伊等干尸都不相同,所以专家们把这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那么,古人究竟是采用何种办法,从而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 经过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了这样几个原因。 首
10、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经过“浴尸”,用二十层衾衣严密包裹,然后放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 然后,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
11、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再加上长沙处于弱震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这也保持了墓室的密闭性。这样,就造就了老夫人辛追的尸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因素。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反映了初汉人们所掌握的防腐经验以及防腐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湖南马王堆导游词4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
12、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马
13、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
14、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
15、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
16、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湖南马王堆导游词5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
17、,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
18、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
19、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文物:纪年木牍)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
20、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走进軑侯家(文物:“利苍”玉印)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
21、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图片: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
22、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文物:“妾辛追”印)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
23、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文物:黄杨木梳、篦)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
24、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复制品:驻军图)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长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马王堆 导游 600 以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