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基坑变形及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标.doc
《v基坑变形及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基坑变形及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汇日国际广场项目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标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04月24日目 录1、 设计方案2、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3、 拟投入本项目的人员一览表4、 近三年类似业绩5、 企业资质文件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汇日国际广场项目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方案总 经 理:赵 翔总 工 程 师:康 景 文审 定:胡 文 开 公 司 经 理:余 元 辉审 核:胡 文 开方 案 编 制:陈 凯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04月24日目 录1.前言31.1工程概况31.2编制依据31.3监测目的31.4监测项目42.监测技术方案42.1基坑水平位
2、移监测42.1.1布点方案42.1.2仪器选择及观测方法52.1.3监测周期52.1.4监测警戒值52.1.5提交资料62.2建筑物沉降观测62.2.1布点方案62.2.2仪器选择及观测方法62.2.3监测周期72.2.4监测警戒值72.2.5提交资料73.监测组织机构设置73.1日常监测工作小组73.2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84.应急预案8附:1、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平面布置图1.前言1.1工程概况成都汇日星河房地产有限公司拟开发的汇日国际广场项目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三号,小天竺街北侧。该项目占地约405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主要由6层商业裙楼及4栋住宅、1栋酒店、2栋办公楼
3、等七栋高层建筑(主楼)组成,主楼33-38层,总高度约130米至150米不等,均设5层地下室。根据总平图及基础开挖设计图,本工程0.00绝对标高为499.85,场地坑边地坪标高约499.35,地下室大底板开挖底标高-24.50(绝对标高475.35)。支护深度约在坑边地坪下24m。1.2编制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以下简称
4、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工程建设标准强度性条文高层建筑建筑施工手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甲方提供的总平图和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1.3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一定数量的变形总是难以避免的。这些变形包括:周边建筑(构筑)物、地面以及管线的沉降和位移;基坑支护结构的沉降和位移;周边土体的位移等。无论哪种位移的量超出了容许的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
5、结构与管线造成危害。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土体以及相邻建筑物进行综合、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工程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如下: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与设计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如超过某个限值,就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支护结构破坏和环境事故的发生。保证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分析提供依据。我司根据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本专项监测方案。1.4监测项目根据相关要求,确定本项工程监测内容如下: 基坑变形监测; 沉降观测;2.监测技术
6、方案2.1基坑水平位移监测2.1.1布点方案拟在现场布设3个平面基准点。基准点的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考虑选在基坑变形影响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并且便于联测。监测基准点布置在牢靠、通视条件好,同时又尽量处于比较隐蔽,人员车辆不会经过的地方,以利于基准点的保护。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前对所有基准点监测两次,以保证观测的正确性。根据相关规范和本工程实际情况,在基坑边上共布设35个变形监测点。点位布置详见基坑变形监测点平面布置平面图。2.1.2仪器选择及观测方法本工程主要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即:在工作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用四测回测定观测点的水平角度及水平距离,可计算出观测
7、点的坐标值,与上期观测值进行比较得出本次观测水平位移量,与其初始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累计水平位移量。坐标系统可采用平行于基坑边的坐标系统。本次监测中水平位移采用GTS-336N全站仪,主要技术指标为:望远镜放大倍数:30倍;测试距离(三棱镜):3.5km;测距精度:lmm+1ppm;测角精度:0.5。在监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监测方法和监测路线固定。2.1.3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应按照成都市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土方开挖深度5m以内,每两天观测一次,土方开挖深度5.0m10.0m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土方开挖深度10.0m至开挖到设计标高期间每天观测两次。地下室底板浇筑
8、后7天内每天观测一次,浇筑714天内每三天观测一次,浇筑1428天内每五天观测一次,28天后可每十天观测一次。若遇阴雨天气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有效增加观测次数。2.1.4监测警戒值根据GB50497-2009,本工程为一级边坡,基坑报警值见下表:报警值监测项目累计报警值(mm)变化数率报警值(mm/d)备案基坑水平位移302-32.1.5提交资料监测数据在观测1日后及时提交基坑设计单位,便于设计单位分析整理,及时指导下一步施工。主要提交内容有:监测点及观测点平面布置图,水平位移观测图,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技术报告4份。2.2建筑物沉降观测2.2.1布点方案基准点的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9、布设位置考虑选在基坑变形影响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并且便于联测。监测基准点布置在牢靠、通视条件好,同时又尽量处于比较隐蔽,人员车辆不会经过的地方,以利于基准点的保护。对所有基准点监测两次,以保证观测的正确性。建筑物监测点点位布设选择在建筑物拐角等能反映建筑物变形的敏感部位,地面监测点选择在对应基坑易变形的重点。每日对所有监测点进行巡视,发现有松动、毁坏等现象时,及时对点位进行重新布设,并立即重新测初始值。根据相关规范和本工程实际情况,共布设34个沉降观测点。点位布置详见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平面布置图。2.2.2仪器选择及观测方法沉降观测使用DS05平板测微仪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铟钢水准
10、标尺进行沉降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1mm,仪器及标尺都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每次观测都采取单路往返闭合法,从基准点起测,依次测出每个监测点的高程,并与上次观测高程及初始高程进行比较。为了保证观测的精度,在观测过程中保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2.2.3监测周期每施工三层监测1次,工程封顶时观测1次,主体工程封顶后半年内观测2次,直至到达稳定停测标准为止(0.2mm/d)。2.2.4监测警戒值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及设计院的设计要求监测。2.2.5提交资料监测数据在观测1日后及时提交基坑设计单位,便于设计单位分析整理,及时
11、指导下一步施工。主要提交内容有:沉降观测成果表,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v-t-s(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控制点及监测点布置总平图。提交测试成果报告份数:4份。2.3锚杆内力监测2.3.1监测原理及方法通过锚索测力计监测预应力锚索的拉力。锚索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在承压筒体上安装高稳定性、灵敏度的应变弦式传感器或应力传感器,一般认为技术成熟的弦式传感器具有比应变片更好的零点稳定性以及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其信号输出是频率而不是电压,频率信号能够长距离传输而不会由于电缆电阻,接触电阻变化引起明显的衰减等特点。本次监测采用的是三弦式锚索测力计。测力计出厂之前,由厂家提供传感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变形 建筑物 沉降 观测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0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