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兽医药理学教案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绪言目的与要求:掌握几个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的发展简史。难点与重点:药物、毒物与食物的区别一 基本概念1.药物() 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提高动物生长、生产性能的各种化学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在理解药物的概念时,应注意 : (1)广义的药物 (2)药物与食物、毒物的界限毒物():指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 兽医药理学( ) 是研究药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包括两个方面:药效学和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2、: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 药物剂型( ):指药物在使用前一般要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 常用剂型包括: 固体剂 如粉剂、片剂、大丸剂、胶囊剂、微囊剂、埋植小丸、控释剂半固体剂型 如软膏剂、糊剂、浇注剂液体剂型 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气雾剂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三 发展简史(了解)1药物学阶段 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
3、重要的贡献。公元659年,唐新修本草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明代喻本元、喻本亨的元亨疗马集是我国最早的兽医著作。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 (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宁(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 P. (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
4、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 )、生化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免疫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 )、神经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化学治疗学()等。四参考书1李端主编.药理学 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 处方药( )2. 非处方药( , ,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药效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 基本概念(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1 药物作用( )和药理效应( )的概念:前者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
5、的初始反应;后者指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2 药物作用的两大形式 兴奋()和抑制(),相对应的药物为兴奋药()和抑制药()。(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两种分类方法)1 局部作用( )和全身作用( ,吸收作用 )2原发作用( ,直接作用 )和继发作用( ,间接作用 )(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据此,我们通常将抗微生物药分为化疗药与消毒药。(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和补充治疗( ,也称替代疗法( )指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临床上治疗原则:急则
6、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 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 )和过敏反应()。二 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2 相同化学结构不同空间构型的药物:(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到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效的强弱。药物的剂量按从小到大常分为以下几种:无效量、最小有效量( )、半数有效量( 50)、极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半数致死量( 50)。 药物的常用量或治疗量一般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2 治疗指数( )与安全范围(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7、药物作用机制分两类: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将药物分为两类: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1 受体 :是指能与药物结合产生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2 受体作用的功能及作用方式3 受体学说:包括占领学说和速率学说等。(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2、影响离子通道;3、对核酸的作用;4、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6、 影响免疫功能;7、理化条件的改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药物的广义性与二重性2举例说明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及其意义第二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包
8、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个方面,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通称为转运(),而生物转化和排泄又称为消除()。(一) 药物的转运 简单扩散( ) 被动转运( )滤过()转运方式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 特殊转运 胞饮作用() 胞吐作用()(二) 药物的吸收() 指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常用给药途径的不同吸收过程1 注射给药 主要有静脉、肌肉、皮下和腹腔注射 。其他还包括气管注射、关节内 、结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等。2 内服给药:3 直肠给药:不经肝脏代谢4呼吸道给药:吸收速率仅次于静注5皮肤给药6乳管内注入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是:静注 气雾 腹腔注射 肌注、
9、皮下注射 内服 涂皮(三)药物的分布() 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由于药物具有选择性,故药物在各组织和器官的分布是不均一的。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2)生理屏障 包括血脑屏障( )和胎盘屏障( )(四) 药物的生物转化() 指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又称药物代谢()。1 药物转化的结果,即使药理活性发生改变,主要包括:灭活()、活化()或生物毒性作用()2 转化场所:主要在肝脏,其次为血浆、肾脏、胎盘、肠粘膜3 药物转化的方式及酶系方式 药物在体内转化的方式有氧化、还原、分解和结合四种。其中氧化、还原和水解反
10、应通称为I相反应,结合反应又称相反应。酶系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主要包括:药酶的诱导( )和抑制( ),临床中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药酶的活性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作用。(五) 药物的排泄() 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此外,胆汁、乳腺、肺、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少量药物。1 肾排泄(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排泌(近曲小管)肾小管的重吸收(远曲小管):脂溶性高和非解离的药物易被重吸收,而且尿液的值能通过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而影响重吸收。2 胆汁排泄( ):3
11、 乳腺排泄( )二 药动学的几个基本参数意义: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途径、剂量和重复给药的时间间隔等)和对药物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如生物利用度等)。概念1 血药浓度: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具有两个含义:(1)动态变化(2)与组织药物浓度的关系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 ) 指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出的反应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曲线。 3 消除半衰期( ,t1/2):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间。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4 药时曲线下面积( ,):指药物从给药开始进入血液循环到药物完全从体内彻底消除的药时曲线下的面积。5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
12、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是评价药物质量和给药途径的重要指标。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6 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稳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7 先导剂量(负荷剂量):指为达到迅速控制疾病的目的,更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采取的超过常规治疗剂量的足够剂量(一般首次剂量加倍)。 【本节思考题】1 药物的体内过程与药物作用有何关系2 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主要有药物、机体及环境三个方面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1 剂量 药物的剂量决定进入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的作用强度。2 剂型 不同的剂型,药物的吸收过程和
13、速率不同。3 给药方案( )(1)给药途径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来决定,既使同一种药物,给药途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药理作用。(2)重复给药的时间间隔 一般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有效血药浓度确定。(3)疗程 指为彻底治疗疾病而按一定剂量和时间间隔多次给药。4 联合用药及相互作用(1)联合用药 指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消除或减轻某些毒副作用和防止耐药性产生。 联合用药的原则:对因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兽药相结合和治疗与辅助治疗相结合。(2)相互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包括在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方面的相互作用 。 2)药效学方面的相
14、互作用a 协同作用() b 相加作用( )c 无关作用 d拮抗作用()3)体外相互作用二 动物方面的因素1 动物种属差异 不同种属的动物大多表现为药物作用的强弱或维持时间长短的不同,但也有因种属不同引起药物作用质的差异的情况。而且不同种属的动物不能用体重大小作为用药剂量的依据。2 生理因素3 个体差异:一般同一群体中对同一种药物最敏感的动物与最不敏感动物的剂量之间相差10倍。4 病理状态三 环境方面的影响1 加强患畜的饲养管理 2 减少环境的应激反应 【思考题】举例说明药物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第二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分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和作用于传入神经系统的药物
15、(局麻药)。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一 概论(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1 按生理解剖结构(传统分类法)可分为: 到达效应器前在神经节交感神经 中交换神经元,故分节 植物性神经 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传出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直接到达效应器2 按释放递质(传递神经兴奋冲动的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所有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神经: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 所有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此两种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重合度。(二)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及消除1递质的生物合成及储存 生物的合成主要在神经末梢。酪氨酸神经元经
16、羟化酶催化生成多巴经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进入囊泡由多巴胺-羟化酶催化合成与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并贮存于此。在整个合成过程中酪氨酸羟化酶是作为一种限速酶。的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转运至囊泡乙酰辅酶A与和囊泡蛋白并存囊泡内。2递质的释放 胞吐作用3递质的消除乙酰胆碱(,)的消除:与胆碱能神经效应器或它节中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生化效应;被胆碱酯酶水解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消除: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效应器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生化效应;经神经或非神经组织摄取后被酶水解灭活。(三) 受体()的生理效应与生化反应受体的分类: M胆碱受体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7、M1 胆碱受体 N1胆碱受体 (植物性)神经节细胞膜 ( ) N胆碱受体 N2胆碱受体 骨骼肌细胞膜 (烟碱型胆碱受体) 1受体 突触后膜 受体 2受体 突触前膜肾上腺素受体 1受体 心脏( ) 受体 2受体 血管、支气管平滑肌不同受体兴奋时的生理效应:1、 M受体兴奋(又称M样作用):(1)心脏的活动抑制 (2)胃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3)瞳孔缩小 (4)腺体(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2 、N1受体兴奋:植物性神经节兴奋。3、 N2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4、 1受体兴奋: (1)皮肤、粘膜、脑、肺骨骼肌、冠状血管收缩 (2)眼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3)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5、
18、2受体兴奋:抑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6、 1受体兴奋: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速、收缩力加强),可用于休克的抢救。7、 2受体兴奋:1)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降压)2)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平喘)。(四)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两个主要的基本原理1 直接作用于受体: (1)与受体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如: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 ; (2)与受体结合后不激动受体,且阻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 如: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2 作用于胆碱酯酶,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乙酰胆碱的破坏,产生拟胆碱作用,如新斯的明。二 拟胆碱药( ) 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药( )
19、和抗胆碱酯酶药( )(一) 氨甲酰胆碱()1 作用与用途为完全拟胆碱药,可直接兴奋M受体和N受体,但对心血管系统和瞳孔作用弱。临床主要用于便秘、前胃弛缓、积食等。2特点:对平滑肌和腺体兴奋作用强而持久,对骨骼肌作用不明显。 3 注意事项 3.1 本品作用强,选择性差,应严格控制用量。3.2 在治疗便秘时,为避免引起肠破裂,应事先给患畜灌服油类或盐类泻药以软化粪便。3.3 禁用于老龄、瘦弱或妊娠的动物,心肺疾患和机械性肠梗阻的患畜忌用。3.4 本品不得肌注或静注。发生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二) 毛果芸香碱(, 匹罗卡品)1作用与用途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呈现M样作用,对多种腺体和胃肠平滑肌有强
20、烈的兴奋作用,能使瞳孔缩小,大剂量还能呈现N样作用。临床上主用于治疗不全阻塞性便秘、前胃弛缓和结石等,也作为缩瞳药用于治疗结膜炎与角膜炎等。使用方法是扩瞳药(12阿托品)和缩瞳药(13本品)交替点眼。2特点 对腺体和平滑肌的兴奋作用较强,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很弱 3 注意事项3.1便秘后期使用本品前应大量给水补液,并给予强心剂(安钠咖)适量。3.2禁用于完全阻塞性便秘的患畜。3.3用药后应保持患畜安静。3.4 本品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三) 新斯的明(,普洛色林)1作用与用途为抗胆碱酯酶药,能可逆性阻断,呈现持久的内源性的作用,兴奋M受体和N受体,对骨骼肌作用最强,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21、,对心血管、腺体、瞳孔和支气管平滑作用弱。临床上用于治疗瘤胃弛缓和重症肌无力,亦可作缩瞳药使用。2 特点 对胃肠、子宫、膀胱平滑肌的作用强3 注意事项3.1 应密封闭光保存3.2 腹膜炎、肠道或尿道机械阻塞患畜及妊娠后期动物禁用3.3 用量过大时,可肌注阿托品解救,也可静注硫酸镁以直接抑制骨骼肌的兴奋。三 抗胆碱药( )(一) M胆碱受体阻断药( )* 阿托品()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与竞争M受体,从而阻断的M样作用。主要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为:(1) 松弛内脏(胃肠、支气管、膀胱和输尿管等)平滑肌(解痉、平喘和止泻)(2) 抑制腺体分泌(全麻前半小时注射能防止腺体分泌增加)(3) 解毒:解救有机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兽医 药理学 珍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0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