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施工招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施工招标.doc(2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施工招标招 标 文 件项目名称:C标段#1机组主体及部分辅助工程土建和安装第三卷 附 件招标编号:招 标 人: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招标代理: 二一年元月总 目 录第一卷 投标须知第二卷 合同条款第三卷 附 件目 录附件1:工程概况与技术条件1附件2:现场施工条件46附件3:招标工作范围和内容52附件4:招标文件附图147附件5:保密承诺书148附件6:廉政承诺书149附件7:HSE管理规定150附件8:主要设备供货范围155一、锅炉供货范围155二、汽轮机及附属设备供货范围178三、发电机供货范围193四、脱硫岛EPC标
2、段同其他标段的接口.202五、脱硝同其他标段的接口215附件9:乙供材料执行标准及原则性技术要求224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C标段#1机组主体及部分辅助工程土建和安装施工招标文件第三卷 附 件附件1:工程概况与技术条件1工程概况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由安徽省能源集团公司独立出资建设。马鞍山发电厂位于马鞍山市北郊,西邻长江,北侧紧靠马鞍山的雨山河,东侧紧邻马鞍山钢铁公司烧结厂,南接在建的马鞍山天顺港,距马鞍山市区约7km。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46,42311726与东经11821381185244之间;马鞍山东临石臼湖与江
3、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距南京市45公里,距上海不到300公里,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马鞍山发电厂始建于1947年,是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老厂,厂网分开后,隶属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厂经过五期扩建工程,全厂发电总装机302MW,目前已经全部关停。其中50MW以下小机组有#5机12MW和#8机40MW共52MW,于2006年前关停;50MW以上机组有#11机125MW、#12机125MW共250MW,分别于2007年09月22日、10月21日关停
4、。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于2005年09月开始项目的前期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2007年11月22日,经国家发改委会同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电力公司、马鞍山市政府等核查确认,马鞍山发电厂2125MW机组已与系统解列,属于不可恢复生产状态,电厂所有发电机组彻底关停。2007年12月22日,确认淮北电厂7#机1220MW关停。2008年1月3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办能源200817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同意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同意安徽马鞍山电厂开展建设规模为2600MW级燃煤发电机组的工程前期工作。2008年12月11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
5、了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收口审查会,并以电规发电2008492号文下达了关于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本期建设2600MW级超临界机组工程,同步建设全容量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及烟气脱硝装置,厂区总平面布置不堵死再扩建条件。本工程为“上大压小”项目,由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投资建设,采用EPC建设模式,由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和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联合总承包。2. 厂址概况2.1 厂址简述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的长江下游南岸,东北与南京市江宁区接壤,东南与江苏溧水、高淳相邻,西临
6、长江,南濒青山河、水阳江下游。马鞍山发电厂位于马鞍山市北郊,与市区相距约7公里。电厂西邻长江,北侧紧靠马鞍山市雨山河,东侧紧邻马鞍山钢铁公司烧结厂,南接在建的天顺港口。马鞍山钢铁公司烧结厂与本期工程厂区之间为规划的沿江大道。本工程厂区在电厂以南的电厂地界范围内,采用由南向北扩建布置,南端由恒兴七队开始,西至长江围堤边,北到电厂原宿舍区止,东为沿江大道控制线。本期工程建设场地东西方向从规划的沿江大道控制红线至长江大堤(背水侧距堤角30m)距离为400m;南北方向从电厂征地红线至微波站距离为420m。本期工程建设场地需利用电厂原生活区土地及电厂新征土地。电厂原生活区范围内的场地都已平整到6.87.
7、8m左右(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下同),在电厂三产(电力耐磨材料厂、兴化化学仪表厂和江南电解锰厂)的南侧有堆高10.314.5m的工业废渣和垃圾。本期工程新征用地的自然地面标高在5.77.5m之间,局部为苇塘滩地。本工程厂址处长江边,厂址附近设有长江大堤,顶部高程为12.2m,高于长江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0.19m。受相应厂区河段长江大堤保护,厂区不受洪水威胁。厂址区域内涝控制水位为7.5m,厂区部分区域低于厂址区域历史最高7.5m内涝水位,采取部分区域填土加高至8米加以解决。马鞍山电厂西邻长江,所处岸线为马鞍山宝贵的黄金岸线,属深水II类A级岸线,可建设3000至10000t级大中型泊位。
8、安徽省建设厅以关于委托核发马鞍山发电厂改扩建(2600MW)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函(建规函2008158号)同意本期工程建设选址; 国土资源部以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发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建设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国土资预审字2008)218号)批复同意本期工程的建设用地,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以建设项目压矿情况审查登记表(编号:2008009)确认本期工程建设场地未压覆矿藏资源;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以关于马鞍山发电厂2600MW级“上大压小”扩建工程选址有关文物保护的意见(皖文物保函20082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马鞍山军分区以关于马鞍山发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厂址区域无重要军事设施事(马司2
9、0081号)均同意本期工程建设场地选择。2.2 交通运输马鞍山市地处南京、芜湖市中间,是上海经济区、南京协作区和安徽“两点一线”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经济活跃区域,交通十分便利,马鞍山西临长江黄金水道,长年可通行3000吨至5000吨船舶,宁芜铁路、205国道、314省道纵横马鞍市全境。宁马(南京马鞍山)、芜马(芜湖马鞍山)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交通十分便捷。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厂址毗邻长江,电厂进厂道路与宁芜公路和马鞍山市区道路连接,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较好,施工期间的各种设备、材料均可通过水路、公路运至厂区。本工程燃煤全部由水路运输承担。在厂区西侧,取水口上游方向70m处,建设电厂燃煤码头
10、,设有两个3000t级泊位,可兼靠5000t级驳船,配3台卸船机。在电厂施工期间,可临时作为大件码头使用。码头设有专用道路同厂区道路连接,运输距离不超过500米,各类大件均可以通过水路经长江运输本工程大件码头,卸船后经平板车运至电厂工地。本工程进厂道路从厂址东侧规划的沿江大道引接,路面宽度7m,路基宽度9m,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30m。厂内各建筑物之间,根据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设置行车道和人行道。主厂房、贮煤场、供氢站、氨液储罐区设环形道路或消防车道,厂内干道路面宽为7m,在人流集中地段,设置人行道;次要道路及消防通道路面宽为4m。厂内各种道路主要技术指标满足下表要求。厂区主干道采用城市型,
11、其他道路根据竖向布置要求采用城市型或公路型。路面为水泥混凝土面层,结构及厚度按汽-20、挂100荷载设计。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路面宽度(m)干道7.0支道4.0引道与车间大门宽度相适应人行道与各建构筑物开门宽度适应最小转弯半径(m)受场地限制时(如开关场内)36行驶单个汽车(48t)9.0行驶单个汽车(1015t)12.0单个汽车拖带一辆挂车12.01525t平板挂车15.0最大纵坡(%)引道6.0干道6.08.0支道、引道9.0最小计算视距(m)会车视距30停车视距15交叉口停车视距20 干道厂区主要入口通往主厂房的入厂主要道路及连接各生产区的道路及主厂房四周的环形道路; 支道车辆和行人都较
12、少的道路以及消防道路等; 引道车间、仓库等出入口与干道或支道相连接的道路; 人行道只有行人来往的道路。2.3气象条件2.3.1 水文资料2.3.1.1 水位(黄海高程)根据马鞍山水位站多年水位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主要成果如下:历年最高洪水位 9.56m(1998年)0.1%设计洪水位 11.16m1%设计洪水位 10.19m2%设计洪水位 9.86m历年最低枯水位 -0.11m97%设计枯水位 -0.09m99%校核枯水位 -0.23m历年高潮平均水位 4.22m历年低潮平均水位 3.86m最大潮差 1.34m最小潮差: 0.0lm平均潮差: 0.37m2.3.1.2 流 量流量资料参考大通过水
13、文站多年观测统计分析资料。历年最大流量: 92600m3/s(1954年)历年最小流量:4620 m3/s (1979年)97设计枯水流量: 5600 m3/s99校核抽水流量: 5100 m3/s2.3.1.3 水 温马鞍山市无水温观测资料,据南京站水温观测资料,南京站实测最高水温32.2(1966.8.8,1967.8.12)最低水温2.2(1964.2.24),多年平均水温17.7,夏季累积频率10的水温为29.8。夏天连续7天最高水温为32.1(1967.8.11-8.17)。2.3.1.4 泥沙长江中下游的来沙以悬沙为主,汛期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80,其中以79月份为最大。根据大通水
14、文站1951-2004年历年泥沙资料统计如下:历年最大含沙量:3.240kg/m3 (1959年8月6日)历年最小含沙量:0.016 kg/m3 (1956年2月10日、1963年3月2日)历年平均含沙量:0.469ks/m32.3.2 厂址防洪、除涝扩建厂址在马鞍山电厂范围内,厂址在长江边上,厂址附近设有长江大堤。厂址西侧沿江大堤为II级堤防,顶部高程为12.2m,顶宽8m,外坡1:3内址1:4二平台顶高10.0m;堤顶超高1.5m左右。上述堤防及防洪墙目前已按1954年型百年一遇设计洪水加高加固,本工程的防洪参照马鞍山电厂的整体防洪措施,利用长江大堤及城市防洪体系来确保,不设单独的防洪措施
15、。另经分析计算,厂址前沿水域频率1波高H1=0.89m,50年一遇累积频率1的浪爬高为1.12m。由此确定电厂规范要求的堤顶超高为1.12+0.5=1.62m。电厂附近长江堤防满足电厂规范要求的堤顶超高的要求,无需另外考虑防浪墙。当长江水位高于内涝水位时,雨水全部靠排涝泵向西排入长江。由于扩建工程新征部分土地,有关防涝措施由承包商结合老厂排涝设施一并考虑。2.3.3 工程气象2.3.3.1 气象站概况本工程距马鞍山市气象站较近,该站具有多年连续观测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马鞍山市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曾三次移动站址,但位移不大,气象部门统计资料时按同一系列考虑,马鞍山市气象站现
16、址位于北纬3141,东经11831,观测场海拔高度23.4m。2.3.3.2 主导风向夏季(6、7、8月):主导负向E,风向频率13冬季(12、1、2月):主导风向E,风向频率10全年:主导风向E,风向频率132.3.3.3 最近五年平均气温风速气压(20012005年)平均气温: 17.2平均风速: 1.8m/s平均气压: 1013.7hPa平均相对温度:732.3.3.4 设计最大风速计算马鞍山市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92001年,共43年,其中1959-1979年为定时观测资料,1980-2001年为自记观测资料。对上述定时观测资料需进行高度及观测方式换算,自记观测资料需进行
17、高度换算。通过上述两次换算可得到马鞍山市气象站1959-2001年历年离地10m高自记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进行经验频率计算,分别按P-III型和极值I型进行数理统计,得5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及参数,经分析采用P-Ill型计算成果,得5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6.1m/s。本工程50年一遇风压(基本风压)值为0.45kN/m2 ;100年一遇风压值为0.50kN/m2。2.3.3.5 主要气象要素根据马鞍山市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主要气象要素如下: 气 压历年最高气压: 1044.3hPa(1970年1月6日)历年最低气压: 990.7hPa(19
18、69年8月2日)历年平均气压: 1014.0hPa 气 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1(1959年8月23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13.0(1969年2月5日)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2.3(8月)历年平均气温: 15.7 水汽压历年最大水汽压: 41.2hPa(1978年6月27日)历年最小水汽压: 0.5hPa(1963年1月25日)历年平均水汽压: 15.8hPa 相对湿度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3(1969年12月15日)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6 降水历年最大年降水量: 1363.3mm(1977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 460.4mm(1978年)历年平均降水量: 1025.6mm 其它最大
19、积雪深度: 29cm(1984年1月19日)最大冻土深度: 12cm历年最多年雷暴日数;45天(1963年)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1.2天基本雪压值为0.65 kN/m2(50年一遇)2.4工程地质2.4.1 地形地貌拟扩建场地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漫滩上,地貌单元简单,原始地形较平坦,现场地由于人工回填土厚度的差异,造成地形发生了较大变化:位于老厂区地段地形平坦,略有起伏;位于恒兴十队地段地形平坦,沟渠、水塘分布较多;位于沿江路及护堤沿线地段,地形高差大。总体而言,地势呈北高南底,东高西低,勘探点地面标高在5.9614.15m之间。2.4.2 岩土工程条件评价第层填土属新近堆积土,颜色较杂,主要成份
20、为混凝土块、砖渣、块石、碎石、石灰等建筑垃圾以及钢渣、煤灰、纸浆木屑等工业垃圾,混多量粘性土、砂土,成份复杂,结构不均匀,松散(1-2层素填土在防护堤位置为稍密结构),不宜作为电厂拟建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第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属于软弱土,不宜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第层粉质粘土,可塑偏软软塑状态,以软塑状态为主,局部为可塑状态,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属于软弱土,可作为轻型荷载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及其下卧层。第层粉砂夹粉质粘土、粉土,松散梢密,该层厚度不一,层顶标高变化大,层位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可作为轻型荷载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及
21、其下卧层。第5-1层粉细砂,稍密,局部中密,饱和。该层厚度不一,层顶标高变化大,在局部埋深浅地段可作为一般轻型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物理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不宜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第5-2层粉细砂,中密,局部密实,饱和。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分布连续,厚度较大。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第5-3层粉细砂,密实,局部中密。分布连续,厚度大,分布广泛。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第层中粗砂,密实,局部中密。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第层粉细砂,密实,局部中密。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
22、力较高。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8-1强风化粉砂岩:暗红色,灰白色,青色,钻探取芯率较低,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部分呈散体砂状,较破碎。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8-2中等风化粉砂岩:暗红色,灰白色,青色,强度较高,锤敲声脆,岩芯呈短柱状。可作为重要建筑物桩基的桩端持力层和下卧层。总的而言,拟扩建场地浅部地层工程特性较差,同时场地内地下水位埋深浅,因此天然地基条件较差,电厂建构筑物除部分轻型建构筑物可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需进行强度、变形验算外,基本上均需要采用桩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2.4.3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编制
23、的马鞍山发电厂2600MW改扩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006),场地20m 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K6号钻孔为174m/s,K9号钻孔为170m/s,因此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结合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大于50m,确定建筑场地类为类。根据安徽省地震局关于马鞍山发电厂2600MW级“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批复(皖震安评200613号),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082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工程院在场地进行地脉动测试成果,扩建场地的卓越周期为0.29秒。2.4.4 场地抗震条件评价扩建场地的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建筑抗震类别为I
24、II类。根据初步判断,第层松散粉砂夹粉质粘土、粉土及5-1层稍密粉细砂层局部地段液化,拟扩建工程场地属于对抗震不利地段。2.4.5 地下水质分析扩建场地浅层地下水以孔隙性潜水类型为主,具有轻微在压性,受长江水位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季节的影响。本次勘测期间测得钻孔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0.85.6m,地下水位标高在5.567.6m。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本地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没有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没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2.5 供水水源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位于长江右岸边,拟采用直流供水系统,2台机组夏季最大需水量约37.52m3/s,其中耗水量约432m3/h,耗
25、水指标约0.10m3/s.GW。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常年水量丰富。根据大通水文站资料,长江干流马鞍山河段多年平均流量为28700m3/s,历年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m3/s(1954.08.01),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4620 m3/s (1979年)。按历年最小流量资料统计,长江干流马鞍山河段97最小流量为5860 m3/s,99最小流量为5180 m3/s,完全能满足电厂的用水量的要求。水环境监测分析表明,取水河段的各项水质指标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6B3838-2002)中III类水的标准,能满足发电机组的用水水质要求。工程拟建取水口位于长江马鞍山河段小黄洲汊道右汊右岸,40年来取
26、水口所在的右汊道一直保持稳定的主汊地位,深泓靠近右岸边。位于拟建取水口下游680m处的原2125MW机组取水口,20年来没有出现过冲刷和淤积等不良工况,取排水条件较好,具备建设取排水工程的水域条件。2.6 贮灰场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机组灰渣和脱硫石膏总量约81104m3/a,其中灰量约64104m3/a,渣量约12104m3/a,脱硫石膏量约5104m3/a,拟利用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还建马鞍山电厂的葛羊山灰场作为贮灰场。葛羊山灰场是由横山、团期山、黛山和葛羊山围成的山谷型灰场,灰场距电厂直线距离约7.6公里,地面高程在17.123.6m之间,灰场内建筑主要为殡仪馆,灰场东面和北面内
27、侧山体有采石场。初期灰场用地面积35hm2、当堆灰至31m高程时,灰场库容约276104m3,可供本期工程贮灰渣约3.4年。远期灰场用地面积约66hm2、堆灰至高程56m,库容约1530104m3,可满足本期王程堆灰约19年的要求。2.7 出线马鞍山电厂已有2回220kV出线,接至刘村变电所;6回110kV出线,分别接至采石、高炉、北郊、工钢、铁合金、焦化变电所。本工程拟采用220kV电压等级出线2回,利用厂区东侧已有的220kV线路走廊,接入刘村变电所。2.8 电厂与周边的关系本期工程扩建厂区位于恒兴路与长江大堤之间,厂区北侧为电厂老厂区,南侧为建设中的马鞍山市天顺港码头。在厂区北侧设置南北
28、走向的连接电厂原有厂区的联系道路;在厂区东侧设置东西走向的灰、渣、石灰石、石膏、氨液的运输道路与沿江大道相连;在厂区西侧设置东西走向的码头检修道路。厂区东侧的沿江大道引接尚在规划之中,根据目前业主提供的沿江大道规划路径,厂区与沿江大道间距离较近,厂外运输道路引接长度较短。根据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长江干流大中型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不得窄于50米,背水侧不得窄于30米。本工程保留了老厂原有附属生产设施,无须新建办公楼与生产、生活附属建筑物。3 厂区总平面布置按照功能厂区总平面布置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区域,安徽马鞍山电厂“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厂区各区域所包含的建(构)
29、筑物有:(1) 主厂房区: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锅炉房、送风机、电除尘器、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供气中心、机组排水槽、脱硫废水处理室、石膏库、工艺水箱、石灰石浆液制备车间、事故浆液箱、启动锅炉房;(2) 配电装置区:220kV屋外配电装置(220kV GIS)、网络保护小室;(3) 变压器区:主变压器、高压厂用变压器、启动/备用变压器、润滑油箱、事故油池;(4) 煤场区:转运站、煤场、尾部小室、含煤废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煤机库;(5) 辅助生产设施区:锅炉补给水处理车间、工业废水处理车间、综合水泵房、工业消防水池、化学原水池、生活水池、复用水池、絮凝沉淀池、污泥池、无阀滤池、供
30、氢站、氨液储罐区、循环水泵房、灰库、灰浆泵房、雨水泵房、启动锅炉房。3.1 厂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厂区固定端朝南,扩建方向朝北,出线方向朝东。主厂房区位于厂区北侧,煤场区位于厂区南侧,辅助生产设施区位于主厂房区和煤场区之间。主厂房区固定端朝南,汽机房A排柱面向东。主厂房区内,由东向西依次为:汽机房除氧间锅炉房及煤仓间送风机电除尘器引风机烟道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煤仓间位于两炉之间,每台炉旁设置一座渣仓。本工程启动蒸汽从电厂现有油罐区引接,启动锅炉房布置在主厂房西北侧。供气中心位于主厂房固定端,机组排水槽位于两台电除尘器之间,循环水加药间位于主厂房固定端栈桥下。主厂房A排柱方向长度为151.50m,烟囱
31、中心线至A排柱方向长度为199.75m。脱硫吸收塔位于烟囱前侧,根据烟囱后侧与大堤控制线之间的不规则场地灵活布置脱硫辅助建筑,包括:脱硫废水处理室及石膏库、工艺水箱、石灰石浆液制备车间、事故浆液箱。变压器区紧邻主厂房A排柱外布置,由南向北分别为:1机主变、1机高压厂用变压器启动/备用变压器、2机主变、2机高压厂用变压器。变压器区域内还布置有润滑油储油箱和变压器事故油池。220kV屋外配电装置位于主厂房东侧,通过架空线路连接变压器和220kV屋外配电装置。电厂出线朝东,面向现有南北走向的220kV线路走廊。电厂燃煤由水路至厂区西侧的燃煤码头,在码头完成卸船作业后,燃煤可通过输煤皮带经1转运站转运
32、至煤场,也可直接输送至碎煤机室,破碎后至煤仓间。在碎煤机室北侧预留与电厂现有煤场相连接的输煤栈桥接口及汽车运煤通道。煤场四周设置挡风抑尘墙。含煤废水处理站及推煤机库位于煤场西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位于煤场东侧。辅助生产设施区东西方向呈一排位于主厂房固定端和煤场之间,由东向西依次为:综合水泵房、工业消防水池、复用水池、絮凝沉淀池、生活水池、污泥池、无阀滤池锅炉补给水处理车间工业废水处理站供氢站氨液储罐区。预留的生产办公楼区域位于主厂房东北侧,紧邻沿江大道。灰浆泵房、灰库及粗灰磨制系统位于主厂房西北侧,靠近电除尘器,紧邻主厂房北侧环形道路。循环水泵房位于主厂房西侧,面向长江。根据厂外取、排水口的布置
33、,循环水泵房位于主厂房西南侧,排水口位于主厂房西北侧。循环水供水管延主厂房固定端从循环水泵房自西向东敷设至汽机房A排柱前,循环水排水沟位于主厂房扩建端自东向西至排水口。在主厂房固定端与辅助生产设施区之间,平行于主厂房环形道路方向,设置一处综合管架。主管架长度300m。厂区设有一处主出入口、一处与现有厂区的联系出入口、两处货物运输出入口及厂外输煤系统检修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厂区东侧,面向沿江大道,进厂道路自东向西引接;与现有厂区的联系出入口位于本工程厂区北侧,面向电厂生活区;两处货运出入口分别位于厂区东北侧及西南侧,东北侧出入口用于灰、渣及石膏运输,西南侧出入口用于码头及厂外输煤系统的检修。为满足
34、当地防汛要求,在汛期厂区西南侧出入口可临时供防汛人员上堤抗洪抢险使用。进厂道路长度60m;厂外货物运输道路长度150m;联系道路长度150m。厂区围墙内用地面积为17.62hm2。3.2 主要建筑物设计标高主厂房及辅助生产建(构)筑物零米标高为8.3m;220kV屋外配电装置地坪标高8.0m;煤场地坪标高为7.5m。各建(构)筑物室内、外高差为0.3m。4主要生产建筑物及地基处理4.1 建筑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类别及抗震设防烈度主厂房、烟囱、转运站、栈桥等主要建(构)筑物(相当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均按抗震设防烈度6度计算,按7度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其余建(构)
35、筑物按6度计算、6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全厂主要建筑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类别及地震设防烈度如表4.1-1所示。表4.1-1 主要建筑物安全等级、重要性类别及地震设防烈度表序号名 称安全等级重要性类别抗震设防烈度一主厂房建筑物1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锅炉房二乙(6)7二炉后构筑物1烟囱一乙(6)72送风机基础及脱硝装置支架二乙(6)73除尘构筑物二丙64引风机基础及检修支架、烟道支架二乙(6)7三电气建(构)筑物1变压器基础二丙62220KV构、支架三丙63网络保护小室三丙6四燃煤建(构)筑物1转运站二乙(6)72输煤栈桥二乙(6)7五除灰建(构)筑物1气化风机房及灰浆泵房三丙62除灰构筑物三丙6六
36、化学建筑物1锅炉补给水处理车间三丙6注:括号内数字表示乙类建(构)筑物按7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其余建(构)筑物按6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2 全厂地基处理4.2.1 全厂建(构)筑物地基处理及基础持力层根据岩土工程勘测报告知,建筑场地浅层地层主要为层杂填土 层素填土 层粉质粉土 层粉细砂(松散)层粉细砂(稍密)层粉细砂(中密)层粉细砂(密实)1层粉细砂(稍密中密),层岩石。对于电厂建构、筑物基本均需进行地基处理或采取桩基础。层不能作为持力层,对于附属、轻型建筑物须进行浅地基处理,可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用于汽机房A排外及升压站、小型设备基础、一二层荷载较小建筑。附属(辅助
37、)生产建筑,输煤系统,化学水及污水处理系统,除灰系统,脱硫系统等荷载相对中等的建(构)物,可考虑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PHC-500(100)AB),以层粉细砂(中密),为持力层;主厂房、烟囱、汽机基座、锅炉炉架等主要建构筑物基础采用桩基;桩型考虑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管桩(PHC-600(110)AB)或800钻孔灌注桩。桩以层粉细砂或以层岩石持力层,桩长约为38m或55m,按现有试桩报告知,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暂按225t/根,800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暂按360t/根。原则上将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和沉降变形的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桩径和桩长的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持力层也有所不同,80
38、0灌注桩作为备选桩型考虑。4.2.2 主厂房等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处理主厂房区域的建(构)筑物上部荷载都较大,对地基沉降敏感,应采用桩基,拟采用600PHC高强度预应力管桩,以层粉细砂作为桩端持力层。但此区域有些建(构)筑物桩体分布密集,如汽机基础、煤仓间及磨煤机基础,很可能在打入PHC桩时出现严重挤土效应,并引发桩体偏移、上浮甚至断桩现象,因此拟采用800钻孔灌注桩作为备选桩基方案。主厂房区域内的汽机房、除氧间基础、煤仓间基础以及锅炉基础均采用独立承台,各承台之间采用承台拉梁拉接;汽机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承台、框架式基础;磨煤机采用桩基、大块式基础,与煤仓间基础脱开布置并采取有效的隔振减振
39、措施;送风机、引风机等大型设备基础采用桩基,大块式基础;电除尘器、水平烟道基础也采用桩基,独立式基础;烟囱采用桩基,环板式基础。4.2.3 其它建(构)筑物地基处理主要及辅助生产建(构)筑物包括输煤系统、除灰系统、电气系统、化水处理系统和脱硫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筑较分散地布置在厂区,由于这些建筑体量及荷载均相差较大,对地基处理的要求也有区别。输煤系统建(构)筑物包括转运站、输煤栈桥,上部荷载相对较大,均采用600PHC高强度预应力管桩。电气系统建(构)筑物主要包括升压站和A排外变压器及母线支架等,各设备分布比较分散,因此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除灰建(构)筑物中灰库上部荷载较大
40、,其它的虽然上部荷载不大,但是对沉降要求较高,因此都采用600PHC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基础,以层粉细砂作为桩端持力层。化水处理系统中建(构)筑物上部荷载不大,根据结构形式可采用500PHC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或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脱硫系统中建(构)筑物,根据结构形式及上部荷载大小,可采用600PHC、500PHC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基础。4.3 主厂房布置:主厂房采用侧煤仓布置,设置汽机房、除氧间、锅炉房两炉之间为煤仓间。炉后依次布置一次风机、送风机、静电除尘器、吸风机、烟囱和脱硫装置。两台机组共用一个控制室,布置汽机房扩建端处。汽轮发电机组顺列布置,机头朝向固定端。两台机组汽机房共
41、15个柱距,柱距为10.0m。1号机组占用7个柱距,2号机组占用7个柱距,中间1个10.0m柱距,为两台机组的检修场地,两台机组之间设有一个1.50m的伸缩缝,汽机房总长度为151.5m,汽机房跨度28.0m。设除氧间,除氧器跨度9.5m。两炉中心距81.50m,锅炉运转层标高13.70m;采用侧煤仓框架结构,柱距为6x10.0m+10.4m+14.5m,跨度给煤机层以下为15.5m,给煤机层标高13.70m,皮带层标高37.5m;锅炉岛区域的输煤栈桥布置在除尘器入口风箱的上方,输煤皮带从煤仓间靠近炉后一端上煤。汽机房共分三层,标高分别为0.00m、6.90m和13.70m,其中13.70m为
42、运转层,6.90m层布置辅机设备及电气配电间。汽机房屋面钢梁下弦标高为28.4m,行车轨顶标高为25.4m。汽机房安装2台80/20t行车。汽机房、除氧间与锅炉之间设8m炉前通道,炉前通道上方6.90m层布置有PC配电室、等离子点火电子设备间、蓄电池室、继电器室。汽机房、除氧间柱距为10米,15个柱距,并设有1个1.5米宽的伸缩缝,纵向长度为151.5米。炉前跨度8米,煤仓间纵向长度为60+10.4+14.5米。汽机房跨度为28.0米,共三层,设有零米层、6.90米中间层和13.70米运转层,局部9.40米为电气配电室;汽轮发电机组纵向布置,机头朝向扩建端。汽轮机中心线距A列柱中心线13.0米
43、。除氧间跨度为9.50米,主要有三层:0.0米、6.90米、13.70米运行层、24.0米为屋面,放置除氧器,除氧器露天布置。除氧间固定端、两机之间及扩建端控制室处设有通往各层的楼梯。煤仓间位于两炉之间,跨度16.5米(暂定),输煤栈桥从炉后伸入煤仓间。零米层布置磨煤机,14.50米层布置给煤机(暂定),皮带层标高为37.50米。锅炉采用钢结构炉架露天布置。每台炉设一部客货两用电梯通向炉顶,炉顶采用单层彩色压型钢板封闭。主厂房基本尺寸及标高列表如下:车间名称柱 距(m)总长(m)跨 度(m)各层标高(m)屋面标高(m)汽机房10.000151.50028.0000.000,6.900,13.7
44、00(局部电气用房设在9.400米层)36.262 36.671除氧间10.000151.5009.5000.000,6.900,13.700,24.000煤仓间10.0070.0016.500(暂定)0.000,14.50(暂定),37.500,42.70042.70042.900 48.70048.900注:基本尺寸指“轴线尺寸” ,总长为2台机的尺寸。4.3. 1 汽机房汽轮发电机组按纵向顺列布置,汽机头部朝向扩建端,二机之间设检修场地。0.000米层布置有凝汽器,加疏水器、凝结水输送泵以及开闭式冷却水系统设备等,1/89号柱之间为两台机组的公用检修场地;6.900米中间层主要是电气设备
45、和管道层,局部电缆夹层布置于该层,其上为电气配电室,标高为9.400米;汽机房运转层为大平台结构,汽轮发电机纵向顺列布置,汽轮发电机中心线距A列轴线13米,距B列轴线15米。汽机房内设二台桥式起重机,起重量Cn=100T/20T,轨顶标高为25.40米。每机组在B排利用除氧间24.0米层各设有一小门上行车。4.3.2 除氧间0.000米层布置有汽机侧小机的集装供油装置、电动给水泵组、汽动给水泵前置泵及低加疏水泵,化学精处理设备等,靠近B排侧留有运行维护通道;6.900米层中间层,布置有低加及其管道,靠B排侧留有运行维护通道;运转层13.700米主要布置有高加及其管道,靠近B排侧留有运行维护通道;24.000米屋面布置除氧器和暖通设备。除氧间C排和炉前通道之间设置耐火极限为1h的墙体,在0.000m层和13.700m运行层通过C排墙上设置乙级防火门形成主厂房至锅炉房的横向通道。4.3.3 煤仓间0.000米层布置磨煤机;14.500米层为给煤机层(暂定);30.500米为皮带拉紧装置;皮带层标高为37.500米;进主厂房的输煤皮带入口为42.700米,输煤皮带从煤仓间靠近炉后一端上煤。4.4 主厂房结构设计主厂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由于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80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