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 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研究报告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学会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日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研究机构及人员组成课题主持人:包太洋(湘西州教育局局长、湘西州教育学会会长)课题研究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州教育局:向仍淼(州教育局副局长)州教科院:刘世强(州教科院院长)、张大庆(州教科院书记) 课题研究组成员:黄沛华(州教科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石学东(州教科院工会主席、中学高级教师)宋 泱(州教科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李代凤(州教科院发展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敖红艳(州教科院艺术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徐 峰(州教科院发展所、中学高级教师)
2、向青山(州教科院办公室、中学高级教师)梁珍香(州教科院发展所、中学高级教师)张湘生(州教科院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陈 峻(州教科院技术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覃远化(州教科院技术所、中学一级教师)县市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单位及负责人:彭吉林(吉首市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肖功贤(保靖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田 锦(龙山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田仁俊(凤凰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杨伟华(泸溪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张清忠(永顺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张 鹏(古丈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向 军(花垣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3、 研究报告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37三、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78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811五、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1112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314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1417八、研究的结论与分析1720九、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2134十、讨论与建议3435十一、附录 36(一)参考文献(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研究小结(三)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传承教育研究的各类活动报道(一)(四)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传承教育研究的各类活动报道(二)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文化建设在我国受到
4、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5、,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根据国家的发展大势,并基于湘西当前的社会实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1.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湘西社会发展的需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与贵州、湖北、重庆三省市交界。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地域文化色彩浓厚。民间歌舞绚丽多姿、传统戏曲流光溢彩、手工技艺琳琅竟秀、民间信俗广博深厚,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冰箱”、“文化聚宝盆”。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一致公认,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然而,湘西社会的变迁,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湘西
6、民族民间文化曾经面临着被忽视、发展萧条乃至衰退等严重问题,有的甚至处于濒临失传的边沿。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当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更缺乏深入度。魅力湘西的“魅力”有赖于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神秘湘西的“神秘”更是湘西文化所赋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对湘西社会发展的促进、对形成湘西独特人文环境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湘西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发挥各部门的力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2.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湘西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在漫漫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个地域的民族,都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
7、,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它是本民族人民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记忆了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方式,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持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维护悠悠千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保护和弘扬该民族文化的固有价值,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为保护湘西的文化生态,并进一步增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与贡献力,我们应该大力开展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国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为保护民族
8、民间文化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11月通过了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案;2001 年发表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2 年在联合国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上通过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伊斯坦布尔宣言;2003 年10 月联合国制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1972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其第27条第一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关保护措施条例中明确指出:“鼓励开展
9、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以及方法研究”。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丹麦、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研究;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艺术非常重视,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专门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财产调查、认定功能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或保持团体、资助其进行传承等方式,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对文化遗产进行“总普查”,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将保护和展示
10、遗产作为自己的工作。在国内: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内部分省市开展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比较突出的有贵州、湖北、云南三省。2002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培养及“双语”教学给出了指导性的实施意见。2008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明
11、确提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是“多彩贵州”繁荣发展的需要。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省民委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意见,各中小学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按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五个一”(一套固定的教材、一组民族体育训练内容、一台民族文艺节目、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一套完整的教学器材)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地区文化特点,突出自身特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将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音乐、舞蹈、体育等民族文化引进校园,进入课堂,把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节日等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容编入乡土教材。例如2008年8月,
12、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肖洪恩审定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汇编出的恩施民族文化和恩施民族常识两本中小学教材时,在意见书上写道:“这是一套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先进性于一体的好教材,符合主旋律要求和先进文化方向。”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较为普遍。云南民族大学普丽春等人开展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课题研究,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了深入地尝试。当然,在我国其他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所开展。新华网北京频道2012年4月24日电(记者殷丽娟):北京市第一所“民族民俗
13、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4日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揭牌。西城区为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西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共同邀请了风筝、面塑、空竹、剪纸、毛猴等5个项目的14位传承人,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培养活动,并将风筝、面塑、空竹、剪纸、毛猴制作列入了学校的艺术选修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即便是经济发达如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将传统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在湘西:我州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也有
14、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3月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列入地方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2007年8月我州文化部门研究制定了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 州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第45次(04)”纪要(2011年2月28日)决定:“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认真办好双语教学试点,所需工作经费由州财政局测算,给予支持。” 州委、州政府主管文化教育的历任和在任领导龙文玉、梁秋松、曾振亚、陈潇、曹世凯、艾可知等同志对民族民间
15、文化的学校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身体力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州各县市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州民中、吉大师院附小、吉首市民中、吉首市矮寨中学、泸溪县白沙小学、龙山县靛房学校以及凤凰县的腊尔山小学、三拱桥中小学、阿拉小学、箭道坪小学等学校开展了数十项基于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项民族民间文化的课题研究。当然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自主自发和零散进行状态。综上所述,国外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多见于宏观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促进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种族平等,文献中少有关于中小学校中如何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
16、的案例记载。我国正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内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总的来说,该项研究还处于大力推进阶段,有待于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加之我国地域广,民族众多,发展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不同的地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必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现实意义。对于湘西来说,民族民间文化作用若是止于旅游观赏,其价值是十分有限的。湘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湘西社会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湘西社会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品
17、位,使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让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这是在我州学校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之处。三、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1.文化文化(cultur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民族民间文化指历
18、史沿传而来的传统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地域风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本课题中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特指的是湘西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苗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文化,包括湘西土家、苗族民族民间的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内容,以及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精神文化的内容。4.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本课题现阶段的重点是首先针对湘西自治州境内的中小学校(含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如何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
19、承与发展教育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所以,课题中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指湘西中小学校学校开展系统的、持续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来实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不断沿袭、弘扬,乃至改革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现阶段以“传承”的研究为主,以“发展”的研究则为辅。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课题的研究中,有关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教育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大国策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在侧重于民间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研究方面,指导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课程论”。1.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理论概述:多元文化主
20、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主张。其一: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二: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21、,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 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 其三: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即使有些国家承认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多数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可是在现实的制度中,文化少数民族往往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提出了差异的公民权理论,要求根据差异原则和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和自由。理
22、论启示:根据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非主流文化教育对主流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益补充,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州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对文化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2.人本主义的课程论。理论概述:本课题研究依据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人本主义课程以人的需要为基石,以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为核心,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目的就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第二、强调人的情意(情绪、感情、态度)发展和认知(理智、
23、知识、理解)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人本主义者强调,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的统一,整体人格成长才有可能。人本主义课程不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它是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的。课程除了纯粹的智力发展外,情绪、态度、理想、雄心、价值,对于教育过程来说也是应当关注的领域,还要发展自尊和尊他的思想意识。第三、设置并行和“合成”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学校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第四、注意课程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推进 民族民间 文化 学校 教育 中的 传承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9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