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ppt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一、教学理念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定位与路径四、问题与问题串五、课例分析,一、教学理念,数学观、价值观、学习观、方法论,数学观:数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思维性,突出了数学的创造性本质文化性,突出了数学活动的继承性多角度地(即从过程与结果、从历史与现实、从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全面地认识教学内容,从而发现它的教学价值。,价值观: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知识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文化的价值;应用的价值;育人的价值。,学习观:对学习的理解,数学学习:“意义赋予”和“文化继承”即文化意义上的再发现的过程。所谓意义赋予或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重新建构知识
2、的意义,这是一个创造和发现的过程,这就突出了思维的作用;所谓文化继承是指学生的建构活动并不是个体的独立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即是在现代数学文化的观念、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即数学传统)的指导下进行的“再发现”活动,从而体现了文化的作用和学习的社会化性质。,行为规范:方法论,1以问题为中心有效地组织学生投入理性探索活动;2以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创造数学文化的氛围。,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基本观点:设计目标: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过程:把问题设计看成是教学设计问题的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含意:数学教学应该围绕着数学问题进
3、行;数学教学过程应该组织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论)应该把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动当成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一项标准。(价值观),教学过程,案例:对数函数(1),1提出问题问题1 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特别地,函数y=2X 存在反函数吗?问题1-1 是不是任何一个函数都存在反函 数?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问题1-2 如何通过函数的图象来判断一个函数是否具有反函数?回到问题1:指数函数具有反函数吗?,2.解决问题(意义建构)问题2 既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是存在的,你能说出它的性质吗?(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逐一列出其反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恒过点(
4、1,0)等等),问题3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特别地,你能表示出函数y=2x的反函数吗?问题3-1 表示函数的方法有哪几种?问题3-2 怎样用图象法表示指数函数的反函数?,问题3-3(反思)上述图象是否表示了函数的“三要素”?问题3-4 能用列表法表示这个函数吗?问题3-5 能用解析式表示这个函数吗?,问题4 怎样用解析法表示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设f(x)=2X,其反函数可以抽象地表示为y=f-1(x)。但具体的表示尚有困难。),问题4-1 解方程:2x=n(n0)。(1)当n=4,1/4时,解出X;(2)讨论n=3的情况。可以肯定,方程的解是存在的、确定的。
5、利用图象可以表示出方程的解,也可以求出它的近似值。,3研究成果(数学理论)给出对数符号和对数函数的定义,进而用新引进的“专用术语”重新表述指数函数反函数的性质。,注意:问题串的设置方法数列的引人(问题情境)1.doc,设计理念的转变,从呈现到生成;从知识(主线)到(思维)活动(主线)到问题为主线从过细到框架从环节到整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定位与路径,(定位、路径、案例),定位,对教学的总体认识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习)过程的理解对教学价值的理解本质是对数学的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案例:归纳推理(概念、技能、能力、态度),对“导数”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导数看成是一个概念,
6、一个定义,还要看到它是一个规则,一个过程、一种思想和一段历史。瞬时变化率切线的斜率无限逼近的过程极限的思想以直代曲的思想一个对象,向量的加法的定位,定义、法则;活动(思维):建构数学运算模型的活动;历史(文化):物理模型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化的过程思想:形数结合思想运算的思想结构化思想 模式化思想基本构想,即按照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组织教学。,数学模型的建构,归纳推理的定位,概念技能能力态度,把归纳看成是一种机会,“以便证明它或推翻它”,这就是我们对待归纳的态度,而归纳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两种情况之中我们都会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欧拉:纯粹数学中的观察事例,路径,课的总体构想、框架、过程模式中心
7、问题、形式案例:对数函数向量的加法,模式,形式化;普通语言数学语言案例: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和)、三角函数、导数、数列、概率、独立事件、线面垂直等等命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方法: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数学归纳法、,案例:对数函数定位1:对指数函数的反函数的研究路径1:反函数指数函数反函数的存在性性质表示对数函数。定位2: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路径2:应用型问题解决问题对数函数的原型对数函数性质应用发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案例:函数的增减性,教材定位:数学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知识:刻画变化趋势的数学模型(定性)过程:普
8、通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换的过程-不断形式化的过程。路径:,从普通几何语言到精确的分析语言的转换,确定中心问题:什么叫做“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怎样用数学语言来刻画它?提供背景,设置初始问题;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逐步下 降的进而形成问题串,f(t),t0,24,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这一特征?,案例:函数的单调性,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逐步下 降的?主问题2:什么叫做“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怎样用数学语言来刻画它?问题3:对于任意的t1,t24,16时,当t1t2时,是否都有 f(t1)f(t2)呢?问题4:
9、类比单调增函数的概念,你能给出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吗?,问题5(1)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2)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函数的单调区间吗?问题6:证明F(X)=1/X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体会形式化的作用),案例:函数的奇偶性(1),1。问题情境(1)观察图片(蝴蝶、对称的建筑、图案等);(2)观察下列两組函数图象,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图象对称)2。学生活动观察函数值表,你看出了什么?,3。意义建构 探究: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满足:对定 义域內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反之也成立吗?利用几何画版演示,学生观察演示过程,突出X的任意性,产生建构定义的倾向。4。数学理论
10、 通过讨论,得到定义。(下略),用操作代替思维,掩盖了思维活动,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1。问题情境观察下列两組函数图象,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图象对称)函数 y=X4+1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吗?为什么?图象的对称性在函数解析式上有什么体现?(主问题),案例:函数的奇偶性(2),2。意义建构什么叫做“图象与Y轴对称”?(导向性问题)怎样用分析的语言来表示“如果点P在图象上,那么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也在图象上”?怎样表示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X,Y)怎样表示“点P(X,Y)在图象上”?怎样表示“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在图象上”?解决问题的问题串,案例:函数的奇偶性
11、(2),怎样用分析的语言来表示“如果点P在图象上,那么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也在图象上”?猜想:如果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何x,总有f(x)=f(-x),反之亦真。列表,电脑演示,验证猜想。(下略),由框架到具体的设计,从普通几何语言到精确的分析语言的转换,问题与问题串,(初始问题、问题的呈现、问题串、问题串的结构、案例),初始问题,初始性(源头、动力)生成性(活动的载体)结构性(联系、整体)合理性(逻辑、理性),应用性初始问题 产生于实际问题中的初始问题;结构性初始问题 从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逻辑的或审美的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用性初始问题具有较好的情境性
12、,而结构性初始问题有更的结构性,更便于意义建构的展开。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同时从应用与拓广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同的研究课题。在备课时,可以从知识的应用中(如:书中的习题或例题)设计应用性初始问题;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针对知识的增长点,设置结构性初始问题。对数学教学来说,后者更重要!,案例:椭圆的标准方程,问题:扁了的圆是椭圆吗?解决问题的思路:比较扁圆与椭圆的方程,进而做出判断。建立扁圆的方程;建立椭圆的方程;结论。,实质仍然是一个语言变换的过程!,案例分析:诱导公式,角的三角函数与-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的终边、180+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有什么关系?你能由此推出与180+的三角函数的
13、关系吗?我们可以通过查表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值,如何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值呢?能不能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案例分析:诱导公式,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角的终边具有某些特殊关系,那么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能有什么样的特殊关系呢?三角函数是以圆周运动为原型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圆的对称性在三角函数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体现呢?,初始问题的确定取决于对教材的定位,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两角差的余弦(初始问题与定位),1。求值2。周期运动的叠加初始问题的确定取决于教学定位,重视提出问题的过程,波利亚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可能提出的
14、问题”!这应该是对每一个教师的要求!提出问题是理性的活动!问题应该是是自然的,合理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想到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要重视提出问题的过程!数列的引人(问题情境)1.doc数列的引人(问题情境).doc,问题情境设计中的若干倾向,情境的“泛生活化”;(圆、椭圆)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繁杂的情境;(平均变化率”实验“)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能一歩跨出3米吗?)随心所欲的问题;低认知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数列的引人)根源:教育观念的偏差;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问题情境就是指能触发问题,有利于问题产生的环境,或者直接就是指问题被解题者意识到的问题。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是
15、为了更好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进而能从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需要什么样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高级组织者,它为紧随其后的回应提供一个框架。问题应该是用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他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有效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对数学教学的启示,1重视提出问题的思维环节,注意介绍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探索精神。2重视问题的概略性解决的思维环节(即大思路),以突出数学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淡化问题特殊性解决的环节,淡化特殊的技巧,避开对解题细节的纠缠,降低教学的难度。,案例:点到直线的距离(教
16、学实录),1已知直线L经过点P(2,1)和S(-1,5),则直线L的方程是;2过点P(2,5)作直线L1L,则L1的方程是;3。直线L和直线L1的交点是_;4点P(2,5)到直线 L的距离 d=_.,启发学生发现“推导公式的一般思路”。,缺少大的课题性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调换一下问题编排的次序:问题 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求点P到直线L 的距离.特别地,怎样求点P(2,5)到直线 L:3X4Y+14=0的距离.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求点到直线距离的关键是什么?,两种方案哪一种更合理?更自然?,案例:二项式定理,1。引入今天星期一。那么从明天起第50天
17、是星期几?2。复习提问(1)组合数的两个性质;(2)(A+B)2=?(A+B)3=?,3。探索发现(1)实验;动画演示师:分别取红绿卡片各两张,上面分别写着实数A和B,分别取紅、绿卡片各一张,用它们上面的实数作乘法运算,可得到几个乘积?几个不同的乘积?都是那些?生:,师:分别取红绿黃卡片各两张,两张紅(绿、黃)卡片上分别写着实数A和B,分别取紅、绿、黃卡片一张,用它们上面的实数作乘法运算,可得到几个乘积?几个不同的乘积?都是那些?生:师:(A+B)2或(A+B)3的展开式有几項?(A+B)2或(A+B)3的展开式不同的項有几項?,此刻,你想到了什么?组合数項 是什么?同学们,你们是否意识到,在
18、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这就是二项式定理。,怎样呈现问题?,问题应该是清晰的,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要提供问题的背景,让学生知道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要展示提出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是怎么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问题要有足够大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因此经常用问题串来呈现问题)案例:向量的加法。,对数函数中的问题,问题1:什么叫做反函数?什么样的函数具有反函数?问题2:什么叫做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们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也学习过反函数,今天我们就要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为此,首先就要问: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呢?这就要求弄清问题1 什么样的函数才具有
19、反函数?问题2 指数函数是否满足具有反函数的性质?,问题串,问题串是由一连串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问题串可以看成是数学思维过程的“路标”,是浓缩了数学思维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设计规划教学的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则可以灵活地用问题串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数列的引人(问题情境)1.doc,对问题串的要求,逻辑性;(问题自然、合理、逻辑联系清晰,是学生能夠接受的或自己能够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一般性解决-功能性解决-具体解决启发性:揭示本质,针对要害包容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串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知识生成的逻辑链
20、学生的思维链教学活动链,教学过程,案例:向量的加法(提出问题的问题串),问题1:游船先从景点O到景点A,然后再从景点A到景点B,这里的位移OA、AB、OB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具体问题)问题2:两根拉索对塔柱的拉力分别为F1、F2,它们的合力是F,那么F1、F2和F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具体问题),先行组织者:上节课中,我们曾以有向线段、位移、力等几何、物理对象为原型,抽象出向量这个数学模型。研究一个数学对象,就要研究它的运算(提出中心问题)你能以位移合成、力的合成等物理运算为原型抽象出新的数学运算吗?(课题性问题)问题1(导向性问题)问题2(导向性问题),提供背景,提出问题的根据,“+”是什么意
21、思?(反思性问题)“和”是什么意思?(反思性问题)“合位移”是什么意思(反思性问题)OB的长度等于OA与AB长度的和吗?这说明了什么?,使思考深入下去!,问题3:上述两个问题(包括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何共同点?(导向性问题)问题4;你们是怎样求和(即合位移与合力)的?两种方法有何关系?(导向性问题)问题5:对于给定的两个向量,如何确定它们的和呢?(导向性问题)问题6:你们能概括出向量和的定义吗?,三、数学模型的研究(1)给出先行组织者:研究一种运算总要研究它的性质,因为只有掌握了运算性质,才能合理、简捷地进行运算问题10 向量的加法具有哪些运算性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向量的加法和数的加
22、法进行类比:数的加法具有哪些性质?向量加法具有相应性质吗?若有,具体形式是什么?从而提供了研究框架:,提出问题的问题串(结构),先行组织者(大背景)课题性问题(总问题)导向性问题具体问题(操作性问题)或者通过反思性问题上溯,主问题:什么叫做“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怎样用数学语言来刻画它?为什么要用数学语言来刻画它?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让学生产生形式化的要求!,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逐步下降的?(背景),问题串分析,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逐步下降的?(背景)问题2:什么叫做“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怎样用数学语言来刻画它?(主问题)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教学 设计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9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