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民俗学与现代社会.ppt
《第十章民俗学与现代社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民俗学与现代社会.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一、民俗的现代应用旅游、商业广告、商标、解决国际重大问题、影视等等二、民俗的误解与错用“福”字倒贴的错用 两种情况可以倒贴“福”字:1.贫穷潦倒时希望时运改变。2.污秽之处:水缸、尿缸、垃圾桶,因为,这几样东西是要倒的,人们怕倒水倒垃圾时把福也倒了,才想了一个办法贴一个“倒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传统习俗的误读实际上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保护让众人证明女儿的清白,夫家不得反悔。,对“四”的误读,在中国古代,4是个吉祥数字。如春夏秋冬之四时、东南西北之四方,四是宇宙数、吉祥数。再者,中国的成语大部分都是四字的,古时铜钱都是四字的(开元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还有
2、四大发明、四大传说、四大美女、四喜汤圆、四色糖等以四为头的名称,这都说明中国向来没有对4的忌讳。把4这个数字作为凶数的信仰来自日本,传到中国并在中国盛行不过30年时间。在日本,因为4与死发音相同,故医院没有4号病床、机场没有4号跑道、监狱没有4号囚房。校徽尾数、车号尾数、电话号码、门牌号,影视误用民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太平公主嫁给武攸嗣时,武府的大门上贴了一个巨大的红双喜。大明宫词以唐朝为背景,而红双喜的由来,传说与宋朝的王安石有关,婚礼上贴红双喜的时间最早不过宋代。即便是后世的红双喜,也不是贴在大门上的,而是贴在内房门上、贴在婚房上的。另一处,在元宵节太平公主和她的表姐韦氏微
3、服出宫这一段,剧中描写长安街上人们都戴着面具、到处火树银花也是舛误。元宵节有放灯的习俗,但没有戴面具的说法。戴面具一般是除夕驱傩用的,有特定的群体。另外,唐朝时还没有发明火药,对于元宵节火树银花的塑造是不合史实的。,张艺谋导演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民俗错误:服装有误,唐中后期偏保守。瓷器有误,青花元代才盛行。花纹有误,菊花图案不流行(流行莲花纹、牡丹纹)。琉璃有误,装饰宫殿不可能(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琉璃,但比较脆颜色也暗,这种透明漂亮的高级琉璃器皿都是来自西方,除了西安法门寺出土有琉璃器物外,在一些寺院、佛教场所都曾出土过琉璃器物,主要是作为供养物。假指甲(巩俐饰演的皇后,双手的小拇指和食指
4、上都戴着黄金打造的假指甲,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唐代妇女佩戴假指甲,这种配饰是明代以后开始流行的,到了清朝才兴盛,尤其是当时的皇家贵族。,除夕撞钟,近几年的除夕夜,不少地方的寺庙都搞起了除夕撞钟的活动,而且还进行拍卖,变成了一种带有商业性的信仰活动。中国古代不仅没有除夕撞钟的习俗,而且还忌讳到寺庙里去。除夕撞钟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本人把除夕称之为“大晦日”,除夕午夜,城乡各处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钟声,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第一节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民俗学,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由过去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形态过渡,由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向
5、信息化社会过渡。这种过渡带给社会的必然结果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民俗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和经济转型期,这种文化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那么,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给民俗文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呢?,第一,传统与现代化冲突加剧。目前,在中国社会走向经济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起来,大有现代化取代传统的趋势。特别是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优势地位,如不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使其和现代化协调起来,传统文化就有变成现代文化附庸的可能。,第二,新时期民俗文化的变迁民俗文
6、化本来就是由民众创造和享受的。这种创造、享受决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纳,不会放弃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体现的是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它原来的主题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神祭祖、合家团圆几乎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不变的内容。伴随春节习俗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传统的春节仪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节前忙年、除夕过年、节日拜年。时间的延续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具体活动: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过完“腊八”节,年事准备活动开始,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窗花、年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爆竹,请神祭祖;大年初
7、一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社火、花会、庙会活动依次展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年事活动才算结束。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今天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传媒的介入,以往春节习俗中的信仰内容被现代意识所取代。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之夜的大餐;电话拜年、电子贺卡贺岁成为新的时尚因此,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人们普遍感觉到年节的传统意味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有些城市颁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之后,更感到春节已不是原来的那样,变得索然无味。,实际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个方面
8、,其他习俗的变化同样深远。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俗的变化,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的变化,精神民俗中信仰民俗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民俗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习俗正在融人世界文化潮流之中。中国人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礼加速改革等等。面对如此神速的变化,民俗学者作何感想。出路有两条:一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注民俗的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发展变异的规律;一是发掘、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住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9、 民俗学与信息社会,一、民俗与信息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正在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首先归功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图书、广播、电话、电报、电影、录音、摄像曾经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民俗学研究中,也早已采用了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将其运用到民俗学研究和田野作业之中。比如:录音和摄像在民俗考察中成为一种利器,被广泛采用,使民俗采风变得科学可行。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如上传媒变得黯然失色。当世界进人数字化时代时,文化的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特别是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现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民俗学 现代社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8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