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一)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二)特点和意图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万以内数的
2、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3、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
4、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表内除法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计算能力的培养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因此,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首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
5、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除法的意义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在认识除法的意义时,教材专门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学。平均分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创设“分一分”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如教学第14页例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时,可以借助小棒(或小圆片等)代替苹果,先让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展
6、示学生不同的平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如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先两个两个分,再一个一个分;还有的先估计,然后直接就三个三个分。分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分的结果,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苹果”。再如,教学第14页“做一做”时,也应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但操作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约有多少瓶矿泉水,并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快”。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再一次提出开放性问题:还可以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瓶?组织学生继续探索。这样,通过多次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学生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接受的方
7、式。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从具体到抽象,即让学生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即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描述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如“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首先,在教学“用
8、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掌握所有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后,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要达到绝大多数学生每分钟做8题。技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
9、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重视除法计算技能的训练,注意合理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如适当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组织练习时,还应针对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片”等游戏形式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但什么是数感?数感应怎样培养?不少教师存在疑惑,也经常被误解。比如,有教师仅仅把数感理解为估计的能力,认为学生能
10、较为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数量(如一袋小棒的根数、一瓶黄豆的颗数等),就说明具有了较强的数感。因此,在数概念教学中一味强调估计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算的态度与意识,其内涵十分丰富。举例来说,教材第69页有一张图片,下面写着“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数呢?首先,应该理解这个数表示的现实意义,即表示在跑马拉松的运动员的总人数,而且人数很多;其次,能与自己熟悉的数概念建立联系,并能自觉地进行比较。如能与自己学校学生总人数进行比较,知道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第三,能依据数的组成知识,自觉地在头脑中进行重新编码,如出
11、现“1010”方阵表象,知道八百六十八人表示有八个这样的方阵还要多一些。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可以结合现实情境呈现万以内的数,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在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中理解数的现实意义。又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三、四位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0页“做一做”第3题,第80页第9题)。再如,让学生学习用近似数来表达和交流,并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等等。 如果说精确计算教学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识。实践中,不少教师把估
12、算教学仅仅理解为估算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这显然值得商榷。但小学生比较习惯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估算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排斥估算,不愿用估算解决问题,估算一直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在本册教材的估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创设现实的估算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的需求,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重视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第三,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渗透的过程,要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培养。如在计算前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在解决问题后用估算来判断
13、结果是否有误等。(三)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突出问题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第一,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第2、3页单元主题图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学地理解并描述图意,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二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有时学生的提问往往踩不到点上。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指导提问方法。在学生描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
14、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第二,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如第4页例1教学时,除了书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会提出“13622”的方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独立探索后,应及时组织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逐步提高解决问
15、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单元中,需要注意小括号的教学。在第5页例2教学时,教材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利用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但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需要教师在整个学期中,结合解决问题练习多次进行渗透与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如第6页“练习一”第2题、第7页第3题,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等。(四)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平移与旋转为例,教学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丰富的观察、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
16、象,可安排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教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推动的移门、转动的风车等。其次,通过举例进一步感知,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但无论是观察还是举例,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如,在研究平移方向、平移举例时,教师应注意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逐
17、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时,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而只要在观察具体图形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角”“这样的角是钝角”。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再如,在研究平移和旋转的距离时,只要学生掌握判断一般方法,能根据某一相对应的点(或边)判断整个图形所移动的距离。如果要学生理解“图形中所有相对应点的移动方向相同,距离相等”,要求就相对拔高了。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
18、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页例教材分析:本节教
19、学例,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20、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
21、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7、小结。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其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1、练习一的第1
2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1)22+13-6 (2)22-6+1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教材简析: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这个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
23、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具准备:例5情境图,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一起去了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设计意图:从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单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80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