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文档.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114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亲戚畔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间焉 池非不深也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忠之属也。
3、可以一战。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参考答案:11答案:D评分:选对得2分。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加:虚夸,以少报多。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13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
4、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 2. 必以分人 :_ 3. 忠之属也 :_ 4. 可以一战 :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 四. 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答。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和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6、。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 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 文段(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7、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
8、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试题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浅 (3)为人所信服 (4)参与 (5)赐福、保佑 (6)养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视用的猪、牛、羊等 (9)以少报多 二. (1)原因 所以 所以
9、(2)他的(曹刿的) 其中 他们的(齐军的) (3)听从跟随 三. 1. 凭借什么作战? 2.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四. 阅读: 文段(一) 1. 请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 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文段(二) 1. D 2.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3.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0、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
11、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
12、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本文中
13、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14、:“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1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16、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克己奉公克敌制胜 例句:以牒为械为民请命下不为例17、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15、伏焉。(2)虽杀臣,不能绝也。18、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15(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16(1)于是 原故(原因) 倒下 “诎”同“屈”,理屈 (2)17(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怕的是有埋伏。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8示例: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
16、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1、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
17、答)。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1、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曹刿论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战 比较 阅读 答案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7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