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风险管理.doc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经营风险管理.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为何研究企业风险管理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企业危机公关的检测应对风险管理的策略企业风险表现形式1为何研究企业风险管理1.1危机就存在于您的身边2004年,由98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几乎涵盖了今日中国高层、知识界所有的领域)组成的课题组提出,中国 2010 年前后可能出现进入 “危机多发期” 。其中的社会危机 (如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教育危机等 ) 、经济危机 (尤其是金融危机) 、环境危机是最受关注的三类问题。而早在2000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也同样提出了未来10到15年中国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 长期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行走在危机边缘
2、的企业家、经理人们也许更有深切的体会,此“危机多发期”论绝不是盛世危言。近半年来,中国的巨能钙、创维集团、中航油等一系列企业都遭受到危机的重创;眼下,宝洁、肯德基、麦当劳、立顿红茶一大批洋品牌又遭遇到了危机的“黑三月”。这些频频发生的危机事件,分明预示着中国企业 “ 危机多发期 ” 已经提前到来。危机,幽灵一样伴随着企业 危机之常伴企业身旁并不足为奇,所以连比尔盖茨都常告诫他的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都只有18个月。那么您的企业距离破产还剩几个月呢?如此认真问来,谁都难免会为之一震。且看各企业纷纷致力于危机管理建设,或者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或者着手于各种危机管理的培训,甚而也有谈危机色变者。殊不知
3、,当大家正忙于企业自身危机管理工作的同时,危机隐患早存于您的身边,而忙碌着的人们往往浑然不觉。1.2什么是企业危机管理?所谓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而就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管理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部称。具体来说,企业危机管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企业危机预防(事前管理)1、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2、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3、危机管理资源的保障4、危机管技能的培训二、企业危机处理(事中管理)1、 危机资讯的获取传递2、危机处理机构的建立3、危机事态的初步控制4、危机事件的全面评估5、危机处理计划的制订6、危机处理计划的实
4、施三、危机恢复管理(事后管理)1、危机处理结果的评估2、恢复管理计划的制订3、恢复管理计划的实施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国外一些大公司,公司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且一般其主管都是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在这些设立的危机管理机构中,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的,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公司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和公司外聘顾问组成,这样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确保了对危机事件的成功解决。而在中国的企业,基本上看不到宋的组织机构存在。在中国企业家的眼,企业危机是无法预测和无法管理的,因此他们不可能为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准备。所以,一
5、旦发生危机事件,中国企业往往六神无主,惊惶失措,继而导致应对失策、全盘皆输。危机管理之预防篇危机管理之功夫,不在处理,而在於预防,正所谓防患於未然。虽然说任何企业都可能遇到危机,但是这并非说危机不可预防。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危机都是可以通过预防来化解的。(周总)说,长期以来每到日本出差,常会到一家拉面店吃面,一则是那家店的大厨师是北京人,感觉像是异乡遇故人,而且对方的厨艺真的不错,久而久之就变成好朋友。有一次,他得到通知,厨师自行创业开店,希望温世仁能够旧雨新知、大驾光临,自此他到日本出差,就改到厨师的面店吃面。刚开始时,新店的生意还不错,日子久了生意就越来越差。有一次,我到店里吃面,客人没二
6、人,老板娘闲的很,坐下来就和他聊起来。老板娘说,我们家老板的厨艺很不错,可是每次开店没一阵子,生意开始变差,不久后就倒闭关门,只好再去别的店当厨师,存钱一阵子再来开新店,到底怎么回事呢?。(周总)觉得厨师的问题,绝不是单一个案,事实上很多人就是不适合创业,创业的条件不是专业知识和资金就足够。他说,创业家应该具备的大条件,包括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组织能力、理财能力、与资金,但即使这个条件都具备了,若是仍不了解风险,仍然没办法成为一位企业家。他以一位传统企业老板栽培接班人的故事,进一步说明。该位老老板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顺利接班,刻意把孩子从小的求学就在外寄宿,大学时还要打工赚零用钱,即使到公司任
7、职也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往上升迁。然而,如此长期培养,老板儿子在接掌经营后,还是没把公司管理好,为什么?,(周总)问所有在场的年轻学子,因为小老板知道,他只要乖乖地依照父亲的指示,一步步去做,总有一天公司就会是他的。這就是沒有心存風險的概念!根据危机的共性特征,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各种错误心态对危机处理的危害: (1)、侥幸心理的危害侥幸心理通常是指同行或竞争对手发生了危机事件,但由于时 间或区域的原因,并非本企业的危机,此时企业会认为危机与自己无关,从而任由事态的发展。 汾酒,作为我国著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也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初乃至 以前相当长时期内,其均在白酒业处于遥遥领先
8、的地位。从最早的民间流传关 于汾酒的故事传说,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唐诗美誉,到建国后众多国家领导人、文人墨客的题词留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汾酒品牌的魅力。上溯10年,汾酒同为中国八大 名酒之一,品牌上与茅台不相上下,而销量上比五粮液要靠前。但自从山西假酒案之后,汾酒便一蹶不振,不但销量不能同日而语,在价格上也和五粮液差了二百多元。 假酒案原本与汾酒毫无瓜葛,不幸的是同处一个出事的地点,而且后来又查出了“假汾 酒”。如果仅仅是同处一个出事地点也就罢了,毕竟那个“假酒”不是汾酒,喝酒者也可心安理得。“假汾酒”一查出来就炸开锅了,消费者不知道此“假汾酒”非彼“假酒”,但是消 费者知道“假汾酒”
9、就是假酒,喝“假酒”轻则失明,重则死亡,有谁还敢喝? 当山西朔州发生假酒事件时,汾酒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并未有所行动;当发现“假汾酒”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是为自己着急,不是急消费者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会觉得汾酒是如何伟大的一个企业。古井贡就聪明一些,董事长借着假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杜绝造假这股不正之风,并表示将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属捐助2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同时告诫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要谨慎。这一举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315专题节目也对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
10、。很明显,在这样的 企业行为之后,就算市场上发现古井贡假酒,人们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如果汾酒把那些受害者当作自己的消费者,那么“自己的酒民”中毒了,为什么不予以重视 呢 ?这就是对企业形象冷漠,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的许多企业基本上是幸灾乐祸多于承担责任,当“假酒”喝死人之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急着告诉大家,那酒不是我家的。那么,谁来负责任?答曰:法制人命关天,法制完善尚需时日,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态度! 毋庸置疑,山西汾酒在处理“假酒案”的态度上存有侥幸心理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然而这种侥幸的心理不但无助于汾酒渡过那场危机,反而在后来发现假冒汾酒时,让企业处处
11、被动,直至后来的一蹶不振。很多人在提到汾酒时,都认为是假酒害了这么一个企业,如果一个企业连“假冒伪劣”的危机都渡不过,那么很难想像它能渡过前面提到的另外11种危机。所以,即便汾酒“侥幸”渡过了那次假酒危机,也难以预料其他危机会不会拖垮这个企业。 在“空心奶粉”事件中,很多正规的国内奶粉制造企业也是采取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那是别人的产品有问题,与自己无关。事实上,“空心奶粉”事件之后,消 费者对于国内奶粉的信心必然严重下挫,对于那些不知名的品牌势必造成严重打击。 (2)、鸵鸟政策的危害很多企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刻总是想着如何躲避媒体的采访,这就是鸵鸟政策。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
12、行舆论的疏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 于危机的解决。 面对危机,企业切不可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却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了种子。像鸵鸟一样的逃避态度,随便把头埋在沙里,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 股正露在外面。企业单方面的逃避并不能避免公众对危机了解的渴望,在信息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公众会愤怒地对企业这种行为进行抵抗。 雀巢公司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企业,除了咖啡之外,它的乳制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1977年,一场著名的“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在美国突然爆发,美国奶制品行动联合会 的会员到处劝说美国公民不要购买“雀巢”产品。起因是人们相信雀巢公司为了自己的利润,有意忽视人造乳品
13、在营养方面的缺陷并误导消费者。这场抵制运动让雀巢婴儿奶粉危机延续了十多年。在被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雀巢美国公司一直在承受着巨额的经济损失。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最初人们开始关注奶粉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雀巢公司没有正确对待社会活动家 的批评建议,甚至对一些教会领袖提出的严肃的道德问题也采取冷漠的态度。公众感到他们的合法要求被忽视,因此对雀巢倍添敌意。一直到1984年1月,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结束活动。在事件最初的时候,雀巢采取的就是“鸵鸟政策”,对公众的要求不理不睬,结果导致后来大规模抵制运动的开展。凭借雀巢的影响力以及企业
14、实力虽然渡过了难关,但也为此付出 了惨 重的代价。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国内就成为了“空心奶粉”事件,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显然,国内企业在面对此问题的时候情况要复杂得多。 (3)、推卸责任的危害在企业认为媒体及公众都不知晓事件原委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会抱着推卸责任的态度,认为反正这样也无人知晓。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纸终究包不 住火,推卸责任也许对短期经营有效,就长远来看,事情终究会被曝光,而企业不但失信于 消费者,还失信于媒体。 2003年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而后关于“富士走私”新闻不断被传媒曝光,问题的焦点又更多地集中在珠海真科身上。富士一直以沉默作答,仅有
15、的一份 “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更显示出其大有逃避中国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企图蒙混过关之意。在媒体公关上,富士更多的是“义正词严”,试图使媒体屈服。 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的诟病。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 “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乐凯也表达了“极为不 满”的情绪,并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上报国家经贸委。“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成了众矢之的。 对于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国)副总经理小泉雅士声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分部 ,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
16、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总社的代理商有关。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 可经过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富士本该紧急采取 危 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未采取任何的危机公关策略,而是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干脆把自己推了个一干二净。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消息不断被传媒曝光,而且富士在遭曝光之后还以沉默作答。“与自己无关”的声明也属于推卸责任进行敷衍。而在对待媒体上又采取“义正词严”的态度,试图使媒体屈服。富士还将
17、一纸声明函发给北京某著名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富士发出声明两个星期后,北京这家报纸仍然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以及“胶片”走私事件作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事件进行到底的决心。富士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显示与跨国公司身份相匹配的风范。“走私”事件曝光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踪报道,则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 相比而言,柯达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品牌”“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项目 中均居第一位,知名度高达81.4%,富士要赶上柯达绝不是时间的问题。 (4)、隐瞒事实的危害“家丑
18、不可外扬”是中国固有的一个观念,这种观念被应用到企业危机管理中则会造成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的影响。企业不但继续受到危机的影响,而且还会出现诚信危机。 危机出现时,如果代表公司一方不愿意向公众作出更多解释,众多媒体仍然会连篇累牍地加以大量报道,而这些报道有的具有推测性,有的具有质疑性。如此一来,公司原本想“不愿解释”的方法来控制媒体舆论,实际上却失去了对媒体的控制主动权,使公司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地位。1.3企业危机管理精髓在商业活动中,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防不胜防。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
19、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徵。通过我(周总)在美国经历过的商业事情将危机管理总结爲6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的避免将危机预防作为危机管理的第一阶段并不奇怪,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既简便又经济的办法。要预防危机,首先要将所有可能会对商业活动造成麻烦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考虑其可能的后果,并且估计预防所需的花费。这样做可能很费事,因为公司内数以千计的雇员中的任何一人,都可能因为失误或疏忽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但却很管用。其次,谨慎和保密对于防范某些商业危机至关重要,比如由于在敏感的谈判中泄密而引起的危机。1993年马丁 玛丽埃塔公司与通用电气宇航公司(Gener
20、al Electric Aerospace)通过多轮磋商终于达成了30亿美元的收购案,这一秘密消息在高度紧张的日子中被保持了27天,结果却在预定宣布前两小时泄露给了媒体,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想保守秘密,就必须尽量使接触到它的人减到最少,并且只限于那些完全可以信赖且行事谨慎的人;应当要求每一位叁与者都签署一份保密协定;要尽可能快地完成谈判;最后,在谈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不确定因素(工程师们称之为噪音),这会使窃密者真假难辨。即使做了这些,也应当有所准备,因为任何秘密都可能会泄露。第二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大多数管理者满脑子考虑的都是当前的市场压力,很少会有精力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这
21、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阶段:未雨绸缪。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比如行动计划、通 讯计划、消防演练及建立重要关系等。大多数航空公司都有准备就绪的危机处理队伍,还有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以及详细的应急方案。今天,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备用的电脑系统,以防自然或其它灾害打乱 他们的首要系统。另外在为危机做准备时,留心那些细微的地方,即所谓的第二层的问题,将是非常有益的。危机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忽略它们任一方面的代价都将是高昂的。例如,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过后,电话公司发现,它们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短缺的不是电线杆、电线或开关,而是日间托儿中心。许多电话公司的野外
22、 工作人员都有孩子,需要日间托儿服务。当飓风将托儿中心摧毁之后,必须有人在家照看孩子,这就导致在最需要的时候工作人员反而减少了。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是通过招募一些退休人员开办临时托儿中心,从而将父母们解脱出来,投入到电话网络的恢复工作中去。第三阶段:危机的确认这个阶段危机管理的问题,是感觉真的会变成现实,公众的感觉往往是引起危机的根源。以发生在1994年年底的英代尔公司奔腾芯片的痛苦事件为例,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英代尔将一个公共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技术问题来处理了。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简直是毁灭性的,不久之后,英代尔在其收益中损 失了4.75亿美元。更可笑的是,当公司愿意更换芯片时,很少有用户
23、肯接受。估计仅有大约1到3的个人用户更换了芯片。可见,人们并不真的要更换芯片,他们只要知道他们有权利换就行了。这个阶段的危机管理通常是最富有挑战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寻找危机发生的资讯时,管理人员 最好听听公司中各种人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第四阶段:危机的控制这个阶段的危机管理,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首先,让一群职员专职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让其它人继续公司的正常经营工作,是一种非常明智 的做法。也就是说,在首席执行官领导的危机管理小组与一位胜任的高级经营人员领导的经营管理小组之间,应当建立一座防火墙。其次,应当指定一人作为公司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这个
24、教训源自另一个法则:如果有足够多的管理层相互重迭,那就肯定会发生灾难。第三,及时向公司自己的组织成员,包括客户、拥有者、雇员、供应商以及所在的社区通报资讯, 而不要让他们从公众媒体上得到有关公司的消息。管理层即使在面临着必须对新闻记者做出反应的巨大压力时,也不能忽视这些对公司消息特别关心的人群。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 层对事情的态度。最后危机管理小组中应当有一位唱反调的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明确地说出 自己意见的人。总之要想取得长远利益,公司在控制危机时就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公司的短期 利益。第五阶段:危机的解决在这个阶段,速度是关键。危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7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