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评析 (2).ppt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评析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评析 (2).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评析,(初中教师培训),湖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刘 芸,2,(1)数学的特点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3,(2)数学课程性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
2、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4,(3)教学的本质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是指“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样教”是指“怎样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怎么学”。,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5,(4)把握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学设计的三条线索:数学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教学组织线索。教学设计的核心与关键,就是设计好数学的教育形态,即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
3、学的教育形态,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6,(5)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7,(1)理解数学的特点(2)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3)认清教学的本质(2)把握设计的三条主线(3)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1 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设计,8,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红金龙烟草的广告词,9,为什么要先谈理念?理念是人在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想和信念。理念表达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理念有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常常有许多理念,这些理念支持他不同方面的意识和行动。一个有主张的人,他的理念坚定而又统一。新课程改革首先是
4、理念的更新。理念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案例分析的终点。,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10,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三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根本),11,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良好的数学教学的标准是什么?,12,例 以下是某企业的一张财务报表,该企业有5个股东,100名工人,收益分配如下表所示,在1993年的
5、新春团拜会上,老板画了一张图(如图1),并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股红工资平行增长,携手共进,再谋发展!”,对此你有何感想?,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什么?,13,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某企业有5个股东,100名工人,经营业绩如下表所示,三种不同身份的人根据此表的数据分别画了三个图并表达了相应的意图,谁对谁错,请你评判!,老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股红工资平行增长”;,工会主席:“股红翻了一番,工资只增加了50%,要求工资增加得快一点!”,工人:股东的红利从1万增加到2万,个人的工资从1千增加到1千5,工资太低了!要求增加工资!,14,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数学化(弗莱登塔尔)就是让学
6、生学会 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考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述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我的理解!,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15,就是让学生学会 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考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述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知识是基础,知识是载体,与知识同行时,观点、思维、思想、方法必得蕴含其中!,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16,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
7、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17,关于数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18,关于数学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8、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19,关于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
9、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过程评价 诊断、激励、改进的多元价值取向终结评价 学习水平、情感态度的多元目标取向,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20,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运用: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
10、、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2 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新课程理念,21,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模块目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章节目标:知识技能上的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上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3 数学教学目标,22,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a“了解感受”b“理解体验”c“运用探索”,3 数学教学目标,23,a“了解感受”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3 数学教学目标,24,b“理解体验”能描述对象的特
11、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3 数学教学目标,25,c“运用探索”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3 数学教学目标,26,合作,探究,联系,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媒体的使用,兴趣,媒体,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4.课堂教学新的着力点,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多形式的学习活动,27,在新课程倡导新行为的阶段,我
12、们从大量公开课中学习了为体现某种理念而设计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进一步深化、推广的阶段,我们需要反思教学行为的恰当性,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经历即学习教学案例反思,28,案例1 课堂教学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充满魅力胡红芳老师的“点、线、面、体”的教学案例。,5 经历即学习教学案例反思,29,学习目标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和球等)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2.初步认识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初步运用图形与几何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
13、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图形和几何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0,1.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展示图形,问题引导;观察抽象,获得概念.,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1,1.创设情境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几何图形,下面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它们的身影.请看图片-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让你想到什么几何图形,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2,1.创设情境师:很好!请看下面一幅图.夜幕中的激光束和笔直的河道线让你想到了什么图形?,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3,1.创设情境
14、师:不错!请看喷泉的水流、节日的夜晚建筑的轮郭线和蜿蜒的盘山公路,这又让你想到什么图形呢?,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4,师:大家说的都很好!现在请大家结合刚才的观察,思考一下:面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线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生9:我认为面可以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类型,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类型.师:将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线分为直的线和曲的线.大家都同意他的分类方式吗?(学生表示同意)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片看到了点、线、面的身影,接下来我们再看几幅图片,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5,图片中建筑物被圈定的部分让你想到什么图形?(多媒体逐步展示图片)(学生回答:长方体、四棱锥、圆柱
15、体、圆锥体、球体.多媒体同步显示5种图形),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6,评析(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如星星、光束、平整的地面、弯曲的屋顶和墙面等,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2)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几何图形,归纳常见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图形”;(3)在让学生回答“线”、“面”的问题时,十分注意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7,(4)联系实际和数学应用,理由:经验是学习的起点,真实的现象是概念形成的源泉。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做法:用真实的情境来描述问题,再
16、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讨论等活动,从中概括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进入数学的运算、推理、论证、解题等“传统的数学活动”,最终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8,需要注意的问题:(1)为“情境”而情境,把“数学化”搞成“去数学化”。(2)情境复杂化,造成学生对背景理解的困难,干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3)任何情境、联系实际、探究活动等,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准。离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一切发展都将落空。数学课要教数学。(4)并不是所有内容的学习都要联系实际,数学内在的逻辑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最主要线索。,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39,案例1“
17、点、线、面、体”教学案例,陈省身,数学学得深了才有应用”。,40,2游戏:猜几何体师:大家刚才提到5种几何图形,都是几何体,也简称体.我这里有6个体的模型,(将模型分别发放到6个学生手中),请这6个同学将手中的模型高高举起,大家注意观察,其中有一个是刚才未提到的,是哪个?生1:(指着圆台的模型)这个!也是圆柱体.生2:不对!不是圆柱体,是圆台.师:请你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生3: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一样大,圆台两个底面不一样大.师:大家看,是否如此?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两位主持人上来描述我指定的模型外表特征,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竞猜是什么几何体.谁来做主持人呢?好,举手的两位同学请上
18、前来.你们两位请注意:描述中不能出现几何体名称中的关键字,清楚了吧?好,现在我将模型收起来.游戏开始!,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41,2游戏:猜几何体教学形式与方法:组织活动,寓教于乐(1)观察几何体,描述其几何特征 从具体到抽象(2)通过几何特征,想象几何体的形状 从抽象到具体,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42,2游戏:猜几何体主持人甲:这个几何体有6个面,8个角(师插话:8个顶点),12条棱.生4:是长方体.师:对不对?主持人甲:对.支持人乙:这个几何体有5个面,5个顶点.生5:是四棱锥.主持人乙:答对了.,(下略),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43,评析这就是培养空
19、间观念的过程,(1)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从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它的主要几何特征,(2)再根据主要特征想象出几何图形。前者从画面中寻找几何元素,需要想象;后者的竞猜过程,更需要想象。因为只有对象不在场的时候才需要想象,只有在需要想象的地方,才可能培养想象力。,案例1“点、线、面、体”教学案例,44,3 观察4 探究1师:观察静态的图形,我们的得出了包围着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和线相交成点.那么运动的图形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试一试:让笔尖在纸上连续运动,画完后同桌交流一下,看形成什么图形?(学生画图并交流)画完后请观察:在屏幕上有一些点,现在让它们运动起来.(多媒体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评析 2 初中 数学 教学 案例 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6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