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饮食养生.ppt
《中医文化中饮食养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化中饮食养生.ppt(3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陈钢博士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中医文化与饮食养生,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三章 藏象第四章 气、血、津液第五章防治原则第六章经络第七章饮食养生第八章中医食疗,第一章 绪论,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目的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中医养生学重要参考文献,中医药养生有悠远的历史;它是中药学防病、治病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养生文化形成促使了养生学理论的发展,抗衰老、驻容颜在今天更加引人注目。,第一章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目的 养生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中医的方法和手段,调摄生命而达到防病延年、强体益寿、美丽驻颜目的。本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养
2、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养生保健基础理论、中医药养生方法、中医药养生保健常用技能、损美性疾病和衰老性疾病养护等内容。,第一章 绪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其意义在于保养生命以达长寿。养生的过程就是与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医养生就是用中医药的方法,以推迟衰老,养生延年,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基础理论和养生原则及养生方法的实用学科。,第一章 绪论,自中医养生学的兴起,养生的主要目标
3、是高寿,寿辰、寿命、寿星是中国养生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在以往的养生概念中养生延年、养身健体、养生驻颜的雏形已存在,只是更侧重于延年益寿,老年防衰。,第一章 绪论,现代社会诸多因素的变化促使中医养生学与时俱进,养生不再仅仅侧重于老年防衰。1)病因和病种改变;2)心理状态改变;3)体力活动和营养状态改变;4)健康要求改变。5)养生保健对象改变。6)生活观念和方式改变。7)自然观改变。,第一章 绪论,二、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逐步形成
4、了一套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章 绪论,老子、庄子一派提出“归真返朴”、“清净无为”的养生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管子则认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是人生命之源泉,故主张存精以养生。老子、庄子主张“静”以养神可以长生;吕不韦却主张动,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所以“作为舞以宣导之”。孔子则主张要动静结合,如孔子家语
5、载“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第一章 绪论,东汉医家张仲景,不但是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华佗不但是个一专多能的外科专家,创造出“麻沸散”,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根据古导引法,创造出“五禽戏”,并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师徒二人,成为养生有道的典范。,第一章 绪论,综上所述,祖国医药养生抗衰老的理论、方药、食养、外护等等,都散在于
6、各个时期的历代文献中,虽然内容丰富,但体系构建有待于完善;同时,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养生的需求水平提高,也对中医药养生寄托了更高的期盼。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寻求更好的保健方法,故此在世界范围内天然医学、身心医学及社会医学等相继兴起,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伴随着新世纪健康概念的更新,相信中医养生学必将更加受到重视。中医药养生在理论指导方面的研究和方法体现在专业特色化与生活普及化方面的研究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内容,掌握阴阳的概念;熟悉阴阳的属性;掌握阴阳的基本内容;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熟悉五行的特性和五行的归类;了解五行的概念和制化、胜复。,
7、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阳光的向背而言。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两极现象,便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一、阴阳的概念,阳: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一、阴阳的概念
8、,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及某一事物内部阴阳相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和人体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活动规律的一种理论方法。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事物阴阳属性举例:阳天、大、日、昼、火、升、动、雄、春夏、温热、光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阴地、小、月、夜、水、降、静、雌、秋冬、寒冷、晦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一、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般是指: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 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气)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 等作用的
9、物质和功能(例如:血),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的属性,(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二)、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二、阴阳的属性,(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如:人身 脏腑 阳:背 腑 阴:腹 脏,二、阴阳的属性,(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二、阴阳的属性,
10、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古代思想家称为阴阳相反,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对的、矛盾的。阴阳制约: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即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从而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是说动与静、阴与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实际上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即是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不能够制约。阴与阳相互制
11、约,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亦就是取得了动态平衡。,(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一)、阴阳对立制约,其含义有三:1、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2、阴阳对立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3、阴阳对立可引起阴阳的相互排斥,这种排斥往往在阴阳双方的盛衰相差很大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一)、阴阳对立制约,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
12、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含义有二:1、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例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二)阴阳互根互用,就自然界而言,天气、地气的升降和云雨的形成,就是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就人体而言,其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则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相对
13、功能之间,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等方面。,(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消长平衡,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例如:四季变化 例如: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2、阴阳平衡阴阳消长变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协调、有序状态。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阴阳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一定的阈值范围或一定的时限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三)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此消彼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阳消阴长;此长彼亦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此消彼亦消:阴消阳
14、消,阳消阴消。,(三)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指阴和阳之间的协调稳定平衡状态,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三)阴阳消长平衡,(四)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转化的条件量增长到极限“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1)渐变如昼夜的阴阳转化(2)突变如气候的骤冷骤热,病情的突变等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例如,就四季气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逐渐向寒凉转化;
15、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亦会逐渐向温热转化。此即四季气候“阴阳转化”的规律。就生理活动而言,其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亦是相互转化的,抑制属阴,兴奋属阳,故也体现了阴阳转化的规律。,综上所述,以上四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五材的概念逐步被引伸,用以概括、归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时的五行已不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
16、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另据尚书本义的疏证,认为“木可操令曲直”,故称“木曰曲直”。,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稼
17、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凡具有此类生长、受纳、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土为万物之母”诸说。,金曰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金所谓“从革”的特性,来自于对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故尚书正义洪范在疏证“金曰从革”时说:“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兵器也。”另外,还有人认为,“金曰从革”是说金属是由对矿物的冶炼而成,即所谓“革土成金”。以后,将金的特性,引申为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
18、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三、五行的归类,归类的依据:五行特性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主要用于自然事物的分类。()推演络绎法:主要用于人体归类。,3归类的意义:通过五行归属,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征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于五行之中。如此构筑了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说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三、五行的归类,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相关性与整体联系属性 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见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
19、甘”,将五行的抽象属性推演而及“五味”。,三、五行的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1、五行相生:又称母子关系,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克我”和“我克”的关系。我克我所胜 克我我所不胜,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木 水 火 金 土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关
20、系正常的状态,可用于阐述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内经和后世医家认为:五行生化规律,是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容。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则不能维持事物之间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生命过程才能正常维持。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3
21、、制化 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指正常情况下的相生相克。五行制化: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所谓“制则生化”,即是说木能制土,火才能生化;火能制金,土才能生化;土能制水,金才能生化;金能制木,水才能生化;水能制火,木才能生化。也就是说,母气能制己所胜,则子气方能得母气之滋养而起生化作用。,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4、胜复
22、胜:即胜气,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的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无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而且盛者愈盛,衰者愈衰,就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即是指某一行之气亢盛无制而为损害之因,则可使生化之机紊乱败坏,从而产生严重疾病。,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5、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
23、的异常变化。(乘乘虚侵袭)(1)相乘的含义: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2)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3)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克”的一方太过;二是“被克”的一方太弱。,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6、五行相侮: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1)相侮的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2)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
24、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五行相侮(反向相克),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3)引起相侮的原因: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不及,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相侮:指反克为病,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相乘是克制太过。相侮是反向克制。联
25、系: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1)母病及子: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子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皆异常。(2)子病及母: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均异常。,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关系,谢谢!,第三章 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脏腑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了解脏腑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一、概 述,一、概念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腑学说的特点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文化 饮食 养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6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