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相关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相关内容.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一)背景分析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一部教材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教材的时代背景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国家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政策和文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形势和动态,地理学和教育科学的最新观点和理论等等。由于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教学大纲又是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地理学与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制定的,所以说,地理教学大纲是教材时代背景的浓缩。例如,“义务大纲”中确定教学内容
2、的几条原则即反映了教材的时代背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素质的要求;“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则表明目前世界乃至中国出现了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甚至是危机,迫切需要年轻一代去了解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危机,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这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使命。“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表明社会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表明了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的现代教育观念,显示教材内容不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为了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
3、大纲和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的变化,明确社会对地理学科的新的要求,随时补充和修正地理教材在新时期的功能。同时,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导下,更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和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这种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例如,九年
4、义务教育初一地理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人教版)如图4-4(教科书与大纲不同之处是将“西亚”、“北非”并为一章)。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初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并可分析出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每部分教材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初一地理知识分为三部分内容: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论(简称“通论”)、世界区域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简称“区域”)。它们在整体教材中的主要作用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1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通论”和“区域”内容的基础,由于人教版教材将中国地理安排在初二,因此,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初中地理内容的基础。另外,“通论”和“区
5、域”中有一些地球和地图部分中没有出现或没有展开的内容,如地形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大量运用地图去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运用地图的技能也不断熟练和提高。因此,“通论”和“区域”内容是地球和地图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2“通论”既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也是“区域”的概述。 3“通论”到“区域”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通论”是对“区域”的归纳和概括。这一由整体局部的编排顺序,既表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展示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线索。同时,为学生在“区域”中运用地球、地图知识和“通论”知识提供了方法和
6、指导。有了这几点的基本分析,教师就会明确:在教材的具体分析中要不断扩展学生的地图知识;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作为基础,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工具,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包括从概括到具体的演绎、从具体到概括的归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地关系的分析等等。(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例如图4-7,通过教材整体教育功能的分析,地球和地图及世界地理部分的基本技能训练要完成如下要求: 1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形
7、状和运动状况示意图,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学会阅读、使用和填绘政区图、地形图,会画简单的轮廓图。 3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气候要素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4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自然资源分布图。 5初步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种和语言分布图。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又如,地球和地图部分的能力要求可重点放在以下两点: 1正确观察有关地图、图片并参考有关数据,想象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状况。 2正确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准确记忆地图上的方向和常用图例,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基本形象。正确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想象地势起伏和地形变化
8、状况。再如,初高中地理德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应有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 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地理国情的教育、各民族团结平等的教育、热爱祖国和振兴中华的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 包括社会主义祖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教育。 3科学世界观教育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对于人地关系、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国家种族问题的分析,如图4-7。 4道德规范教育 包括法纪教育、文明行为教育。 5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中学地理课标一、课程理念1、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2、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3、关注实践与应用
9、的地理4、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2、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3、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三、课程设置1、初中阶段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设置年级课时安排景观地图篇世界分国篇全球篇基础型六年级136课时祖国篇省区地区篇基础型七年级乡土篇拓展型七年级10课时2、高中阶段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设置年级课时安排认识宇宙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人文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型高一或高二102课时选修模块地图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拓展型高三年级琰
10、茞地球和月球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旅游资源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琰茞四、课程内容基本结构参见地理教学论书中课程设计五、课程特点1、重视地图的学习2、对地名等知识的识记要求降低3、关注地理新技术的发展六、学习训练1、地理基础学习训练2、地理实践学习训练3、地理成果表达学习训练七、学习评价1、多目标、多方式评价2、既要重视终极性评价,又要重视 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要推进新课程,要贯彻新理念,就必须认真、深入地分析教学现状,必须清醒地把握和透析教学中的认识误区,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才可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才可能避免搞教学中的花架子,从而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
11、要求。误区一: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如果学生主动地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但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应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存在“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得越多越好。一些教师在教
12、学中不敢大胆放手,特别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总觉得自己讲解会更放心,学生也更容易懂。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应该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复地“比较和揣测、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而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是学生的思维难点,学生应该从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等方面展开探索,才可能得出和理解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否则学生是很难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2.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教学,一些教师改变中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
13、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应该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间配合好,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3.问题分析越透越好。一些教师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总是想方设法讲清、讲透,才觉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其实教师只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讲解精辟透彻,画龙点睛,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然后通过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体验中
14、去领悟规律和原理,这样的效果会更好。4.知识讲得越全越好。一些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准,因而所占用教学时间也就必然比较多,还可以理解。而一些教师对“非重点、难点”,也在孜孜不倦地讲解、分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必然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实对于“非重点、难点”,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误区二:练习做得越多越好教学中讲求“讲练”结合应该说是没错的,但是一些教师误认为做题越多越好,因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身陷题海,这种机械、盲目的大量训练,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没有时间去反思、总结和矫正,由于沉沦于题海、埋头于练习,使得练习陷
15、入了盲目性和低效性。1.由于学生缺少练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清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也就必然很少去顾及,使得问题如同影随,一直伴随和困扰着自己。针对以上问题,平时应该做到精练,并讲究练习的科学性。(1)选取高质量试题、试卷,限时解答、临场演练,直接训练思维能力。(2)演练过程中特别要深刻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3)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4)感悟提高思维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效果;(5)制定改进提升思维能力的措施;误区三: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等
16、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是成功课”。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多媒体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确实应该积极
17、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关于气候复习,如果教师只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气候的分布和特征,而没有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讨论和归纳、检查和反馈”等环节,学生难以自主建构主干知识,难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学习能力,那么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误区四:小组合作越多越好新课程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
18、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是一种复合型的活动。因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合作教学能提供较为广泛的思路和反馈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能够大大地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完满,因此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合作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因而应该大胆放手,小组合作越多越好”。其实这是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因为在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中,一些学生往往会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独立思考,而是问同学或问老师。如果过多地应用小组合作,一些学生不但不能够理解知识,
19、提高能力,反而会在“小组合作”的幌子掩盖下,失去自我。常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当然也就会缺失独立思维的能力。为此,适度的小组合作是取得教学实效的正确途径,同时还应该发挥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1.合理搭配小组成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师作适当的调配。2.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探究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3.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而不是让学生还是顺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4.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小组合作下的地理课堂,依然还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地理教师
20、应该充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合作者”等角色,不能因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而把教师与学生完全对立起来,不能因为把主体权还给学生,就缺失了教师应有的作用,否则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会大打折扣。误区五:教材用得越多越好新地理教材的编写,突出案例教学,强调教学的创造性和个性,这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此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创作,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死抱教材、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的现象,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种“教材用得越多越好”的指导思想下,教师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不敢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删减、补充、延伸和挖深,因而不
21、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例如,地理意义类知识是学生觉得“难以把握思维线索,难以把握答题规律”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完全可打破教材的约束,进行创新式教学。误区六:学生越认真听课越好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包办得多,学生没有经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思维的碰撞、论争,结论也就难以获得,知识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过去教师常认为,课堂安静、秩序井然、学生在认真听课,说明教师上课水平高。其实,如果教师满堂灌,一说到底,没有为学生的自由探究创造空间,学生只有认真
22、听课的份,学生也就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参与,无法主动探索和质疑。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能力无法锻炼,学生的潜能无法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无法参与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中来,课堂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要积极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并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潜能得以开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仍在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
23、,清醒地把握并走出教学中的认识误区,从而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初中地理新课标(上)第一部分前言一、背景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
24、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二、课程性质(7-9GEO1.2)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5、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三、基本理念(7-9GEO1.3)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
26、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7-9GEO1.3.2)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7-9GEO1.3.3)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7-9GEO1.3.4)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
27、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7-9GEO1.3.5) 字串8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7-9GEO1.3.6)四、设计思路(7-9GEO1.4)1.七、八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
28、的成因问题。(7-9GEO1.4.1)2.七、八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7-9GEO1.4.2)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
29、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7-9GEO1.4.3) 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南亚(地区)、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国家。(7-9GEO1.4.4)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
30、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7-9GEO1.4.5)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GEO2)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知识与技能(7-9GEO2.1)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7-9GEO2.1.1)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
31、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7-9GEO2.1.2)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7-9GEO2.1.3)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7-9GEO2.1.4)二、过程与方法(7-9GEO2.2)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
32、规律。(7-9GEO2.2.1)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7-9GEO2.2.2)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7-9GEO2.2.3)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7-9GEO2.2.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9GEO2.3)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7-9GEO2.3.1)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
33、感。(7-9GEO2.3.2)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7-9GEO2.3.3)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7-9GEO2.3.4) 第三部分内容目标(7-9GEO3) 内容标准总体结构的说明如下:(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一、地
34、球与地图(7-9GEO3.1)(一) 地球和地球仪(7-9GEO3.1.1)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7-9GEO3.1.1.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7-9GEO3.1.1.1.1)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7-9GEO3.1.1.1.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7-9GEO3.1.1.1.3)2.地球仪(7-9GEO3.1.1.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7-9GEO3.1.1.2.1) 字串2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7-9GEO3.1.1.2.2)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35、模型。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二) 地图(7-9GEO3.1.2)标 准 活 动 建 议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7-9GEO3.1.2.1)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7-9GEO3.1.2.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7-9GEO3.1.2.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7-9GEO3.1.2.4)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7-9GEO
36、3.1.2.5)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字串7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说明: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一项,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世界地理(7-9GEO3.2)(一) 海洋与陆地(7-9GEO3.2.1)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陆分布(7-9GEO3.2.1.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7-9GEO3.2.1.1.1)运用世界地图说
37、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7-9GEO3.2.1.1.2)2.海陆变迁(7-9GEO3.2.1.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7-9GEO3.2.1.2.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7-9GEO3.2.1.2.2)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字串3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二) 气候(7-9GEO3.2.2)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7-9GEO
38、3.2.2.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7-9GEO3.2.2.1.1)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7-9GEO3.2.2.1.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7-9GEO3.2.2.1.3)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7-9GEO3.2.2.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7-9GEO3.2.2.2.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7-9GEO3.2.2.2.2)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7-9GEO3
39、.2.2.2.3)3.主要气候类型(7-9GEO3.2.2.3)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7-9GEO3.2.2.3.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7-9GEO3.2.2.3.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7-9GEO3.2.2.3.3)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如有条件,让去
40、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说明: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常用天气符号和简单天气图。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字串5 (三) 居民(7-9GEO3.2.3)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人口与人种(7-9GEO3.2.3.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7-9GEO3.2.3.1.1)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7-9GEO3.2.3.1.2)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7-9GEO3.2.3.1.3)2. 语言
41、和宗教(7-9GEO3.2.3.2)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7-9GEO3.2.3.2.1)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7-9GEO3.2.3.2.2)3.聚落(7-9GEO3.2.3.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7-9GEO3.2.3.3.1)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7-9GEO3.2.3.3.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7-9GEO3.2.3.3.3)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字串8 收集聚落景
42、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四) 地区发展差异(7-9GEO3.2.4)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7-9GEO3.2.4.1)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7-9GEO3.2.4.1.1)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7-9GEO3.2.4.1.2)2. 国际合作(7-9GEO3.2.4.2)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9GEO3.2.4.2.1)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7-9GEO3.2.4.2.2)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从报刊中剪
43、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五)认识区域(7-9GEO3.2.5)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认识大洲(7-9GEO3.2.5.1)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7-9GEO3.2.5.1.1)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7-9GEO3.2.5.1.2)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7-9GEO3.2.5.1.3)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7-9GEO3.2.5.1.4)2.认识地区(7-9GEO3.2.5.2)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
44、、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7-9GEO3.2.5.2.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7-9GEO3.2.5.2.2)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7-9GEO3.2.5.2.3)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7-9GEO3.2.5.2.4)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7-9GEO3.2.5.2.5)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7-9GEO3.
45、2.5.2.6)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7-9GEO3.2.5.2.7)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7-9GEO3.2.5.2.8)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7-9GEO3.2.5.2.9)3.认识国家(7-9GEO3.2.5.3)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7-9GEO3.2.5.3.1)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7-9GEO3.2.5.3.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7-9GEO3.2.5.3.3)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9GEO3.2.5.3.4)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7-9GEO3.2.5.3.5)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9GEO3.2.5.3.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7-9GEO3.2.5.3.7)用实例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5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