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完整版要点.doc
《《现代社会心理学》-完整版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社会心理学》-完整版要点.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社
2、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社会行为的性质: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
3、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主要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社会生物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遗传变量的重要性。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1、研究重点不同。
4、心理学的传统强调个体因素,社会学的传统强调社会因素,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强调文化因素。2、研究内容不同。心理学的传统欲图通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学的传统欲图通过社会互动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则欲图通过文化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上,心理学传统凭借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个人品质,社会学传统所凭借的是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而文化人类学传统所凭借的则是经由文化熏染而代代相传的基本人格结构或曰民族性格。3、研究方法不同。心理学传统一直主张通过实验室的控制性实验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传统则强调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现代社会
5、学的调查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传统在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跨文化现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孕育时期: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这一时期的社会心理学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确立时期:从本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6、,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n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这一学科发生影响的一般方法论体系主要有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n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的条件下形成的。n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手段。具体说,现代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实验室实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术语n (1)概念。用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常常通过将一组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现象,经过抽象和
7、概括找出其共同属性并用词或词组表达出来,这个词或词组就是概念。n (2)命题。关于一个或数个概念相互关系的陈述。在社会心理学中,任何有关社会行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至少需要一个命题。我们用它来指那些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检验的现象。n (3)变量。具有变动特点并可以进行量度的概念。 n (4)假设。一个有待于检验或验证的命题。它是研究者在检验或验证之前提出的对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一种预测性陈述。 n (5)理论。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定律。观察法参与观察。这是观察者进入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之中进行观察、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种观察状态下,由于研究者或是作为被观察群体的一员,或是作为被
8、观察群体可以信赖的“外人”出现的,它减少了对所要观察对象的干扰,可以使被观察者作出比较自然的反应。(根据参与的程度,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这种观察法,由于一般不需要被观察者的配合,使观察者能够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也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实验法实验室实验。一般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在严格地控制诸种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使被试集中注意力于其所感兴趣的变量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研究者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这种控制可以消除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实
9、验室实验具有较高的内在效度。 模拟实验。让被试扮演某种角色,此后便对被试者行为的真实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然后根据研究结果推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形。 现场实验。研究工作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实验者可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在有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个对照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种自然环境作为对照。 实验法的功与过长处:n 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n 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n 它是确立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最理想的方法。n 实验法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所以用比不经控制时少一些的样本就能进行研究。并且在实验中控制
10、程度越大,就意味着研究者对其发现更为可信。n 实验研究是纵向的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可观察、搜集一段时间的资料,在多个时间间隔中进行测定。这比横剖面式的研究更有利于分析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缺陷:n 与社会现实的极端脱离,割裂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同现实社会的联系。在实验室中是极难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只能在下述两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要么将注意力转向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要么将宏观的、活生生的社会活动抽象化,还原为能够通过实验过程把握的微观现象。这样一来,要么是宏观社会现象本身被忽视,要么是宏观社会现象的“突生”性质被忽视。n 造成了“价值中立”(value
11、-free)或“文化中立”(culture-free)的假象,以致学者们极易忽视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及个人爱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 调查研究法分类: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首先,调查研究法适合于大样本的研究 其次,比之于实验法,调查研究显得简单、具体。 再次,调查研究方法还避免了实验条件下被试不自然的行为反应和故意迎合实验者而作出的表现,同时也避免了在实验中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对于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解释。 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第一,跨文化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跨文化研究通常要把人类有关的行为特点,放到不同的文化中去加以对比和分析,这是保
12、证研究结果普遍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跨文化研究还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社会中有关变量的重要性问题。因为跨文化研究是要在在许多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所以在确定某一定量的重要性时,出现在一个社会中的外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就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运用一方法,便不致于将一种只对某一文化纳的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的变量看作是影响全人类的重要因素了。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田野调查(田野工作)、生活史的分析、心理测量、民俗与艺术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n 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n 对被试隐私的侵犯n 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一) 实验者的倾向性问题你看到的
13、永远是你想看到的。解决方法:双盲法OR尽一切可能将实验情境同一化、规范化。(二) 被试的倾向性问题解决方法:(1)不暴露被试的姓名。 (2)伪装因变量的测量。 (3)让被试觉得自己是实验者而不是被实验者。(4)利用非强迫性测量方法收集被试的反应材料。 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n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在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的“价值中立观”,即认为在观察、描述、分析等经验研究的所有过程中都应该也能够排除一切价值因素之左右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在实际
14、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也是行不能的。n 不过,如果我们将“价值中立”视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那么,“价值中立”就不仅有其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从这种意义上所说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否认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视这些价值意义为客观的、给定的或某种即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究对象。 第四章 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社会化的概念n 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15、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系统的正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2、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n 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n 家庭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n 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
16、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n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
17、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n 职业背景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n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人格、自我与社会化n 人格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
18、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特表现。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n 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 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
19、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人格与社会行为n 人不是社会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人的活动还要受内在人格的支配,因此,人格是制约着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n 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它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 复杂的自我 n “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
20、。自我观念对于个体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n “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n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n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自我评价即是人对自我的分析、判断,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自尊水平。 n “自我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我表现指的是人们以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示给他人。 社会化的类型(一)政治社会化n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
21、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n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特定的政治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用以指导、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n 个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的社会政治角色的形成,不单单是一个个体接受社会的政治要求,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同时,会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这种既
22、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n 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 (二)道德社会化 n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n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
23、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主式的惩罚。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n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n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社会化的历程 n 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社会心理学 现代社会 心理学 完整版 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5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