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2019年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2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过
2、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
3、,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过渡】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2)自制温度计: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我将通过与学生一起自制温度计的过程,
4、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结论】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
5、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特殊结构:缩口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液体水银量程:3542分度值:0.13摄氏温标【过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
6、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3)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4)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书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三)重难点精讲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四)归纳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7、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0 和100 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温度和温度计是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课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
8、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12.2熔化与凝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
9、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
10、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二)讲授新课1熔化与凝固(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演示实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1、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1)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
12、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想想】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3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4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1)、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
13、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中加冰块;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都要吸收热量。【过渡】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三)重难点精讲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四)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熔化凝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12.3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水的沸腾特点;会分析沸腾图像的物理意义。(2).能说出蒸发的定义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能说出液化的定义及方法。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
15、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液化的两种方式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四、教学难点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思考】提问学生上节课学过的从固态到液态以及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请学生思考气态与液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图片展示】洒水车淋湿的路面很快就变干了。路面上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二)讲授新课1汽化-蒸发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蒸发【演示实验】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
16、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通过回答唤起学生小学学过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图片展示】如果你想尽快将衣服晾干,应该怎样做?【引导】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
17、光下干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b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c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蒸发吸热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提问】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2汽化-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
18、化现象叫沸腾水的沸腾特征【学生实验】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目的:a、探究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b、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c、画出水的沸腾图像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瓶(杯)铁架台石棉网直尺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描述实验中声音和气泡的情况。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数据分析。时间/分12345678910温度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开始加热时,杯底及杯侧壁生成许多气泡;沸腾前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时体积变小;沸腾时杯底的气泡在水中迅速上升,体积变大,到达水面时气泡破裂.从上面数据可以分析出:当水
19、达到沸点时开始沸腾,如果在沸腾的过程中停止对水加热(也就是水不能继续吸热),那水还能不能继续沸腾?不能.所以水(液体)沸腾的条件应该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结论】 水沸腾时发生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水沸腾时需要吸热3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蒸发沸腾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发生部位只在液体表面同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液温变化自身和周围温度降低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影响因素温度,空气流动与空气的接触面气压4气体的液化(1)、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雾、露【过渡】我们知道雨水来自于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那么水蒸气是如何变回液态水的呢?液化是一种十分常见
20、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举例】早晨,我们可以经常见到窗玻璃里边会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冬天,人说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烧开水时看到“白气”这些都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2)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应用】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重难点精讲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四)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汽化与液化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六、板
21、书设计二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分类: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1)蒸发蒸发会吸热,具有致冷作用。蒸发的特点:缓和、仅在表面、在任意温度下都可发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蒸发的应用(2)沸腾沸点沸腾现象沸腾的条件和特点沸腾图像沸点表及其应用二、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2、液化的特点:水蒸气遇冷放热。3、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两种。4、液化的应用: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
22、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12.4 升华与凝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升华和凝华。(2)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最新 沪科版 九年级 物理 教案 教学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3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