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圣红市教研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及点评(20110519印).doc
《陆圣红市教研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及点评(20110519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圣红市教研大班音乐欣赏森吉德玛及点评(20110519印).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通市幼教专职教研员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吉德玛手机:13962837280 Email:cjsqdlsh 执教 者: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 陆圣红 展示时间:2011年5月24日 展示活动:南通市幼教学科专职教研员课堂教学展评 展示对象:南通市幼儿教师和小学艺术教师 展示地点: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二楼活动室设计意图:作品森吉德玛是根据蒙古民歌改编的一首乐曲。作者巧妙地对完全相同的旋律作了配器、速度、力度的不同处理,创造出了情绪彼此完全不同但又浑然一体的两种音乐形象:第一段音乐,配器的音色淡雅,节奏柔和绵长,速度舒缓,力度较弱,表现广阔宁静的草原风光。第二段音乐,配器的音色饱满明朗,
2、节奏欢快热烈,速度较快,力度较强,表现了牧民欢欣鼓舞的情绪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森吉德玛是非常经典的大班音乐欣赏教材,早在1995年我就从“让幼儿通过教师教授掌握两段乐曲性质特点”方面作了成功的公开展示。本次教学,我围绕课题“基于幼儿可持续学习的教师教育行为优化研究”立意,着重从“让幼儿学会自主发现、表达两段乐曲性质特点激发其喜欢音乐的积极情感”作些教学行为优化的尝试。教学中,我从关注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品质培养角度,通过教师优化情境创设和评价激励、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规则自律和个性彰显等教学行为,提升幼儿积极的学习情感,发展幼儿自主的学习能力,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幼
3、儿真正乐学、会学、善学,奠实幼儿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简案】活动目标:1安静聆听乐曲,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快热烈两种不同意境的音乐。2借助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幼儿喜欢音乐的积极情感。3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人手一个双响筒、人手一根头巾、大篮子一个、小篮子一个、照相机、教师舞蹈录像。2课前认识蒙古族,了解草原特点和蒙古族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幼儿已有相关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技能支撑。活动重点:感知两段音乐的速度变化,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意境
4、的音乐。活动难点:感受和表达相同旋律不同速度的音乐所赋予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意境。活动过程:一、学骑马入场,感受快慢节奏1.师幼骑马进入活动室。(快慢交替) 2.教师做骑马动作,幼儿用双响筒乐器伴奏。(快慢交替)(用快慢交替的骑马动作和乐器伴奏体验不同速度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为幼儿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意境的音乐作铺垫。)为感受。二、多通道感受,理解音乐内涵(一)唤醒经验1(视觉参与)用图片唤醒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已有认知经验提问:大草原上有什么?(交流时还要突出草原牧民喜欢干的事情)2用谈话拓展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其他认知经验提问:大草原上还会有什么?草原牧民
5、还喜欢干什么?(让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挤奶的情境,在老师的评价激励下美化挤奶动作,为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为准备,并再次体验快慢速度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二)完整欣赏1(听觉参与)音乐。幼儿安静聆听音乐。(完整欣赏第一遍)提问:你喜欢这音乐吗?你为什么喜欢?2奏音乐。幼儿自选身体乐器为乐曲伴奏。(完整欣赏第二遍)提问:你觉得这音乐有几段?你怎么听出来的?(启发幼儿依据速度的变化说出乐曲有两段,前面一段音乐速度慢,后面一段音乐速度快。)(三)分段欣赏1(语言觉参与)音乐。启发幼儿分别说说听了这段音乐感觉怎么样?好象看到了大草原上什么美丽的风景?2多通道感知音乐。让幼儿边看画面边听诗朗
6、诵帮助其感受乐曲意境。3舞音乐。(1)幼儿随音乐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画面上的形象。(一人表演)(2)引导幼儿合作创编舞蹈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双人表演)4为曲取名。这慢慢的(快快的)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草原?(注:1第一段,先按画面形象表演动作,后创编;第二段,先创编,后欣赏画面形象。目的让幼儿在有了相关表演经验基础上再作更好的动作创编。2第一段到最后取名,第二段一开始就取名。)(四)角色表演(戴上头巾装扮成牧民)聆听全曲,鼓励幼儿一人或多人向客人老师表演创编的各种肢体动作,大胆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完整欣赏第三遍)(一人或多人表演)三、赏教师舞蹈,提升审美情趣幼儿欣赏教师的自编舞蹈。提问:好看
7、吗?想跟老师学吗?让幼儿知道可根据录像进行学习的方法。【详案及打磨过程记录】(注:这是一份预案,在教学中我会随时根据幼儿的现场反馈作相应的调整。)活动目标:1安静聆听乐曲,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快热烈两种不同意境的音乐。2借助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幼儿喜欢音乐的积极情感。3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人手一个双响筒、人手一根头巾、大篮子一个、小篮子一个、照相机、教师舞蹈录像。2课前认识蒙古族,了解草原特点和蒙古族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幼儿已有相关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技能支撑。活动重点:感知
8、两段音乐的速度变化,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意境的音乐。活动难点:感受和表达相同旋律不同速度的音乐所赋予的不同情绪和不同意境。活动过程:一、学骑马入场,感受快慢节奏1. 师幼骑马进入活动室。(快慢交替)师:“小朋友,你们喜欢骑马吗?今天,陆老师和你们一起骑马到一个地方玩,高兴吗?准备好出发,驾!”(设计意图:以“玩”进入教学,使幼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活动,融洽的师幼关系为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驭“马儿马儿,慢慢走,慢慢走慢慢走”驾!“马儿马儿、快快跑,快快跑快快跑。”(设计意图:用语言提示让幼儿变节奏骑马,将语言与音乐相互结合,帮助
9、幼儿感受快慢不同速度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实现了两学科教学的自然融合。)2.教师做骑马动作,幼儿用双响筒伴奏。(快慢交替)(出示双响筒)师:“唉,这不是双响筒吗?我来敲敲,听,这小乐器发出的声音象不象马儿跑的声音?等会儿请你们一起跟着老师骑马的速度来敲敲小乐器,注意:老师骑得慢你们就敲得慢,老师骑得快呢,你们就敲得快。好,快到那边椅子下拿小乐器吧。”(设计意图:力求引导语自然,并能注意细节处理。如,把“快到椅子下拿小乐器”这个指令放到最后说,因为如果早说了,幼儿就没心思听教师后面的要求了。)老师骑马,幼儿用双响筒伴奏。(老师骑马时,把儿歌暗示逐渐过渡到“弹舌”的节奏声。)(设计意图:用快慢交替的骑
10、马动作、双响筒伴奏体验不同速度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将速度提示由显性的“儿歌语言”向隐性的“弹舌节奏声”过渡。)(第一环节的设计意图:用快慢交替的骑马动作和乐器伴奏体验不同速度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为幼儿了解不同速度对音乐性质产生的影响、感受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意境的音乐作铺垫。)【认知准备环节。我首先让幼儿学做喜欢的骑马动作(快慢交替)进入活动室,以“玩”进入教学,使幼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活动,幼儿容易融入有愉快情绪伴随的教学活动,融洽的师幼关系为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调。接着用语言提示让幼儿变节奏骑马,将语言与音乐相互结合,帮助幼儿感受
11、快慢不同速度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实现了两学科教学的自然融合。再接着,用双响筒给马儿跑伴奏(快慢交替),即让幼儿感悟速度的变化,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本环节中,我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先介绍作者、作品等教学顺序,而是先让幼儿进行节奏练习这看似与本活动无关的内容。目的是将教学难点前置,充分发挥幼儿的情感体验功能,使其进入与主要内容所要求相一致的认知准备状态,为下面更好地感受、分析和理解作品做好铺垫。】二、多通道感受,理解音乐内涵1用图片、谈话唤醒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已有认知经验(1)用图片唤醒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已有认知经验师:“你们敲得真好!请赶快把小乐器又轻又快地放到篮子里,看哪个小朋友放得最
12、轻?(播放课件中图片1)(老师把一篮子放在中间,让幼儿把小乐器放进篮子。)(设计意图:力求处理好细节。在试上时,我让幼儿用身体小乐器为音乐伴奏,有一个幼儿拿出了椅子下的双响筒,其他幼儿跟着效仿,如果让幼儿顺势用双响筒伴奏,那就丢失了我想让幼儿从外物伴奏向依靠身体伴奏这一随时可用方法过渡的良好用意落实,如果不让幼儿用双响筒伴奏,就压抑了幼儿的正常需求,带来了不良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得化时间、精力去制止这一行为,造成了珍贵教学时间的浪费。所以,我准备在教学时,增加一个框子,让幼儿用好双响筒,就把它放到框子里。这样,就不会出现幼儿拿双响筒代替身体乐器的可能,通过教师的细节处理,就
13、扫清了教学的额外障碍,保证了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本来,我在幼儿放双响筒时提了“又轻又快”的要求,可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因为想快,没有做到“轻”的要求,所以,我在这要求以后,又追加了一句:“看哪个小朋友放得最轻”,以突出轻比快更重要。)(教师做一让幼儿找椅子坐下的姿势)师:“小朋友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大草原)?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连续播放图片)(当出现牧民时,强调牧民喜欢做什么骑马、唱歌、跳舞、拉琴。)边播放图片,边引导欣赏。提问:草原上有什么呀?(马:“对,草原上有一群奔跑的马”;牧民:如说不出牧民,就用语言暗示:“草原上的人经常过着放牧的生活,所以我们叫他牧民。”:“这些牧民可勤劳啦!
14、草:“对,有许许多多的草”; 鲜花:“草原上美丽的鲜花盛开了”;天空:“对,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空因为草原上环境好,所以草原上的天空特别蓝。”云朵:“对,蓝蓝的天空有雪白的云朵”;小河:“对,小河静静地躺在草原上呢!”草鞋:“对,这群羊正在吃草呢。”拉琴:“对,草原牧民正在悠闲地拉着马头琴,我能感觉这牧民特别喜欢拉琴!”;蒙古包:“对,这是蒙古包,蒙古包的烟囱里还冒着炊烟呢,炊烟在慢慢地升起来了,多么宁静呀!”(如说不出,就用语言暗示:“草原上牧民住的房子叫什么?”“对,有许多白色的蒙古包”)马跑:“马儿在辽阔的草原上地奔跑”;歌舞:“牧民在草原上高兴地唱着歌、跳着舞”;赛马:“许多牧民在欢快地赛
15、马呢,多么热闹呀!”)(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意识地丰富和提升幼儿的语言。并通过一语带过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打磨感悟及说明:1本来我考虑让音乐快点进入教学,所以,准备不让幼儿在音乐播放前欣赏图片了。但试上下来,幼儿在反馈听了音乐的感受时,头脑里有关草原的感知经验比较少,所以,课堂反应不活跃。因此,我重新作了调整,增加了听音乐前欣赏图片的环节。本来,我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聊聊“草原上有什么?”“牧民喜欢做什么?”后再让幼儿欣赏图片,可在第二次试上时,幼儿园教学评价参赛教师提出,这样的安排有重复之感,我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又把图片欣赏提前。2原想让幼儿知道可从网上下载需要的材料进
16、行学习的方法,现因调整环节,就不适合提此方法了。但还是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告诉幼儿这一学习方法。)(2)用谈话拓展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其他认知经验师:除了刚才看到的,草原上还会有什么呢? (牛:“有勤勤恳恳的牛”;雄鹰:“有勇敢的雄鹰”;蛇:“有游来游去的蛇”等。)(设计意图:力求教师回应有提升。当幼儿简单回答有草、羊、牛、马、蛇、牧民、蒙古包时,我每一次都有意识地给予提升性的反应草:“对,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草”;小羊:“有一群群的羊”;牛:“有勤勤恳恳的牛”;马:奔跑的马;蛇:“有游来游去的蛇”;牧民:“有勤劳的牧民”;蒙古包:“有许多白色的蒙古包”。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意识地作着丰富
17、和提升幼儿语言的回应。回应在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不经意间丰富幼儿的词语,有形容词、数量词的丰富,有词到句的丰富。这又是音乐与语言无痕融合的体现。)师总结:大草原上景色真美!有许许多多的草,有一群群的羊,有快速奔跑的马,有非常勤劳的牧民,还有许多白色的蒙古包。(根据当堂的教学时间,作相应调整。一般情况下,就不说了,毕竟不是语言教学。)?师: “那谁来说说,草原牧民还喜欢干什么呢?”(拉马头琴、吹笛子、摔跤草原牧民可不是因为吵架才摔跤的,摔跤可是他们的一项体育运动、挤奶,小牧民还喜欢玩游戏)当幼儿提到挤奶(幼儿提不到,老师补充:“陆老师知道,草原牧民还喜欢挤奶呢!”)时,幼儿表演挤奶动作:“谁会挤
18、奶的?挤给我看看!”“怎么挤动作就更美了呢?”“对,把手腕先提起来后压下去,这样就美了”“有表情地挤,这样也就美了!”“这边挤挤,那边挤挤,这样就更美了、也更有意思了!”边作模仿型示范边组织:“我们一起来学学刚才小朋友想出来的优美挤奶动作。”并学快慢挤奶动作。(挤挤慢慢挤;挤挤快快挤)(快慢交替)(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体验美化挤奶动作的学习过程,为后面用优美动作表达音乐理解作方法上的铺垫知道加手腕、加表情、加不同方向等可让动作变美。让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挤奶的情境,在老师的评价激励下美化挤奶动作,为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为准备,并再次体验快慢速度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美化的动作来自于幼
19、儿自己的表现,老师作有意识的提升和模仿型的示范。如,教师用“对,把手腕先提起来后压下去,这样就美了”“有表情地挤,这样也就美了!”“这边挤挤,那边挤挤,这样就更美了、也更有意思了!” “他是这么做的,你们看美不美呀?那我们一起来学学看!”等语言进行组织,充分体现“幼儿在前”的理念,将对美化动作的要求放到对幼儿动作的肯定上强化。通过边儿歌边挤奶,再次感知快慢速度。如,“挤挤慢慢挤;挤挤快快挤”边说边挤。)(二)完整欣赏1听音乐。幼儿安静聆听音乐。师:“大草原的风景真美!牧民们真快乐!有一首蒙古族音乐叫森吉德玛,讲的就是蒙族小姑娘森吉德玛在草原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完整欣赏第一遍
20、,播放课件大*)师:“你喜欢这音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设计意图:力求教师组织语言自然、准确。本来,我的提问是:“听了这音乐,你感觉这音乐怎么样?”我感觉这提问比较生硬,不自然,不符合幼儿听觉的喜好,也不符合教师组织语言的审美要求。所以,我就这个问题请教组织语言比较好的一线教师吴珏华,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用“你喜欢这音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来组织,这样,听起来很顺,也很自然,相信,幼儿听了以后会很舒服。一句简单的教学提问,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师内心是否真正有孩子,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组织语言进行推敲琢磨。)2奏音乐师:“那这好听的音乐有几段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次我们可以请自己
21、喜欢的身体乐器来帮忙,用身体乐器给音乐伴奏,你们边伴奏边想想,这音乐到底有几段?”(喜欢的身体乐器在哪里?准备好)(完整欣赏第二遍,播放课件大*)(设计意图: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由“请身体小乐器来帮忙”“请自己喜欢的身体乐器来帮忙,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充分自由选择身体乐器进行伴奏,让幼儿学习更积极、更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这样幼儿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启发幼儿依据速度的快慢变化说出乐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谁来说说这首乐曲有几段?你怎么听出来的?”引导语:“前一段,是慢慢的还是快快的?后面一段呢?是慢的还是快的?那有几段?为什么?”等2-3个小朋友都答对后,师:“大家一
22、起说,因为第一段是慢慢的,第二段是快快的,所以有两段。”。(打磨感悟及说明:在第二次试上时,我增加了一环节,让幼儿听清两段旋律是一样的,并知道旋律相同速度不同的音乐意境也不同。希望通过教师的哼唱示范和有质量的提问,再一次化解了教学的难点。但试上效果不佳,幼儿园教学评价参赛教师都对这环节提出了异议。我自己也觉得这要求过难,所以,我到南通参赛时,准备放弃这一环节。)【聆听感悟环节之感性接触阶段。然后通过“美丽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草原牧民喜欢干什么呢?”等问题来自然地进入到教学活动的第二环节,唤醒幼儿对草原风情的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初听音乐作品要求幼儿了解作品的大致曲式结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
23、决就是幼儿对作品的感性接触,达到初步加工这首乐曲的目的。这对具有一定音乐阅历的人去鉴赏不成问题,然而对幼儿来说,由于他们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因而欣赏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第一遍完整欣赏后,当老师提问“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段?为什么?”时,一般没人能回答出正确答案,显然幼儿对乐曲的曲式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强烈的探究欲望会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方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下一步活动中。这时,幼儿往往主动希望有帮助的学习,这时我顺势迁移第一个环节的节奏练习,让幼儿用身体小乐器为乐曲伴奏,启发幼儿依据速度的变化说出乐曲可以分为两个乐段。于是感性接触阶段大功告成,理性加工阶段的进入便水到渠成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陆圣红市 教研 大班 音乐 欣赏 森吉德玛 点评 20110519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3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