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备课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每种图形的特征中,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
2、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编排还加强了联系实际。例如,从现实生活素材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万事通和几何图形;在介绍了容积概念后,还介绍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等等。这些设计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
3、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这一环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和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表面积;(2)表面积计算。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2)体积计算公式;(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4)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
4、、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建议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疏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就创设问题情
5、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构建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就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疏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在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和全程计算公式。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
6、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表面概念的建立以及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确定所示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5、 体积的概念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的问题,难以理解。6、 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教学用具学生学具准备课时安排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粉刷围墙.1课时单元检测1课时期中检测1课时第二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72
7、9面的主题图以及例1、例2.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 使学生认识倨傲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3、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长、宽、高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形成表象。教具准备:挂图、长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若干教学过程:一、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教师出示P27挂图,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平面图形吗?为什么?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实物,并说说这样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教师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看它们有什么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二、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
8、 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说说自己的发现:(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摸一摸。找一找。(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叫( ),共有( )条。哪些棱长度相等?摸一摸,找一找。(3)( )条棱相交的点叫( ),共有( )个让学生再大胆说出自己还有哪些发现。2、 面的认识学生已经能够指出哪两个面完全相同,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 的面,长方体中一共有 组这样的面,相对的面 和 完全相同。3、 棱的认识学生指出哪些棱长度相等,这些棱都分别 我们把这样的4条棱称为一组( )的棱,长方体中一共有 组这样的棱。4、 师生共同对照我们的发现与P28面下面的内容是否相同。特殊
9、情况下有两个相对 的面是正方形?请不懂的学生举手,然后鼓励学生动手用自己准备的小正方体纸盒拼出这种特殊情况的长方体。5、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体,指名学生上台指出长、宽、高。6、 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指名学生上台指出长、宽、高,如果我把模型竖起来放,再让学生上台指出长、宽、高,重点让学生明白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 判断。(1)黑板的表面是长方体。( )(2)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 )(3)长方体有12条棱,12个顶点。( )(4)长方体只要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一定是相等的长方形。( )2、 完成P31
10、练习五,第1题,第4题。3、 下面是小明用铁丝做的一个长方体框架,求出他共用了多少铁丝? 4分米8分米 12分米四、 总结评讲,反思目标1、 上述第3题,鼓励学生用多种做法方法一:12+12+12+12+8+8+8+8+4+4+4+4方法二:124+84+44方法三:(12+4+8)4从中找出方法二和方法三的不同之处后填空。长方体棱长总和公式 4+ 4+ 4 ( + + )42、 学生完成P32第6题和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两题的区别及计算方法的区别。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P30面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认识正方体并掌握其特征。2、 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 培养学
11、生的面容能力及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了解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形成表象。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特征,教师和学生同时拿出自己的正方体模型,今天我们来认识正方体。二、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 填发现(1)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 )形,正方体的6个面( )。(2)正方体有(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 ),正方体的12条棱( )。(3)正方体有( )个顶点。(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因为正方体12条棱( ),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 ),正方体是由( )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是特殊的( )三、
12、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 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并大胆在总结出来。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长方体正方体2、求出它的棱长总和 2米正方体棱长总和公式 3、李明准备用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求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4、张师傅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平均锯成两个长方体,那么锯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5、两个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减少24厘米,求这两个正方体木块原来棱长总和是多少?6、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需要( )个,动手摆一摆,并找出规律。四、 总结讲评,反思目标学生要想牢固掌握这两节知识,必须做到:(1) 对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13、熟悉( ) 不熟悉( )(2) 对长方体、正方体各种有关棱长总和的题目要当作重点,牢固掌握。牢固( ) 不牢固( )(3) 确保填空题正确率100%,多见识不同类型的判断题,应用题(4) 不会做的题目建议画图去思考。第四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P33P34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3、 建立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表示长方体每个面的计算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 情境启发
14、,明确目标1、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在各个面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观察:长方体 面和 面, 面和 面, 面和 面的形状完全相同,有( )组这样面积相等的面。 正方体的 个面的面积完全相同。2、 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开,得到展开图,让学生填出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然后对着手中的图形检查正确与否,错,错在哪里。3、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叫做它的表面积。二、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出示P34面例1: 0.4米 2.5米 0.7米上下每个面,长 ,宽 ,面积是 。前后每个面,长 ,宽 ,面积是 。左右每
15、个面,长 ,宽 ,面积是 。尽量鼓励并展现学生多种方法,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人面面积相加的和。 方法二:长方体和表面积上或下的面积2+前或后的2+左或右的面积2 方法三:长方体和表面积(上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思考:(1)哪种方法更简便? (2)求长方体表面积最关键是岔气长方体和的长、宽、高找出每个面的 和 。(3)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 + )2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如图: 5厘米 上下两个面都是长( )厘米,宽( ) 6厘米4厘米厘米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 );前后两个面都是长( )厘米,宽( )厘米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 );左右两个面都是长( )厘米,宽(
16、)厘米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 )。2、要在一个长12分米,宽8分米,高60分米的盒子表面全部贴上一层包装纸,共需要包装纸( )平方分米(此题要注意 )3、完成P34 做一做,P36第5 题四、 总结讲评,反思目标1、 学生已知长方体的表面积 2、 仔细观察做一做中,有名学生这样列式:(0.750.5+0.751.6+0.51.6)20.750.5正确吗?在做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的方法?3、 将三个相同的长方体礼盒包装在一起,每个长方体礼盒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8厘米,怎样用的包装纸最少?最少是多少?4、 完成练习六第6、7、8题。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P35面内容教学目标:
17、1、 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总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 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会利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能利用一定的条件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二、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正方体 个面的面积之 也就是一个而把面积 。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 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自主完成P35例2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 学生读题P35做一做。鱼缸上面没有盖,为什么没有
18、盖?没有盖,那这个正方体只有几个面?请学生独立完成。2、 填空。(1)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 )倍。(2)把一个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切成3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3个正方体表面积总和是( )(3)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 )(4)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的( )倍。(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就(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0平方厘米,这一个面面积是多少?4、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48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四、 总结评讲,反思目标1、正方体的表面积 ,但我们在实际做题时,要根据题目告诉的实际情况
19、来计算。2、公园里有4个正方体石凳,棱长4分米,如果给它们帖上瓷砖,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瓷砖?3、有一个长方体烟囱,上面是一个周长是80分米的正方形,高2米,要给它四周涂上石灰,涂石灰的面积是多少?4、把三个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5、有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60平方厘米,求正方体的表面积。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及实验,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2、 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实际大小。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长方体 正方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3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