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条约法.ppt
《第十章条约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条约法.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条 约 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个人、法人,政治宣言,口头条约,特 征,主体:国际法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形式:书面形式,国内法支配,标准:国际法,君子协定,一、条约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以国际法为准确立相互间权利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第一节 概 述,狭义:条约名称的那类协议,二、条约的名称,三、条约的种类四、条约的结构和文字五、条约的历史发展六、条约法及其编纂,1986年国家和国际组织间以及国际组织相互间的条约法公约,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条约,1980年生效 1997年中国加入 1990年缔结条约程序法,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一、缔约能力和缔约权 意义不尽相同
2、缔约能力是指在国际法上可以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或资格(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六条)缔约权是指有权缔结条约的机构的权限。至于一国有哪些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该项权利,由其国内法,特别是宪法加以规定,二、缔约程序,(一)谈判,全权证书,授权代表,全权证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或政府名义,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签署,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使馆馆长政府部门首长派往国际会议或者派驻国际组织并参加谈判的代表,N O,(二)签署(signature)1.正式签署 条约的正式签署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以该国代表之签署表示之:(甲)条约规定签署有此效果;(乙)另经确定
3、谈判国协议签署有此效果;或(丙)该国使签署有此效果之意思可见诸其代表所奉全权证书或已于谈判时有些表示。2.草签:认证(authentication),(三)批准 1.条约的批准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 意,以批准表示之:(甲)条约规定以批准方式表示同意;(乙)另经确定谈判国协议需要批准;(丙)该国代表已对条约作须经批准之签署;或(丁)该国对条约作须经批准之签署之意思可见诸其代表所奉之全权证书,或已于谈判时有此表示。,条约和重要协定,友好合作条约、和平条约等政治性条约有关领土和划定边界的条约、协定 有关司法协助、引度的条约、协定 同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条约、协定缔约各方议定须经批
4、准的条约、协定其他须经批准的条约、协定,外交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2.接受或核准:同样程序 3.没有必须批准的义务 4.正式认可:国际组织(四)交换或交存批准书(exchange or deposit of instruments of ratification),甲国倡议并一直参与某多边国际公约的制订,甲国总统与其他各国代表一道签署了该公约的最后文本。根据该公约的规定,只有在2/3以上签字国经其国内程序予以批准并向公约保存国交存批准书后,该公约才生效。但甲国议会经过辩论,拒绝批准该公约。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A.甲国议会的做法违反国际
5、法 B.甲国政府如果不能交存批准书,将会导致其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C.甲国签署了该公约,所以该公约在国际法上已经对甲国产生了条约的拘束 D.由于甲国拒绝批准该公约,即使该公约本身在国际法上生效,其对甲国也不产生条约的拘束力,三、条约的加入(accession)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国承受条约拘束之同意以加入表示之:(甲)条约规定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乙)另经确定谈判国协议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丙)全体当事国嗣后协议该国得以加入方式表示此种同意。ART.15,1969VCLT,多边性条约 不以生效为条件,多边条约和协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决定,加入,建议,外交部或国务院有关部
6、门会同外交部审查,国务院审核,报请,外交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外交部审查,建议,报请,国务院决定,第7条 第2款,第7条 第2款以外,四、条约的保留(reservation)(一)概念 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片面声明,不论措辞或名称为何,其目的在于摒弃(exclude)或更改(modify)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适用时之法律效果,解释性声明(interpretative declaration)一国所作的单方声明,无论措词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确定或阐明该国对条约或其中若干条款赋予的含义或范围,(二)保留的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提具保留:(甲)该项保留为条约所禁止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约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2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