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光学相位共轭技术.ppt
《第7章光学相位共轭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光学相位共轭技术.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7章 光学相位共轭技术,7.1 相位共轭波及其物理意义 7.2 三波混频相位共轭技术 7.3 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技术 7.4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光学相位共轭技术 7.5 光子回波光学相位共轭技术7.6 光学相位共轭技术的应用 习题,7.1 相位共轭波及其物理意义,7.1.1 相位共轭波的定义 相位共轭波是在振幅、相位(即波阵面)及偏振态三个方面互为时间反演的光波。在数学上相当于给光电场作用一个算符,使其复振幅转变为它的复共轭,并因此而得名。,一频率为s的单色光波沿z轴方向传播,其光电场表示式为(7.1-1),则该光波的相位共轭波的光电场定义为,(7.1-2),在有些非线性光学过程如SBS
2、、SRS中,在一定条件下背向散射光场的复振幅也是入射光场复振幅的复共轭,但是它们的频率不同。尽管如此,我们仍将其看作为入射光的背向相位共轭光。在这种情况下,背向相位共轭光电场的表示式为,(7.1-3),若把上述光电场的复振幅表示为,(7.1-4),则其相位共轭光电场的复振幅为,(7.1-5),式中的A(r)、(r)分别为光电场的振幅和相位,皆为实数。,7.1.2 相位共轭波修正波前畸变的物理过程 若(7.1-1)式所描述的光波为线偏振光,它在介电常数为(r)的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满足标量形式的波动方程:,(7.1-8),将光电场表示式代入,得,(7.1-9),对该式取复共轭,有,(7.1-10)
3、,图7.1-1 相位共轭反射镜和相位共轭透镜,图7.1-2 相位共轭波修正波前畸变的物理过程,图7.1-3所示为一高斯光束通过大气后入射到PCM上的情形。入射光电场为,(7.1-11),(7.1-12),该畸变光波入射到PCM上后,产生背向相位共轭波3,其光电场分布为,(7.1-13),假如在我们所考虑的时间内,大气的光学性质可认为不变,则相位共轭波3再次通过大气后变为4,光电场分布变为,(7.1-14),它是一个完全消除了大气影响的会聚高斯光束。,图7.1-3 修正大气不均匀性产生的波前畸变的物理过程,7.2 三波混频相位共轭技术,三波混频结构示意图如图7.2-1所示,为了更清楚地讨论三波混
4、频相位共轭特性,下面分别就三个光波皆为平面波和入射信号光有任意波前分布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图7.2-1 三波混频结构示意图,7.2.1 平面光波的三波混频相位共轭 设晶体中的三个光波均为沿z方向传播的平面波,光电场表示式为,(7.2-1),由二阶非线性极化强度的一般关系式(1.1-40),可以得到相应于各个频率分量的非线性极化强度的复振幅为,按照第四章的讨论方法,在考虑慢变化振幅近似条件下,这三个光电场满足下面三个方程:,(7.2-2),(7.2-3),式中,k=k1+k2-k3,(7.2-4),7.2.2 入射波前任意分布信号的相位共轭波的产生 如果入射泵浦光是均匀分布的平面波,入射信号光由
5、于受到非均匀扰动,波前发生了畸变,其波矢中含有横向分量k,则将它们的光电场及相应的非线性极化强度表达式代入波动方程,并利用慢变化振幅近似条件后,就可以得到各个光电场满足的波动方程。其中相位共轭光E2(r,t)的复振幅满足,(7.2-26),式中,由傅里叶分析可知,E1,2(r)横向平面的空间傅里叶变换为,(7.2-27),逆变换为,(7.2-28),其复共轭为,(7.2-29),将(7.2-28)式代入(7.2-26)式,再交换积分和求导次序,得到,7.3 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技术,7.3.1 DFWM光学相位共轭 1 信号光波前有任意分布的DFWM光学相位共轭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DFWM结构如图7
6、.3-1所示。非线性介质是透明、无色散的介质,三阶非线性极化率为(3)。,图7.3-1 四波混频结构示意图,如果入射到非线性介质的泵浦光E1、E2为彼此反向传播的平面波,则在不考虑泵浦抽空效应的条件下,泵浦光电场可表示为,(7.3-1),其波矢满足,假设入射到介质上的信号光是沿z方向传播并有任意波前分布的近轴光波(k3k3z),则信号光电场可表示为,(7.3-2),为了分析简单起见,设介质中相互作用的四个光波同向线偏振,忽略光克尔效应引起的非线性折射率变化,则由以上三个入射光波产生的非线性极化强度为,(7.3-3),式中,将介质中的光电场和非线性极化强度表示式代入波动方程,并应用慢变化振幅近似
7、条件,即可得到DFWM过程产生的背向散射光复振幅满足的方程,(7.3-4),2.非饱和损耗对相位共轭特性的影响 为了讨论简单起见,假设四个光波共线传播,相互作用长度为L。如果介质的吸收系数为,并且不计泵浦抽空效应,则泵浦光场的复振幅可表示为,(7.3-16),由此,可以把耦合波方程组(5.3-10)式修正为,(7.3-17),式中,为了讨论方便,进行下列变量代换,则(7.3-17)式可改写为,(7.3-18),假设边界条件为,(7.3-19),则(7.3-18)式的解为,(7.3-20),式中,(7.3-21),因此,考虑介质损耗后的信号光电场和散射光电场为,7.3.2 近DFWM光学相位共轭
8、 近DFWM相位共轭结构仍如图7.3-1所示,四个光波场为,l=1,2,3,4(7.3-28),其中,二相反方向传播的泵浦光E1(r,t)和E2(r,t)是在某r方向传播、频率为的平面波;信号光E3(z,t)是沿z方向传播、频率为(+)的平面波(设|/|1);散射光E4(z,t)是沿-z方向传播、频率为4=+-(+)=-的平面波。为讨论方便,假设各光场同向线偏振,不考虑光克尔效应,则入射光感应产生的频率为(-)的非线性极化强度为,(7.3-29),将光电场和极化强度表达式代入波动方程,式中,(7.3-30),(7.3-31),(7.3-30)式的通解为,(7.3-32),其中,(7.3-33)
9、,应用边界条件,(7.3-34),可确定(7.3-32)式中的积分常数,求得,(7.3-35),图7.3-2 以|g|L为参量,反射率R与归一化波长失谐量的关系曲线,图7.3-3 归一化反射率R与归一化波长失谐量的关系曲线,7.3.3 DFWM相位共轭的全息描述 在第五章讨论四波混频时已经指出,可以把DFWM过程看作是一种动态实时的全息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DFWM相位共轭的物理过程描述为:在非共振型DFWM相位共轭中,入射信号光与二反向传播的泵浦光之一干涉形成光强的空间分布,由于非线性极化率为实数,这种光强的空间分布导致折射率的空间分布,从而在非线性介质中形成了“相位栅”,与此同时,满足布喇
10、格条件(即非线性光学过程中的相位匹配条件)的另一泵浦光被这一光栅衍射,形成与入射信号光反向传播的相位共轭光波;,在共振型DFWM相位共轭中,由于非线性极化率为复数,所以介质对光场除了色散作用外,还有吸收(或放大)作用。入射信号光与二反向传播的泵浦光之一干涉形成光强的空间分布,既在介质中形成折射率空间分布,又调制原子系统集居数差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在介质中既形成“相位栅”,又形成“强度栅”,满足布喇格条件(即相位匹配条件)的另一泵浦光被衍射,形成与入射信号光反向传播的相位共轭光波。由于共振介质中存在两种光栅,特别是因共振增强作用,使“强度栅”作用可能更显著,所以共振型相位共轭反射系数会更大。,通过
11、以上分析,就可以进一步用图7.3-4所示的动态全息过程形象地说明DFWM相位共轭波的产生过程。如图7.3-4(a)所示,当信号光E和泵浦光E1都是平面波时,它们干涉形成全息光栅,光栅波矢为K=k1-k3,光栅周期为d=/2 sin(/2)。,图7.3-4 DFWM的动态全息记录与再现(a)无扰动信号波的记录与再现;(b)有扰动信号波的记录与再现,7.4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光学相位共轭技术,为讨论方便,假设入射到非线性介质中的信号光波(也是泵浦光)和产生的散射光波以及相干声波皆为同向线偏振光,其波场表示式分别为,(7.4-1),根据第五章讨论的结论,声波所满足的方程为,(7.4-2),式中
12、,是唯象引入的声波耗散常数,m是介质质量密度,vs是声速,是描述介质应变引起介电常数改变的常数。若设,(7.4-3),为声波损耗,并令,(7.4-4),则(7.4-2)式简化为,(7.4-5),积分上式可得,应用(7.4-4)式,有,(7.4-6),图7.4-1 SBS过程产生相位共轭波及修正波前畸变的物理模型,比较SBS相位共轭过程和DFWM相位共轭过程,可以看出:(1)SBS相位共轭过程存在一个信号光阈值强度,只有入射光强超过这一阈值强度时,非线性介质中才会产生受激声波,从而产生背向相位共轭光,而DFWM相位共轭过程信号光没有阈值限制。(2)DFWM相位共轭过程要求有两束泵浦光,而SBS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学 相位 共轭 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2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