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文档资料.ppt
《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文档资料.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危害及诊治现状,1、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感染现状 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其中1000万是5岁以下儿童,99%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死因的70%是因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引起。,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日益增多,若能早期快速明确诊断系何种病原体感染,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病死率。然而,目前感染诊断在我国还局限于生化、培养、病原体分离等常规方法,缺乏早期、快速、准确诊断的方法,在常见感染性疾病中,细菌与病毒共占了90%以上(其中细菌与病毒各占45%左右)。在95重大攻关项目中,成功地创建了16SrRNA基因PCR基因
2、芯片快速、准确诊断不同细菌的感染,使细菌诊断上了一新的台阶,其研究成果也列入了全国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但病毒的快速早期诊断方法仍未见报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早期明确诊断儿童病毒感染将是能否治愈病毒感染的关键。,2、儿科疱疹类病毒感染的危害儿童病毒感染造成严重危害涉及儿科与围产医学二大范畴。儿科领域中,病毒感染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典型的感染为单纯疱疹病毒型(HSV)所致的脑膜脑炎(HSE)。,HSE是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病原。其次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原因不明的病毒感染,最具代表性的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目前已知主要是由于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还对神经
3、系统危害严重,如引起脑膜脑炎、格林巴利综合症、Fishers综合症等。,在围产医学中,病毒感染的危害在于宫内感染,最具典型的是巨细胞病毒(CMV),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型(HSV)。同时,CMV脑炎也是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疱疹类病毒导致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不及时治疗往往造成智力低下、惊厥发作、语言不清、神经性耳聋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尤其是HSV引起的脑炎,未经治疗死亡率高达70%,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可明显改善HSE的愈合,使死亡率降至20-30%,但要确保早期用药。,3、儿科感染疱疹类病毒的种类造成儿童感染致死的主要病毒是HSV、EBV、HCMV、HSV。这些病毒同属
4、于疱疹类病毒,分别是疱疹病毒(HSV/)、疱疹病毒(HCMV)、疱疹病毒(EBV)。,疱疹类病毒尚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常易致脑膜脑炎、脊髓炎及神经炎;人疱疹病毒6型(HHV 6)、7型(HHV 7),以及最近发现的HHV 8,已有论据显示坏死性脑炎和Griscellis综合症的病儿脑组织中发现了HHV 6病毒。,4、疱疹类病毒感染诊治现状目前,对疱疹病毒感染仍缺乏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传统的诊断“金标准”为病毒分离,培养一般需要5-21天,费时费力,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欠佳。大多数情况下,脑炎的特异性病毒检测率仅30%,约2/3的感染者无法用病毒分离获得明确诊断。,病毒特异性抗
5、体IgM,在体液中要达到有效浓度需10天左右,同时可与其他病毒感染产生交叉反应,从而使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降低。,而IgG抗体则有95%的患者将维持终生,故IgG抗体的存在只能说明有既往感染,不能说明是现时感染,如要用IgG抗体作为现时感染的诊断依据,必需动态观察其滴度的变化,因而不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需要。,聚合酶联反应(PCR)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在一定条件下,短时间内(数小时)使病原体基因片段发生上百万倍的扩增,然后用凝胶电泳、核酸杂交、限制性酶切分析、序列检测。,近几年来,PCR诊断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疱疹类病毒感染,Pozo应用多对引物的多重PCR来
6、诊断疱疹类病毒感染,虽然能区分不同的病毒,但因其引物间可互相干扰,使其敏感性较低。也有人用各种病毒基因的保守区设计不同引物进行PCR扩增,但只能检测一种病毒,易造成漏诊。,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能否构建通用引物来对所有疱疹类病毒进行PCR扩增,从而达到能一次性检测所有疱疹类病毒,以及它们的混合感染。,疱疹类病毒是由一组病毒组成,具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结构。具有高度同源序列的基因为DNA多聚酶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质是DNA多聚酶,为病毒复制所必需,该基因为所有疱疹类病毒所共有,且有高度的保守性,理论上可在此区构建通用引物同时对多种疱疹类病毒进行检测。,Yamamoto曾在此区构建通用引物对3
7、5例临床怀疑疱疹病毒感染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了6种疱疹类病毒,但未能区分各自不同的病毒。,由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复杂,各种病毒差异很大,即使同属疱疹类病毒,其抗病毒药差异甚大。如抑制CMV的更昔洛韦,对EBV无任何作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对HSV、VZV有效,但对CMV无效。因此,只有明确具体的病毒感染才能指导临床用药。,国外在这方面也有过尝试,如在疱疹类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设计几对兼并引物进行PCR扩增,虽能检测各种病毒,但该方法操作繁杂、费时费力,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儿科常见疱疹类病毒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
8、一)、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检索国内外近15年有关疱疹类病毒的文献,发现国内外传统的诊断“金标准”病毒分离因时间需1-3周,敏感性及特异性欠佳,达不到早期准确诊断的目的。免疫、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一直是希望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方向。,特异性IgM、IgG的酶联免疫技术因其出现的时间及维持时间的限制,加之滴度的变化需重复检测,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PCR技术的诊断。,病毒特异性引物建立高度敏感的PCR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如我们的研究团队于90年代末成功地建立了套式PCR加限制酶分析检测巨细胞病毒,经实验证明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然而,疱疹类病毒感染其临床表现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常见 疱疹 类病毒 分子 诊断 及其 临床 应用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0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