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王叶军).ppt
《绍兴市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王叶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王叶军).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绍兴市高一历史新课程培训 讲 课 稿王叶军E-mail:,1)上午讲的是中国政治史,底线是统一与独立;下午讲的是西方政治史,底线是民主与民族;这两个问题有时是同一的,有时是矛盾的,有时是互为前提的.2)上午沈老师有一个观点值得大家百分百地遵循,即讲制度史是时候,要侧重于其文明点.如讲秦政,关键是优点,暴政是高二的内容.3)教学指导意见是我们的宪法,如何看待它:重点是第二部分(教学要求),至于第三部分(教学建议因涉及了一些政治的考量,千篇一律,缺少足够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关键是要抓行为动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才能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下面说一说利用好教学指导意见的策略,
2、请大家把教学指导意见翻到第17页,我们以第9专题第一课为例.,先讲三个问题,1)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领知识目标2)以情景、材料呈现阅读内容,体现发展要求3)在“形成”、“归底到底”这样的词汇中做文章,因为课堂的重点在过程,事物的重点在量变,历史的重点在细节。4)以说明厘清教材线索,实施课时中心策略5)在上述四步基础上,整合三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意见,但在现今教师水平、考核现实的背景下似乎不可能。,1)课改中最大的阻力倒底是什么?2)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什么?3)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关键是要抓好哪些环节?,“要改变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过程。”(杜威),一年课
3、改反思:,一年课改反思:1)课改中最大的阻力倒底是什么?,说明:1、从教师角度讲,一是认识不足,认为本次课程改革无非是“换了一本教材”、“增删了一些知识点”,二是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学科知识储备不足。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两张皮现,平时依旧是灌输式教学,轮到上公开课时就成为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的试验场。,2、从学生角度讲,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特别体现在文科学习中。“一切以教科书为中心,一道题目重复做,一张试卷做多遍”的初中应试教育模式之影响深远。,3、我想上面两方面终归可以慢慢突破,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行政干预过滥,教育行政化突出,这就不是我们教师可以单独解决的问题了。如统
4、一考试过多,目前恰恰不是高考在制约课程改革,而是频繁统一考试在制约着课程改革。它不但使教师灵活地落实课程标准成为不可能,而且使本已僵化的考核体制 更显不公正。,说明:这个问题答案很多,关键是什么角度。最时新的,也是最务实,但同时也最狭隘的说法取决于“学生的学”。我这里是从“教师即课程”的角度讲的,我想这个角度更重要,因为无论从课程哲学还是从课堂教学层面上讲,教师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题目演变成“什么知识,对历史教师更重要?”,一年课改反思:2)历史教育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什么?,1、教师的知识构成 1)“本体性知识”2)“策略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观点:在目前的
5、历史教师培训中,所谓“策略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已被强调成无与伦比的重要了,“本体性知识”则被假设成无需重视了。而“本体性知识”恰恰是作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2、论证:我为什么认为“本体性知识”更重要,1)新高考之方向 a 从考察广度向考察深度转变 专题取代了通史体系 更强调专题内容的挖掘。强调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整合和联系。b 从考查教科书向考查课程知识转变,2、论证:我为什么认为“本体性知识”更重要,2)当前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状况 a 青年教师“本体性知识”缺乏,且对历史不感兴趣 中学学习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学学习时期“娱乐化”和“英语化”影响 现今考核制度助长了教师的功利性 缺乏
6、对生命的感悟 b 中年教师在在“史实”中迷失 这是一部分有理想的教师 但缺乏历史哲学的训练 C 年长教师“本体性知识”急待更新 政治代替着历史 记忆代替着史料,2、论证:我为什么认为“本体性知识”更重要,3)赵亚夫教授的中学历史教育原则观:a自由精神-人性的教育;b理性批判-国民性的改造;c反省意识-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d社会行动-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绝对不在教育学、心理学,更不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条,而是历史学。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2、论证:我为什么认为“本体性知识”更重要,4)目前失败的历史课表征:a“知识与能力”-不敢、不会深化 b“过程与方法”-成为教育理
7、论的试验场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所依凭。,根本上是因为历史学科功底不好,主要是三个方面:a史论:“求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b史法:“求实”要杜绝伪知识与伪问题 c史料:“求真”尽量客观,但要有价值,3、结论:历史背景知识很重要,解决“史论”、“史法”、“史料”这三个问题,就可把教学生动性、机智性、拓展性都可从历史里找到注脚,都成为“找史料、摆史实、讲道理”的过程。教学就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了,课文也就常教常新,教师也认识到“历史阅读是第一教育力”了。,因此,培训重点,1)侧重于知识背景,特别是专题七与八.2)专题六与九,作一些典型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融合了历次培训老师的成
8、就,当然更有我本人基于实践的思考.,一年课改反思:3)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关键是要抓好哪些环节?,1、一定要实施情景导入法,必要性1: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情景导入法的合理性即在此。,必要性2: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的下课时间是否得到了保证?他对于这节课的心理准备是否充分?我们如果不分清红皂白,上来就开讲知识点,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益
9、是值得怀疑的。,1、一定要实施情景导入法,策略1:要处理好“情”与“境”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情”考虑的是学生的眼球,学生的兴趣;“境”考虑的则是学科的特点、学科的思想。“情”与“境”相结合的情景导入法,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策略2:历史学科的情景导入法,一般有两种较为普遍:一为“神入”历史、角色扮演法指导的情景导入法;二为以逆向推理法指导的情景导入法,此法优点是可以透彻地分析历史事件。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方法更值得重视,就是从新闻入手,目前学生对现实世界在“娱乐化”的同时又感到非常陌生,这样的导入就更体现出历史课的教育性,但在这样的导入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即一定要做好过
10、渡。,策略3:要情景导入的资源上要利用好人文影视,如大国崛起。,2、要用好历史想象与历史假设法(所谓历史“神入”法),必要性1:布洛赫说,历史学是“人类时间中的科学”。“脱离特定的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吕思勉则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四周的情势有关系,不考虑其四周的情势,则其事无意义。”罗志田更明确地指出:“只有在注重人与事前后左右的时空语境甚至更宽广的社会文化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史实考订,才能获得一个更接近原状也更全面的动态的历史现象。”从这些论述看,历史想象与历史假设自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那理所当然是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前提1:要以足够的史料为基础。,前提2:要
11、有一定的历史哲学素养(如对国家的概念认识)。,前提3:目标要具体化,操作要精细化。,3、要尝试运用历史叙事法。,必要性1:“叙述是史学家处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的最适宜的形式,只有叙述的形式才能最好地反映具有连贯性、具有变化流动性的历史内容,也只有叙述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使读者感到愉悦,得到陶冶,受到教益。”,必要性2:“不是人类规模的历史,而是个人规模的历史,这种历史本质上是极端敏感的,最轻微的脚步也会使它所有的测量仪器警觉起来。”,前提1:教师自身的叙事能力。教师可以多看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张阴麟中国史纲、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许倬云万古江河、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2、,策略:要尝试进行历史叙述教学设计:如我一个法国贵族的革命岁月,如我在太平天国的岁月中。正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4、教师要注意历史教学杂志,叶小兵的一些小案例:现实的联系、适用的教法、目标的表达、学法的指导、辩论的展开、史实的拓展、结构的把握、单元的设计、知识的延伸、师生的角色、讲授的必要、讨论的组织、图片的演示、老师的提问我们一看这些题目,就感觉到它涉及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很使人受启发。,聂幼犁教授的相关文章命题测量性的小文章,这是其长处。命题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科素养,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请大家注意这些文章。研究性学习案例点评,主要看他在史学方法上的说法,这
13、是中学教师靠自己难以解决的;,5、教师要注意历史教学杂志,任世江主编的学术文章,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既符合学术研究又贴近中学历史教学,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史学家访谈中有一些真知灼见,懒得读学术书的教师看看很好;像对葛兆光、钱乘旦、萧功秦、杨奎松、侯建新这样的大史家进行的访谈。,一些备课笔记和课堂实录值得仿效。第2006-12期南京宁海中学陈红“罗马法”教学实录及争鸣和2007-1期的备课日记等相关文章对我们的罗马法一课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杂志推荐,536 南方周末“阅读往事”栏目280 世界知识“泛读地带”2616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52
14、2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大,长于高考)64 历史教学(南开大学,长于新课程)4679 中学历史教学82472近代史研究364 史学月刊82697史学理论研究82696 世界历史82920 百年潮4326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大,有异化之倾向)2868 博览群书 2275读书 42150书屋 2271 文史知识其它:炎黄春秋、寻根、视界等个别栏目,培训作业:,你怎样定位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去提高历史课堂效益?,第七专题,教师参考书籍钱乘旦 陈晓律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袁伟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书屋2007.7)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近距离看美国(系例)文化电视片大国崛起之英法美德部分,
15、一、政治现代化的理论问题,现代化,就是获取现代性,也就是接受现代文明。而现代性或现代文明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维的科学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这三个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文明的实质内容。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与传统政治的区别:理性化的权威,差异性的机构、大众的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能够实现各种广泛目标的能力。所谓政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就是从专制制度、寡头制度向民主制度(代议制度)的转变。,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教师核心观念现代制度起源于英国,包括法治的原则、分权的原则、全民选举的原则、行政从属于立法和政府向选民负责。英国的政治制度几乎是所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母体,说明其有优越性、
16、合理性。英国的现代政治起源于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这里就有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必须解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王权”,史实:“王”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人类在挣脱野蛮状态时,就倾向于把所有权力放于一个人手上。“自然法”学说理论家关于王权合法性(来源)的推断:在原始初民时期,有一个“自然状态”,所有的人在这个状态中都是自由的,这个社会很乱,只有上帝的法律(即“自然法”)在约束人们,但“自然法”靠谁执行?这是没有保障的,因为缺乏权威。于是人们达成协议,把个人的某些权利交出来,组成“政治社会”国家,权力于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建立君主制。在霍布斯那里,“自然法”被引向为专制主义辩护;洛克却从“自然法”中引申出“
17、自由”的崇高地位;,必须解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封建”,观点:“封建”在西方语境中意味着分权,而在中文语境中则意识着“集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解释:在这种社会结构里,权力分散在贵族手里,他们统辖着经济上依附于他们的人们。在这种制度中,统治的权力被看成是采邑拥者的一种财产权。领主和附庸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承担契约和义务的关系,为了报答领主对他们的保护和经济授助,附庸必须服从领主或封建主,向他们效忠。相互承担义务的契约关系是欧洲封建关系的主要内涵。史料:受权于上帝者依法行事,他是权利与正义的奴仆;篡夺权力压制人权,使法律服从他的意志。因此,对败坏法律者要用法律手段去对付他,
18、国家的权威对企图削弱法之威力者当严惩不贷。尽管叛逆的罪行有许多,却没有哪一种比违反法律之自身本体更严重。因此,暴君不只是对公众犯罪,如有可能,它甚至是更大的罪行。(这段提出“杀死暴君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公平正当”的文字产生于11世纪,它不但清楚划分了“君主”与“暴君”的区别,而且明确表示法律应当高于君主。这个观念直接导到了1215年事件的发生。,必须解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由”,观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解释:英文原义为Liberty,与Puivilege(权利)同义,那么“自由”就是指封建主做封建关系规范内的一些事情,这与一般人民是无关的,但随着资本主义的
19、发展,权利主体得到扩张,自由涵义得到更新。说明:全欧洲的贵族与国王的抗争就是以“自由”,即“权利”而展开的。而只有英国使两者融合成功,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与政治结构有关,如法国王权过强,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德国却相关,王权成为虚幻的影子。这与哲学力量有关,法国浪漫主义哲学、德国畸形的理性哲学使它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激进,而功利主义哲学使英国政治力量更具备了融和的可能。),必须解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国家与王权,观点:这实质上就是威权政治与转型期社会的关系解释:专制王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能消除国家的分裂状态,克服贵族的分裂势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因此专制主义是民族国家在其初建时的一种需
20、要。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表明英国成为欧洲大国的同时,也表明专制王权的历史使命在英国已经完成了。这时的英国,国家统一,社会昌盛,封建割据的危险已消除,外敌入侵的图谋已被粉粹,一个统一、富强、生气勃勃的民族国家已不需要专制王权的庇护了。这时的国王若能审时度势,凭其优势地位和政治手腕合理地统治,王权的自由的平衡尚可维持。在这方面,伊丽莎白表现得非常成功,查理一世则上了断头台。,本课教学策略建议,总体线索 王权与议会的冲突与融合 不同时期的人们以“自由”为口号,不同的时代赋予了“自由”不同的含义突破口:“封建”的概念,备用资料:自由大宪章教学策略建议:运用大国崛起第3集视频重点要讲解
21、:,未经国民同意不能擅自征税;不经同等身份人的审判,不能任意拘留、监禁没收财产等形式处罚任何人;成立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意 义:这份以财产保障和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文件包含被英国人视为自由的最高原则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份封建文本,它反映了贵族的利益和要求,阶级特征十分明显,但同时是这个文本成为了英国自由的正式宣言书。(因为自由这个概念在英国是得到不断诠释的,与时俱进的),背景:约翰王的为所欲为引起诸候反抗,核心内容:,进一步解释:关于自由大宪章的历史影响,材料:大宪章说:“不征得王国一致的同意不得征收兵役免除税或捐助。”后世解释说:“不经过人民的同意不得征收一切税。”这就把“人
22、民”置换成了“贵族”,“自由”的含义得到了赋新,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不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文件了,而成为对任务时期都适用的一般性原则了。,结论:历史上往往有一些事,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因为它本来的意义,而是因为后世人对它的理解或附加的意义。大宪章作为第一篇自由宣言书,也同时开创了英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点:以传统作为改造传统的依据,同时对传统作出符合时代的解释。,建议:可查找一些当时中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案例(尽量是小叙述型)与英国进行对比,使学生对已有的“中世纪黑暗论”进行怀疑。,备用资料:1258年牛津条例-解决贵族与国王冲突的重大成果议
23、会,建立御前会议,承担行政责任,议会召开时行使立法权。最高法官不对国王负责。确立议会立法的最高权威。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任何法规的制订必须得到议会的同意两条宪政原则,首相及支持者一方,对面是反对派别,首相及反对派领袖为一剑之距离,这个一剑之距离就是体现了民主的发展过程.,小资料:英国议会辩论规则,1265年会议,打破了先例,贵族与市民共同参加会议,这是市民参政的开始,“自由”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1295年会议,贵族、教士、城镇代表共同参加会议,此后的议会基本上据此格式召开,有人称它为“model parliament”,议员成份的变化,自由定义的更新,两院的形成,14世纪中期,高级教士与大
24、贵族一起议事,会议通常在威斯敏斯特的白宫举行,形成上院。1343年,骑士和市民第一次单独开会,成为下院,标志着两院形成。,14世纪中期后,上院权力下降,主要表现:立法、政治地位下降。,下院权力兴起:经济立法权加强。政治权力加强。在审议过程中,否决上院决议。下院议员拥有豁免权。,上院与下院权力的变迁,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表现为议会主权与虚君政治的确立。内阁的由来:枢密院1540年正式成立。最初约20人,主要是国家官员的王室成员组成,在国王主持定期讨论国家大事。斯图亚特王朝时,枢密院人数太多,不利于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枢密院内部形成一个小集团,由一些最有势力的成员组成。查理二世
25、时,常把这些人中的小数召集起来,在私人的房间(cabinet)开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英国革命后的权利法案确定了“国王在议会”原则。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逐渐放权于大臣,实现统而不治,大臣向议会负责,形成首相负责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政党政治形成,首相由多数党领袖出任,对议院控制加强,内阁形成凌驾于议会之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教学策略1 总体安排 查理一世的命运要到王权与议会的历史矛盾中去看,要从民族国家的历史要求中去看,要从英国保守与激进的冲突与融合中去看。切入 可从伊丽莎白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命运相比较切入 历史分段 议会暴力弑君独裁有限复辟光荣革命,参考资料:选修4专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绍兴市 历史 新课程 培训 王叶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0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