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第一单元复习.ppt
《经济史第一单元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史第一单元复习.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
2、农业生产效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耕作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灌溉工具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
3、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魏国)、筒车(唐朝)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一)水利建设成就1内地主要农业区(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2)建设成就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治理黄河: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封建国家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千载无患。,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西汉时)。(二)水利
4、建设的经验总结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泰西水法。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进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工具的发明。,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二)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主要经营模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对自耕农经济的一般认识自耕
5、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自耕农的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
6、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一)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二)井田制的内容: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三)井田制的实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四)井田制的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2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并且“私田”数量越来越多。3原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
7、迅速提高。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进行彻底的变法,废除井田制。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一)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及发展: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这种局面一
8、直持续了2000多年。(二)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指各封建政权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指的是自耕农占有使用的小块土地,是自耕农阶层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自耕农不是一个稳定的阶层,遇到适宜的条件他们可以上升为地主,遇有天灾人祸则可能走向破产。,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
9、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租佃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1)产生: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在战国就已经出现了。(2)发展: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3普及(1)时间:明清时期。(2)原因:土地兼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3)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从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性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
10、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上古到西晋末,北方经济强盛,一直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
11、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南宋时,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一)青铜冶炼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
12、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2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商周时代青铜铸造技艺已臻于成熟,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二)钢铁冶炼1技术成就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而且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1)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2)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燃料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用木炭做燃料。(2)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用煤铁已经相当普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
13、使用煤的国家。(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治铁,明朝流行开来。,二、衣被天下(一)丝织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4唐代:出现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二)棉纺织业的发展1成果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
14、出三根线。2影响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三、从烧陶到制瓷(一)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中华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二)制瓷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1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1)东汉晚期:我国已经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实现了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史 第一 单元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70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