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2.ppt
《《乡愁》余光中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余光中2.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余光中,诗人、评论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现居台湾。多年漂泊海外,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游子思乡之情是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余光中,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乡愁的创作,1.诗人把乡愁分成了几个阶段来写?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2.诗人把乡愁分别比作什么?每一种对象分别表现诗人对谁怎样的思念?3.诗中哪些语句让你感触最深?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4.请参照课
2、后练习三,用“”给诗文的其余三节划分停顿标识。,思考探究:,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课文朗读,歌曲欣赏,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托物寄情,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
3、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托物寄情,船票,二、思考:,1、本诗共四节,用了哪几个表示时间推进的词语?,2、诗中用了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以小见大”,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邮票,坟墓,海峡,2、诗中用了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3、诗
4、中用了几个比喻?,4、诗中分别表现了作者的哪几种感情?,母子分离,夫妻别离,母子死别,思念祖国,“邮票”,“船 票”,“海峡”,“坟墓”,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在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又因什么而愁?,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生离之愁,家 愁,国 愁,死别之愁,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后来坟墓,现在-海峡,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依恋,对母亲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 期盼祖国统一,母子分别,母子诀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个人思乡之情,普遍的家国之情,三、结构:,童年时母子分别,青年时夫妻分别,中年时母子死
5、别,思 亲 思 乡,思念祖国:深化主题,“乡愁”,“国愁”,盼望祖国能早日统一,揭示主旨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乡愁,地点 时间 愁绪 情怀,大陆,小时侯,邮票,恋母,长大后,船票,念妻,后来,坟墓,哭娘,台湾,现在,海峡,盼统一,时空交织感情物化,时 间
6、 空 间 乡 愁 第一节 小时候 母子异地 邮 票第二节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 票第三节 后 来 坟墓内外 坟 墓第四节 现 在 海峡两岸 海 峡,乡 愁,思念故土和亲人企盼祖国的统一,余光中的乡愁前三节以大陆生活经历为内容,写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家别离愁:少时出门求学恋母,成年后谋生在外念妻,后来阴阳两隔哭娘,写尽生离死别之愁。最后一节扩大了乡愁的表现范围,羁旅孤岛,游子望归,这就代表了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情和愿望。时间的发展就是线索,它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抒情诗与意象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完整的故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愁 余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9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