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11).doc
《宋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11).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主备人:宋小 丁昌锋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概说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 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
2、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4、学习缩写。三、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8、将相和 2课时19草船借箭 3课时20景阳冈 2课时21猴王出世 2课时口语交际五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1课时习作五 缩写课文 2课时回顾拓展五 2课时合计 14课时 18、将相和课文分析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
3、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8、将相和 主备人:宋小 丁昌锋18、将相和再设计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
4、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2、交流。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
5、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
6、,来说服廉颇。(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
7、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二、角色体验: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8、4、学生写作,交流。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
9、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板书设计: 将相廉颇 和 蔺相如(知错就改)(爱国) (顾全大局)教学反思: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草船借箭课文分析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
10、轻易”造句。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准备: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教学过程: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主备人:宋小 丁昌锋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再设计第一课时一、揭
11、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2揭题、读题。3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草船借箭的过程:逼
12、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段。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第一轮对话。(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
13、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4学习第二轮对话。(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1)分四组讨论六
14、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2)讨论、交流。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
15、活动。四、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二、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师生配
16、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三、学习“知周瑜”1默
17、读小黑板上第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1)指名读第三节。(2)口头完成填空。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板书:知周瑜心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1)比较句子。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2)齐读此句。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
18、(生)“草船”。四、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齐读小黑板上第句。2理解这句句子。(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3)齐读句子体会。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
19、读第二段体会。五、学习“识天象”1师:(指小黑板上句)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1)板:大雾弥漫(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
20、的原因。(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3)齐读小黑板上第、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第三课时一、温故。二、继续学习24部分。(一)、学习“知曹操”
21、: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2“虚实”是指什么?(“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板书:知曹操性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指名一人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小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五 单元 教案 MicrosoftWord 文档 11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9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