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疾病(全文).docx
《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疾病(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疾病(全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疾病(全文)摘要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并总结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哺乳动物的肠道被大量的微生物定殖,它们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
2、先进的测序和高通量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群落的识别和功能分析已成为可能。我们的微生物群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它们与我们共同进化,是正常发育和稳态的关键。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它们能够直接与邻近的黏膜环境相互作用,影响肠道的通透性,并影响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应活性。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也通过其代谢物进行间接的对话。例如,肠道细菌消化植物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反过来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宿主的黏膜免疫反应。我们的微生物群的组成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年龄、地理位置而变化,并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饮食和药物。肠道菌群的失衡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相关,如炎性肠病(inflammat
3、oryboweldisease,IBD结直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然而,肠道菌群影响疾病发病的具体机制仍然难以捉摸,现在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焦点。关于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的文献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明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这些疾病相关。同时,近年来也涌现出了许多针对肠道菌群的疾病治疗策略。了解目前肠道菌群在免疫相关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菌群相关的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此类疾病预防和管理,并可能对启动和驱动疾病进展的因素提供新的见解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肠内外免疫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现况。一、肠
4、道菌群概述肠道菌群主要指由十万亿个不同共生体组成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数的10倍,由它们基因组成的基因库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多倍。大多数肠道细菌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或放线菌门,健康成人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1。胃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各不相同,与胃和小肠相比,结肠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此外,肠道中也有一些真菌种类,如酵母菌属、念珠菌属等2。肠道菌群具有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肠道菌群受出生方式、婴儿喂养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和宿主基因等影响,存在巨大差异3。此外,同一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健康状况或饮食习惯下,肠道菌群也会发生改变4。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导致了相互依
5、赖,能够通过调节宿主营养、免疫发育、代谢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维持宿主体内稳态5。二、肠道免疫系统肠道表面被黏膜组织覆盖,主要通过黏膜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免疫系统,主要由肠上皮细胞、Peyer结、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等组织构成。肠道上皮细胞除了有消化吸收功能外,还具有摄取和提呈抗原、转运分泌性IgA(SlgA)和分泌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eyer结是肠道免疫诱导的主要部位,其圆顶区上覆盖的滤泡相关上皮中含有微皱褶细胞(M细胞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捕捉细胞,主要以胞吞的方式非特异性摄取抗原,并以囊泡的形式转运给下方圆顶
6、区的抗原呈递细胞。Peyer结圆顶区的抗原呈递细胞主要是富含MHC-2类分子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可以处理和递呈M细胞转运来的抗原,激活Peyer结中的T细胞与B细胞,启动黏膜免疫。这些致敏的免疫淋巴细胞,可以通过传出淋巴结和胸导管释放到外周血循环,进一步分化成熟后归巢到黏膜固有层及肠上皮,发挥免疫效应6。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主要由TCRa+和TCRY6+T等细胞群组成,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并且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清除病原体、调节其他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刀。固有层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IgA+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T淋巴细胞在此处已被活化为CD4+T细胞,通过分
7、泌IL-17和IL-22等,参与调节肠道炎性反应。IgA+浆细胞主要作用是在固有层产生IgAoIgA与肠上皮中IgA转运蛋白的一个片段结合后成为SlgA,被上皮细胞分泌至黏膜表面,成为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8。肠道SlgA包被着驻留在肠道中的共生微生物群,并且能够抵抗肠道病原菌9。三、肠道菌群与免疫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菌动物的免疫发育受损,表现为未成熟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肠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IgA水平下降等,且这些改变在共生菌定植后发生了逆转10o这些结果证实了肠道菌群在宿主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中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功
8、能的分子来调节免疫系统,如短链脂肪酸、叫I味及其衍生物和次级胆汁酸等。这些分子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反应,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见表111-15.例如,短链脂肪酸能够通过GPR43介导促进Thl细胞产生IL1O11以及通过GPR41和抑制HDAC促进CD4+T细胞和先天淋巴细胞产生IL-2212o次级胆汁酸与TGR5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减少NLRP3炎性体的激活、抑制NF-KB信号传导下调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通过核受体与FXR相互作用来共阻遏蛋白介导的染色质修饰,进而抑制巨噬细胞中NF-KB依赖性炎性反应介质的表达13。脆弱拟杆菌能够通过其多糖A诱导Thl细胞的发育,而
9、且多糖A还通过与TLR2与T细胞相互作用,通过抑制Thl7分化和增强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活性促进免疫耐受14。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可能在以免疫紊乱为特征的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菌群失调与免疫相关临床疾病一旦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就会引发多种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即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改变,被发现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相关,包括IBD、结直肠癌、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和多发性硬化等15-16。(一)肠道系统疾病1、炎性肠病(IBD):这是一种慢性免疫介
10、导的影响胃肠道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微生物群在推动肠道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粪便转流可减轻或消除结肠CD炎性反应以及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可诱导活动性UC和CD患者缓解等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IBD肠道菌群的总体多样性和抗炎类群丰度都有所下降。变形菌门(特别是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科、韦氏菌科、梭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增加,梭菌属IV和XlVa、拟杆菌属、萨特菌、罗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则减少17。除细菌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了IBD中真菌失调的存在。例如,相比健康个体,IBD患者体内酿酒酵母
11、菌丰度降低,白色念珠菌丰度增加。人类皮肤常见真菌马拉色菌属也被发现在CD患者的结肠黏膜中富集18。肠道真菌与宿主免疫受体dectin-1相互作用,dectin-1通过CARD9信号诱导炎性反应分子的产生和Thl7细胞反应19。研究表明,CARD9变异与IBD的风险增加有关。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表明,IBD患者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功能的菌群代谢产物减少。短链脂肪酸不仅作为肠道上皮的能量来源,还能够促进结肠Treg细胞的产生和分化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而产生这些代谢物的细菌在IBD患者中减少20-21。特别是,丁酸酯产量的下降与拟杆菌门和梭状芽泡杆菌簇IV和XIVa的减少有关2。除了短链脂肪酸外,
12、在IBD患者中,促进黏液生成和抑制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生成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口引除丙烯酸减少22。此外,IBD患者中已观察到胆汁酸代谢紊乱,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粪便中的胆汁酸池倾向于次级胆汁酸减少而初级胆汁酸增加232.结直肠癌:这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健康人群相比,结直肠癌肠道菌群中潜在的保护菌属(如罗氏菌属)丰度降低,而促癌群(如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梭杆菌属和口卜琳单胞菌属)丰度增加24。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介导免疫反应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25。研究表明,产肠毒素脆弱芽泡杆菌可以通过其毒素和IL-17促进结肠癌发生26。具核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道 免疫 相关 疾病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9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