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
《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考苑《专题七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十)唐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第五节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
2、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答案:B解析:“后世仰末照”意思是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而不是说“被后人渐渐遗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明志诗,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答出“建功立业”与“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等要点即可。,2(2013课标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
3、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字面意义,按原句进行翻译即可。第二问,要求理解深层意蕴,这要通过“酒徒”与作者不同境遇(“封侯”与“渔父
4、”)的对比,体味作者的无奈、愤懑之情。,(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对典故的理解,可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意义。第二步,结合诗人的处境、思想状况,体味诗人引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贺知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隐居镜湖;陆游遭受排挤,联想到贺知章之事,愤慨地发问:“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里的“闲人”是自称,暗指自己壮志满怀,却被投闲置散,“何必”则明确地表达了
5、对皇帝的不满情绪。,“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内容主旨,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有:,例1.(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
6、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典型例题,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再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最后分类简要概括。,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
7、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题干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例2.(201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
8、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含意可以根据诗中的“静”和“似”字体会。起句是从空间上说的,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写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此联中“簟”是“竹席”之义,“便”是“适宜”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常将门掩,不让世味进来,用“门常掩”来表达对官场的厌弃;诗人于盛夏时分醉卧竹席,一席足使诗人觉得安适,当然得到清凉的不只身体,还有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9、,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此题要求找出本诗表现“平淡”的内容有哪些,从这些内容中能看出作者的哪些愤懑之情。结合全诗,前两联所选意象均给人以闲适之感;颈联写掩“世味”,醉后生“世味”之想,可见诗人心怀不平;而尾联,“梦中频得句”写出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化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因为诗人心存愤懑,自然无法下笔,幽愤之情由此可知。,1解题要点(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
10、的主要风格。(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2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
11、“句(联)写”。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注】马邑龙堆:马邑、龙堆,均为地名,泛指边境征戍之地。锦字:前秦时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念丈夫,便在锦上织“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故后人称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为“锦字”。元戎窦车骑:指东汉窦宪。他曾领兵出塞,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后官拜大将军,故诗中称其为“元戎”。,(1)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古诗的哪一类别?诗中刻画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答案:属于怀人诗
12、(或:思妇诗、闺怨诗)。诗中塑造了一个深挚而痛苦地思念丈夫,但又深明大义,渴盼国家边境安定的出征军人妻子的形象。解析:本诗在内容理解上虽有一定难度,但结合诗歌标题和相关注释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至于诗歌属于哪一类别,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掌握有关知识对号入座。对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结合具体诗句特别是每联前后句的转折关系中得出其全面的特点。,(2)诗中颈联(第五、六句)运用拟人手法恰切精妙。请作简要赏析。答案: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本是思妇心中有无尽的离情别恨,诗中却说是“机中锦字”在诉说;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它那花团锦簇的样子,恰似在嘲笑独
13、眠之人。解析:诗歌颈联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机中锦字”和“楼上花枝”的特点,以物写人,精妙传神。分析时可抓住具体表现拟人手法的关键词,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加以分析概括。,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鹧鸪天向子諲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注】向子讠垔: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词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上元:元宵节。鳌山:彩灯叠成的灯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在结构
14、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B这是一首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C“而今”二字,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形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答案:C解析:C项,“化虚为实”错,应为“化实为虚”。,(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答案: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解析:分析末句中“愁”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全词主要内
15、容的概括。概括时可结合注释及具体诗句来分析提炼。,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解析:题目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因而概括内容可以结合题目和具体诗句加以概括;而抒发的感情也自然地应从咏物诗的角度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了。,(2)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鹧鸪啼声
16、之悲凉哀怨。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解析:这一联表面上是借游子和佳人的动作细节烘托鹧鸪的叫声;而实际上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作详细的阐述。,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绝句四首(其四)宋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1)诗中的“此”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答案:“此”字指代前两句所说之事:读起来感到快意的书容易读完,好友相约却偏偏不来。(或“书当快意”时,偏偏“读易尽”,而“客有可人”时,偏偏又“期不来”。)读书交友历来是
17、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解析:解读“此”的内涵,实际是指代词所指为何,往前找,诗歌一、二句的“易尽”“不来”对应了第三句中的“相违”,可见前两句即为“此”之所指。读书交友也是文人情怀所在,作用自然明了。,(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人生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或:人生难得有多少“开怀”的事情。或: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解析:唐诗重意境,宋诗重理趣,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一点。第三句中的一个“每”字将诗人之事普适为世人之事,从而抽象出人生道理来。抓住三、四句,即可概括出其中的哲理。,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
18、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案:“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了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解析: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答案: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
19、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人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解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这两句诗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答“对比”或“反衬”皆可。,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式有:1结合句子,
20、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作者为什么要写事物?作者借事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把握思想情感,古代诗词常抒发的思想情感,例1.(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变为珍珠。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典型例题,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
21、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解析:本题要求简述故事,只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按原诗句顺序,将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出来即可。作答时,要注意:一是故事的结构要完整,有头有尾;二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如“不成书”“哀今征敛无”。,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全诗看”的要求,结合全诗特别是上下句来理解寓意。一是弄明白“隐字”
22、“化为血”指的是什么?二是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即他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例2.(2011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
23、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由标题可知是“怀古之作”,而“怀古”大多是为了表达对“今事”的感慨、看法等。由“荒郊一望欲消魂”可见诗人的“伤感”,因此,总体感情应是“怀古伤今”。从作者所写“古碑”“积雪”“残阳”景象,可见秦地当今的荒凉破旧,想见当年秦国的强大,今日唐帝国的衰落,真是不堪回首。解题要注意,有观点,还要有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与“景”的关系,从诗歌的首句“一望欲消魂”可知是“触景生情”。从“古碑”“积雪”“残阳”等传统意象看,是融情于景。从“古碑”“积雪
24、”“残阳”的冷色调与诗人“消魂”的情感来看,是以“哀景”写“哀情”。,1解题要点(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2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3答题建模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
25、绝胜南陌碾成尘。,(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解析:要认真审题。“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不要从三、四句来答这道题,这里的形象特点主要是指花本身。,(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身陷污浊。解析:“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七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湘教考苑 专题 诗歌 思想 内容 观点 态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9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