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7月20日).ppt
《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7月20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7月20日).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俯首凝思教育路 携手共筑课程群,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江 峰,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引 子,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这所学校的校长。-陶行知,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了解一所学校,首先要深入理解其课程,方能揭开教育之面纱。-江 峰,目 录,一、回到原点:课程本位与校本特色二、关注人本: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三、二者勾连: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一、回到原点:课程本位与校本特色,楔子:回到原点:何为原点?为什么要回到原点?原点是探讨问题的逻辑起点。只有通过不断的追问、探究和反思,通过反复的试错和证伪,才能通达科学的结论。要了解校本特色课程,就必须知道学校教育应该
2、是怎么回事?,(一)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改革的归因(1)信息时代激发学校教育变革 学校教育是顺应大机器生产而诞生的,工业时代的产物。到了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随时性已经冲破了课堂教学的单一链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由教向学的倾斜,以学定教的态势。新技术层出不穷,如3D打印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印刷革命,通过互联网与人为设计打印出真实的教育产品;大数据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一个洞悉人性、预测行为的超级利维坦;物联网的应用不仅升级了互联网的生命长度,而且还与大数据联手衍生出智慧城市,塑造出智慧人生;这一切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惟有培养出智慧型人才才能适应这一历史巨变。,(2)人的本性需要教育回归本质
3、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和政治性的动物。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群居性和交往性,政治性决定了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由此可以看出,人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动物”,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教育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怎样成为人,教育人怎样去掉身上的野蛮性和动物性,培育其能够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社会性和政治性。,(3)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学会学习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学习是习惯养成(叶圣陶语)和结果习得(费孝通语)。为了更好地养成学习习惯和获得习得结果,学校教育必须与校外教育联手方能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习得”的双丰收,从而达
4、到“知行合一”和“知行思共生”的局面。,2教育改革(1)教育目的:通常认为,通过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培养高效的劳动者。如果没有观念的改变,只有学习技能的改变,恐怕也会偏离教育改革的初衷。(2)教学模式:教育从竞争性比赛转变成互相合作的学习体验。(3)知识观念:力量权利责任,3学习变革(1)知识概念:以信息和事实形式存在的客观现象;是社会概念,是对学习社区内所有成员对共享经历的解释及达成的共识。(2)角色转变:教师与学生:灌输与吸收 权威式传授 启思与互动 扁平式学习(3)方式变革:传统学习:权威式传授 现代学习:扁平式学习,(二)课程规划,1 课程内涵(1)课程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
5、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源流“课程”,唐宋。唐朝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 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近代,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3)西方源流:课程(Curriculum)
6、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课程是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即“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其名词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其动词是“奔跑”,即课程重点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得出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4)三重传统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课程知识,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夸美纽斯课程即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即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量
7、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泰勒课程即活动:“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探究性的教学。-杜威,(5)课程解构本土解构:课程主体是学生、学校、教师三类;课程对象分别是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各门学科和教育活动,某一门学科;外来解构:课程主体只有学生;对象是跑道、轨道、个体认识、奔跑经验、动态学习的进程;概念缺陷:主体过多就没有主体;对象指
8、向不符合课程高位理念,学科及学科总和的界定有偏狭、具体之嫌,束缚了课改的纵深发展;概念中缺少个体认识和能动经验,将动态的学习进程固化为静态的学程或教程。,6内涵建构概念:课程是学生与学校和教师之间沟通的知识媒介,是为了增加学生个体认识、独特体验和成长智慧而设计的不同轨道和学习进程。本质:课程本质上是知识、行动和自身之间协调性、一致性的反映,而非学生和课程设计者之间片面的、割裂的学科世界,应是对知识和能力的管理和促进。类型:归根结底,人世间只有一门课程,即人之为人的课程。在此之下,应延伸出文化(人文精神)素养课程、生存技(科学技术)能(能力)课程、家庭教育课程和社会发展课程四个类型。,7内涵拓展
9、课程课寓内容,程以架式;跑步奋进,道自法则。人本文兴,科学理性;整合有序,教育昌明。,(三)学校本位与校本课程开发,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法定性自主权。1学校本位的概念:又称为校本、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是一个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名词。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或一种专业发展的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师教育的整体转向、一种制度化的实践或一种思潮。2校本课程开发内涵:1973年,爱尔兰爱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会议,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先提出
10、。,概念的不同视角:(1)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吴刚平: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开发”指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2)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埃格尔斯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和评价来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3)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特色的整体建构。菲吕马克: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4
11、)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系列的专业活动。崔允漷: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徐玉珍: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课利用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5)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决策和权力的再分配。傅建明: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与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课程
12、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学校层面讲,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过程,就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区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理念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的是学校为具体学生的需求和终身发展服务。,3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1)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最主要的价值追求。(2)三者关系: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实际上,在校
13、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常常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3)课程变革的意义:“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要义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既然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真正要义在于教师专业发展,那么就让学校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贡献才学与能力,体现生命的价值。,二、关
14、注人本: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假设: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对传统的那种主要依赖学校外部机构或专家(高校或教科研部门)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一种替代和超脱。脱离学校真实情景的知识、脱离教师主体经验的知识是低效的,甚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最好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生、在教师同伴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师反思自己的经验中完成,教师能够在学校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知识。国际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今“追求公平、质量与效益”的教育系统中
15、无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实质性发展是课程改革中的头等大事。,(一)教师专业化的三种模式,1概念: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由于被认许为专业的群体可以得到较多的经济资源、社会声望及政治权力,新兴职业纷纷以此为目标,力求促使本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群体性社会流动过程,被称为“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2三种模式:(1)特质模式:专业知识和服务理想。专业知识,是指一套系统的具有普遍性的、可传播的、拥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独特之处在于具有复杂性及特有的词汇、传达方式与操作程序,能够形成封闭的系统。专业成员赋予专业自主权,包括审核执业者的资格与
16、能力、判断其专业水平与操守等,及必须承诺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依归,具备忘我的精神,要以客观而公正的态度服务。(2)权力模式:市场控制权、服务对象控制地位、协作行业的领导和支配地位;专业,是一种守门人的机制,通过专业培训、职业准入及设定行业标准和专业操守,专业把自己同其他职业区分开来以保存自己在社会中的特权。,教师的工作非但不是垄断知识反而在于分享知识,有教无类;权力模式下,“什么才是对学生发展最好”、“教什么”及“怎么教”问题上,教师并无自主权,仅承担传输和执行职能;工业革命之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成为国家事务。(3)历史发展模式:不同的职业因其内在的独特性和外在
17、的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有别而呈现出不同的专业化过程,即便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也是如此。特质模式点明了专业知识的核心价值,而权力模式则强调专业知识的有效性、认受性是需要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建构,更重要的是专业必须将其落实为具体的支配关系并加以制度化。历史发展模式突出了每个专业所处的政治及经济制度、历史阶段及工作组织等脉络因素在“专业支配制度”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教师专业发展,1专业、专业主义、专业性与专业发展“专业”一词被认为强调权利多于责任。若一个职业要争取成为“专业”,则被看作为是在争取提高地位和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用来表示为提高
18、本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和改善工作条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而实现此目标的过程则被称为“专业化”。另一方面,当要指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知识、技能机程序时,具体包括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一定的道德责任和专业自主权,则使用“专业性”(professionality)1980年,因霍伊尔的区分,世界教育年报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目标:一,教师为社会上职业层序以至社会分层的一个阶层,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二,教师是一个在教室内教导学生及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因此他们必须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扩展个人知识及技能为发展方向。为了与前者区分,将这个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
19、标的取向称为“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人们在促成教学为专业的过程中批判性反思所得来的结果,就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人们在促成教学为专业的过程中批判性反思所得来的结果,就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具体包括知识、技能、判断力及对教师社群所做的贡献这四类增长;或者观念、态度、智识、知识四方面界定专业性,包含功能性发展和态度性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1)不足取向 传统上,人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培训范式上,其假设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足的,因此其课程建立在“不足培训掌握模式”。不足取向主要关注:针对教师知识的“过时”或实践中的“无效”予以改进。知识经济下,
20、教育对知识生产和传播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因此教育改革体现了四大取向:,教育改革四大取向,教育变革的四大取向,教育目标,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变,能力本位,探究、创新能力,教育发展方式,终身学习,时间持续,方式合作,教育情境,国家、教育行政力量,教育系统内部之间,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部门,教育价值理解,工具理性,转变,人的价值,学生人本价值,教师生命价值,(2)多元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意味着教师的学习。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的行动者。哈格里夫斯和富兰三种:(一)知识和技能取向,强调知识技能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二)自我理解取向,强调个体因素和个人发展,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和反思;(
21、三)生态取向,强调了促进或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因素。综上,两点:一、深度关注教师专业知识。舒尔曼:教师知识构成的七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及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及历史的知识。二、高度肯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重视教师专业生活的整体的、实然的生命存在样态。不是简单地由他人所塑造,而是一个“自造”过程,教师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者。改变的基本动因是源自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解上的转换与拓展。,可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已发生重大转向,由专注角色的客观要求转到关注专业自我的建构,由规约式智能的强调转到个人经验与价值的重视。因此,教师专
22、业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线性的知识技能的积累,而是教师个人的整体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依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灌输而被塑造,而是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即通过反思性实践变革自我、自主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教师专业发展的策源地也逐渐转移到学校与课堂,实现以一线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及需要为本。教师的从属服从地位转变为共同发展的伙伴协作关系。,(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与核心领域,1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范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和专业品质;专业品质包括与儿童和青少年的关系、专业责任与实践、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个人专业发展四个领域。“知识专业理解”规定的是对从事的专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熟练把握、对相关年级学生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特色 课程 开发 教师 专业 发展 2014 2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