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们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从茹毛饮血、穴处野居的蛮荒状态进入世界文明之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是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
2、全?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光,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本身的文化意蕴 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
3、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再如
4、“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
5、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
6、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所以,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奥秘。 总之,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
7、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进一步地开发汉字、研究汉字,把它奉献给全人类,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汉字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的象征 文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有位上一世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威廉斯(S.WellsWilliams)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说
8、,一旦废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正如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中所指出的,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二千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冰心也说过,中华民族始终是统一的,汉字的凝聚力居功甚伟。汉字的生命力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一座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丰碑,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文化精灵。“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这是后人对钟繇作品的赞誉,也是对汉字的礼赞,这般如诗如画的语言,或许是唯独汉字才可以触发的意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时人对王羲之
9、的赞誉,说的是人的风采,却也是字的风貌。一笔狂草,变幻莫测,人称“颠张”。“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是清代学者康有为笔下魏碑的“十美”,百种姿态,万千气象,其实大美无言,一切尽在天地间。汉字的演变对联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凌波仙子生尘袜锦里先生乌角巾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竹户掩溪畔 松亭筑石巅 山中云鹤有奇翼 海外瑶琴有赏音山水多情留贺监,儿童拍手爱山公。紫髯似戟君犹壮,白发如丝我已翁。悦礼敦诗殊不忝,看君真有古人风。无力东风花半
10、露 有情春水燕双飞荣宝斋百年庆典纪念镇尺,启功先生题签题写诗句“无力东风花半露,有情春水燕双飞”丰子恺像 书法作品屡有良游袭我春服,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得山水清气 极风云壮观山静松声远 秋清泉气香 启功李思桂 马到成功,球飞三尺案 琳琅满目,技胜一筹人马到成功惊禹甸 琳琅满目耀人寰禹甸:.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禹 : 禹 y 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禹域(指中国的疆域)。甸 : 甸 din 古代指郊外的地方。田野的出产物:“纳货贝
11、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治理。克念作圣 克服念头就是圣人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由弘一大师修行实践得到的启示克念作圣,妄念作狂。尚书 周书 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话说周武王在伐纣之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于他儿子周成王年幼,尚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代行国政。七年后,周公平定了各地叛乱、稳定了政局,归政于周成王。周成王屁股还没坐热,忠于商朝的奄国企图反攻倒算,悍然发动叛乱。周成王火大了,亲自出征,和周公、召公一起平定了叛乱。得胜回京之后,各国诸侯都来朝见,周公代替成王训话,大意无非是说商朝自取灭亡,周朝人心所向,造反是没有出路的,赶紧死了这条心吧!史官把这次训话的内容记录
12、了下来,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篇多方“多方”就是众国之意。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应该归到是苦口婆心的教导这一类的,意思是说:圣人如果没有了“念”就会变成狂人,狂人如果能够克制“念”就能变成圣人。“念”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理解,就是指内心的想法。我们的内心经常会涌出很多个想法,只要意识还在,想法就不停地望外冒,特别是失眠的时候,无数个念头在脑子里闲逛,赶跑一个又来十个,脑袋都快挤爆了,那个滋味才叫难受。就算睡着了,“念”也不会轻易消停,它会让你做梦,一会上天了一会入地了,一会开心了一会生气了。想克制住自己的行为容易,但是想克制住这个主导行为的“念”,实在太难了,比如你运气好在路边捡到一百万
13、,你可能有过全部归还的念头,也有占为己有的念头,还有还一半留一半的念头,很多念头纠缠在一起,谁也不服谁,于是你就得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你决定找到失主还给他,这样做够难能可贵的了吧?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连思想斗争都不用,除了物归原主之外,其他念头还没来得及冒头就被你“喀嚓”一下统统给扼杀了,这才是“克念”。“克念”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你就可以“作圣”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的说法,其实也是“克念”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后来,儒家“克念作圣”这一很具哲学性、很有创意的说法被佛家看中了,经常被一些将经僧人引用,
14、比如民国时期的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在序言中就曾经说过:“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 狂克念则作圣。”顾颉刚认为,孔子在战国时期成为圣人,是大众造势的结果。当时天下大乱,大众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来收拾时局,孔子这样的人成为众望所归,而且孔子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宣传,形成一种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到了汉武帝以后,唯儒独尊,孔子走上神坛成了教主,到了东汉,王莽等人以权威的身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孔子为圣人。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指出孔子是靠大众造势而成为圣人的,吴国的陆绩在太玄经序中说:“昔孔子在衰周之时,不见深识,或遭困苦
15、,谓之佞人;列国智士,称之达者,不曰圣人,唯弟子中言其圣耳。逮至孟轲、孙卿之徒,及汉世贤人君子,咸并服德归美,谓之圣人,用春秋以为王法,故遂隆崇,莫有非毁。” 陆绩认为,孔子落魄的时候,人们认为他是个只会玩嘴皮子的棒槌,各国的才俊也只认为他是个通达的人,只有他的弟子说他是圣人,后来由于孟子等人的宣传才成为公认的圣人。陆绩,就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时嘲笑的那位“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三国志 吴书 陆绩传中记载:“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术出橘, 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的父亲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交好,陆绩六岁的
16、时候,和他父亲一起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橘子来招待客人。大人在那说话,小孩就在旁边吃橘子。小陆绩觉得这橘子真是太好吃了,就偷了三个,古代的衣服没有口袋,只好藏在袖子里。等到告辞的时候,陆绩向着袁术拜别,三个橘子就都掉出来了。袁术一看,就逗小孩玩:“你来我家做客怎么能偷我的橘子呢?”陆绩说:“本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的,没想到露馅了。”这个故事后来入选了二十四孝,成为孝之典范,不过也有人怀疑陆绩在作秀或在说谎。我们经常不惮用最坏的想法去推测别人和用最好的理由去开脱自己。童言无忌,我更愿意相信小陆绩的怀橘行为是出自一颗纯洁的爱母之心。如果小陆绩当时就是纯粹为了给母亲带几个橘子吃,根本没有其他的念头,那
17、么他是否算是“克念作圣”呢?我看差不多了,至少在彼时彼刻。那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圣人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努力去“克念”,最后能成为圣人吗?其实,“圣人”只是一个标杆,在合适的条件和时机下,统治者会选择一个非常高的标杆树在那里,剩下的事情就是鼓励大家朝这个标杆的高度去努力,“人人成圣”只是鼓励的口号,就像驯兽师手里的兽食一样,引诱你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疑似用错的四个汉字错了吗?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查阅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没有收录这些字,这说明这
18、些字的出现可能晚于东汉时期,我们知道中国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秦朝始皇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汉字有了自己的规范小篆,目前,汉字的结构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那这四个字是怎么疑似使用错误呢?里面有多种猜测和传说版本,比较有代表性说法是按照目前的理解这四个字颠倒了: 射与矮:分开来看“射”,由“身”和“寸”组合而成,身只有寸高,明显是“矮”,水浒传里就有“三寸丁”武大郎卖炊饼的故事,身有寸高应该是“矮”。再看“矮”,由“矢”和“委”组合而成,我们知道成语有的放矢,其中的“矢”就是箭,“委”有弃的意思,如,委之于地,
19、就是说扔、抛、发的意思,那么将箭发出去应该是“射”,不应该是“矮”。看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我也曾经相信可能就是古人把这两个字弄反了,混淆了,谁没有出错的时候呢,古人也盖莫能免。 重与出:“重”本应该是重量,可是竟由“千里”组成,千里之遥不是“出”远门吗;再看“出”,“出”字两山重叠,重不重?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过去有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是两座大山也挺重吧,怎么叫“出”呢?是不是这两个字也搞混了,弄颠倒了。是不是造字圣人仓颉一时疏忽,在传播教授大众的时候出错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竟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其实,这过低的估计了我们的造字圣人,对于汉字他们不会如此大意,况且汉语言文字专家也都没有
20、说这两组字用错了、弄颠倒了,那又该如何合理解释这些字呢?我查阅了网上的批驳言论,说这些字没有用错,只是按照目前的拆字来理解,刚好巧合,依此就说“射”应为“矮”,“矮”应为“射”;同样道理,“出”应为“重”,“重”应为“出”。我们的汉字经过演变,一开始造错了字吗?不是,错的是,我们把这四个字都当作会意字来解释了,况且会意的还有些偏颇。 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拉弓上矢的象形,原本的写法应该是左弓右矢,由于“弓”“身”形状相似,到了篆书,已误写成左身右矢。在篆书中“矢”“寸”近似,变成楷书时,又误成左身右寸。可见这是汉字演变中的伪变,与造字无关,更与“寸身”的会意无关。象形字非要来会意,这
21、样会意更好,射出的箭簇有一寸长,箭头身高有一寸。 矮:形声字,从矢,委声(矮的古音为“委”)。为什么从矢呢?因为矮者,短人也,“短”从矢,“矮”也跟着从矢。为什么“短”字从矢?原来在远古时代,矢(箭)是量长短的工具。形声字非要会意,这样会意,怎么矮,原委是只有箭高,一个人只有一只箭那么高可不是矮吗? 出:象形字,与“山”无关,不是两座山叠加在一起。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是两株草重叠的象形,表示“长出”,也有的认为跟“步”类似,是一前一后两个脚步,表示走出、前进之意。如果还会意一把,山叠嶂,走出山峦,不能老闷在山里。 重:形声字,从壬,东声(“重”的下半部实际上是“东”)。为什么从壬?因为“重”
22、的最初含义是厚,“壬”是人在土上,表示厚。还延续上边三个字再来会意,我们提东西走路,本来不重很轻的物品,如果走的远了,我们会感觉很累,会感觉物品很重,从菜市场掂着菜往家走,越走感觉菜越沉,你走千里肯定比两座山还要重吧! 不是会意字,我们不要随便去会意,“射”、“出”均为象形字,“矮”、“重”均为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演变,就有了这样的巧合和曲解。五千年厚重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究。豕牛羊射矮重王身弓寸矢委水颂监爱出射矮重出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农历3月28日生于白水杨武村,享年110岁。仓颉,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
23、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字。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当地的农民在谷雨节祭拜仓颉!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 史官村”。 白水民间流传着仓颉造字传说:远古时候,人们都用结绳的办法录史记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 中华文明 历史 丰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