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经济生活第一单元.doc
《二轮经济生活第一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经济生活第一单元.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生活二轮复习专题一 货币、价格与消费编制人:张冬云 时间:2014-1-10一、专题网络构建商品含义及商品交换的两种形式货币本质 货币职能货币 纸币的本质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三个计算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上涨率、纸币贬值率 信用工具及汇率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价格 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影响生产 价格影响生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租赁消费和贷款消费。 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消费 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求实、攀比心理影响居民的消费
2、习惯与消费行为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二重点知识理解关于物价1.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物价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价值量与价值总量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3.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纸币发行量(币值) 国际因素如美国的量化的货币政策4.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影响生产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2)价格影响生活高档耐用品与生活必需品、互补品与替代品5.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
3、的必然要求,市场调节资源实质是价值规律在起调节作用。生产经营者要遵循价值规律6.CPI涨幅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数,一般把3%作为通胀严重与否的标准。同比发展速度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本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 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1是什么扩大内需指国内生产投资需求和国内生活消费需求, 2. 为什么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性 (1)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
4、发展。(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消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5)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 怎么样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措施(1)影响消费的因素 客观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收入差距物价
5、宏观经济政策、消费环境、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社会保障体系主观因素:消费心理(2)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措施 (1)作为国家: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培育新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6、2)作为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3)作为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产品品种的调整以及更新换代)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时政热点 2014年1月27日由腾讯公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轮 经济生活 第一 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