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PPT文档.ppt
《2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PPT文档.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胞膜和细胞表面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核糖体细胞骨架细胞核,第一节、细胞膜和细胞表面,质膜的功能质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cell membrane)也称为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基本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真核细胞内还存在丰富的膜性结构(内膜),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生物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质膜的结构和特性 细胞表面的分化,一、质膜的功能 Function of plasma membrane,为细胞的生命
2、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产物排出;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二、质膜的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sma membrane,质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另外还有少量糖,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膜脂是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不同类型细胞的质膜和内膜中,脂类和蛋白质比例有较大差异。动物细胞膜通常含有等量的脂类和蛋白质。,膜脂(membrane lipid
3、)膜脂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约占质膜的50%,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所有的膜脂都具有双亲媒性,即有一个亲水末端(极性端)和一个疏水末端(非极性端)。这种性质使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磷脂(phospholipid)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约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个亲水的极性头和两个疏水的非极性尾(脂肪酸链),胆固醇(cholesterol)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动物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较高,有的占膜脂的50%,大多数植物细胞和细菌质膜中没有胆固醇分子较其他膜脂小,双亲媒性也较低。亲水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埋在脂双层的中央,脂质体(liposome)脂质体
4、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人工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载体;药物或酶等的载体;研究生物膜的特性,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是由膜蛋白决定的。功能越复杂的膜,其上的蛋白质种类越多。核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中30%左右为膜蛋白。根据膜蛋白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可分为: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部分或全部镶嵌在脂双层中或两端露于膜两侧,以共价键与膜脂相互作用。,
5、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完全外露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主要是通过非共价键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或整合蛋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通过共价键的方式同脂分子结合,位于脂双层的外侧。蛋白质与脂的结合有两种方式:直接结合于脂双分子层,或通过一个糖分子间接同脂结合。,与膜脂或膜蛋白共价结合,位于质膜外表面。提高膜的稳定性,增强膜蛋白对ECM中蛋白酶的抗性;帮助膜蛋白的正确折
6、叠和定位;参与细胞的信号识别和细胞粘着,膜 糖(Membrane Carbohydrates),三、质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Molecular structure&character of plasma membrane,质膜的结构模型(structure model of plasma membrane)膜的不对称性(asymmetry of membrane)膜的流动性(fluidity of membrane),1.质膜的结构模型structure model of plasma membrane,E.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
7、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E.Gorter&F.Grendel 1925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质膜结构的研究历史,J.Danielli&H.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被称为“双分子片层”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J.D.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
8、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总厚约7.5nm。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S.J.Singer&G.Nicolson 1972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流动镶嵌模型 Fluid-mosaic model,1)细胞膜由流动的双脂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3)蛋白质或嵌在双脂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双脂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这一模型强调了膜
9、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胞的功能特点。也适用于原核细胞。1997年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2.膜的不对称性(membrane asymmetry),细胞质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质膜脂双层中各种成分在种类和数量的不均匀分布以及方向上的不对称。不对称性的意义:膜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内外表面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是生物膜完成各项复杂生理功能的保证。,3.膜的流动性(membrane fulidity),膜的流动性是指构成膜的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脂的流动是造成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很多因素影响膜脂的运动。膜蛋白的运动: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并受细胞骨架的影
10、响,运动较慢。膜流动性的意义: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膜流动性的异常改变会造成细胞功能障碍。如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四、细胞表面的分化Specialization of cell surface,细胞表面是指细胞外被、质膜、质膜内面胞质溶胶、各种细胞连接和细胞膜的其他特化结构的统称。是以质膜为核心的结构和功能体系。细胞表面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实现其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活动。,细胞外被(cell coat)动物细胞表面的一层富含糖类物质的结构,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glycocalyx)。是由构成质膜的糖
11、蛋白和糖脂伸出的寡糖链组成的,实质上是质膜结构的一部分。,膜骨架(membrane skeleton)膜骨架指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包含微丝和微管,位于质膜内侧约0.2m厚的溶胶层。参与维持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相邻细胞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联结结构称为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可分为三大类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通常也称
12、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或封闭小带(zonula occludens),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间,相邻细胞之间的质膜紧密结合,没有缝隙。紧密连接的主要作用是封闭相邻细胞间的接缝,防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细胞内,从而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脑毛细血管内皮以及睾丸支持细胞之间都存在紧密连接。后二者是构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的基础。,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粘合带与粘合斑(合称粘着连接或中间连接)粘合带(adhesion belt)一般位于上皮细胞顶侧面的紧密连接下方。在粘合带处相邻细胞间隙约1520nm,质膜下方有与质
13、膜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束。粘合斑(adhesion plaque)位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通过整合素(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蛋白束和基质连接起来。连接处的质膜呈盘状。桥粒与半桥粒 桥粒(desmosome):表皮细胞间大量存在,相邻细胞间依赖质膜内侧的中间纤维锚定形成纽扣状结构,很牢固,胞间隙30nm宽。,3)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组织。在连接处相邻细胞间有2-4nm的缝隙在间隙与两层质膜中有大量直径8nm的柱状蛋白质颗粒,是构成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称连接子(connexon),由6个亚单位环绕而成
14、,中间留有1.5nm的亲水性通道。分子量小于1.5KD的信息分子可以通过该通道。,3)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是植物细胞特有的通讯连接。是由穿过细胞壁的质膜围成的细胞质通道,直径约2040nm。通道中的由膜围成的管状结构,称为连丝小管(desmotubule)。连丝小管由光面内质网特化而成。,胞间连丝在功能上与缝隙连接类似,它允许分子量小于800Da的分子通过,在相邻细胞间起通讯作用。,3)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化学突触(synapse)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作用是通过释
15、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由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和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三部分组成,第二节、内膜系统,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atrix or cytomatrix)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包括核被膜、ER、GC、溶酶体等。功能:区室化,增加内表面积,提高代谢和调节能力。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细胞质中的膜性结构将细胞内部划分了许多以膜包被的区室,形成执行不同功
16、能的细胞器膜结合细胞器。区室化的意义:将功能相关的酶系统集中于一定区域,形成若干专一的功能区,使得各酶系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Endomembrane System 意义:内膜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质,内膜系统将细胞中的生化合成、分泌和内吞作用连接成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在内质网合成的蛋白和脂通过分泌小泡运送到工作部位(包括细胞外);细胞通过内吞途径将细胞外的物质送到溶酶体降解。,一、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K.R.Porter等于1945年发现于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因最初看到的是位于细胞质内部的网状结构,故名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17、ER)。后来证明存在于真核 细胞的整个细胞质。ER是细胞内蛋白质与脂类合成的基地,几乎全部脂类和很多重要蛋白都是在内质网合成的。,内质网的分类: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RER):has ribosomes and is involved in secreted protein synthesis.滑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SER):lacks ribosomes and is involved in membrane lipid synthesis,二、高尔基复合体 Golgi Complex,高尔基复合体
18、GC又称高尔基器(Golgi apparatus)或高尔基体,Camillo Golgi在1898年发现。高尔基复合体主要功能:蛋白质的加工、分选、修饰和包装;蛋白质和脂类的膜泡运输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GC常分布于内质网与细胞膜之间,呈弓形或半球形。由数个扁平囊泡堆在一起形成的有极性的细胞器。,GC的形态结构,凸出的一面对着内质网称为形成面或顺面(cis face)。凹进的一面对着质膜称为成熟面或反面(trans face)。顺面和反面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运输小泡,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和脂从形成面向成熟面转运膜泡运输。扁平囊直径约1m,单层膜构成,中间为囊腔,周缘多呈泡状,48个扁平囊在一起,构成
19、高尔基体的主体(Golgi stack)。,顺面网状结构CGN/cis膜囊中间膜囊(medial Golgi)反面网状结构TGN周围大小不等的囊泡,GC相互联系的4个组成部分,三、溶酶体 Lysosome,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标志酶是酸性磷酸酶)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膜的特征:嵌有质子泵,形成和维持溶酶体中酸性的内环境;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产物向外转运;膜蛋白高度糖基化,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溶酶体的类型: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是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仅含有水解酶类,但无作用底物,其中的酶处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真核细胞 基本 结构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