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13针灸学文档资料.ppt
《中医学13针灸学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13针灸学文档资料.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前言,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针灸的起源与发展,1、针法的起源:“砭石”说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竹针、骨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九针2、灸法的起源:“灸”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本专业主要学习的内容,经络学,腧
2、穴学,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第一部分 经络总论,什么是经 络?,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一、什么是经络?,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经脉,有路径之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络脉,有网络之义,是经脉别出的细小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多循行于人体的表浅部位,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
3、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理:网络全身,沟通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病理:疾病传导的途径 病邪由皮部 络脉 经脉 脏腑诊断:反映病侯、辨证求经的依据治疗:接受刺激,调节虚实,经络系统的作用,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附属部分,络 脉,经 脉,二、经络系统的组成,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冲脉,阴跷脉
4、,阳维脉,带脉,阴维脉,督脉,任脉,阳跷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络脉,十五络脉,浮 络,孙 络,十二经之络+任督之络+脾之大络,浮现于体表的脉络,络脉最小的分支,经络的命名与特点,十二正经的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经脉的名字,阴经阳经分布规律,太阴,前缘,阳明,少阳,内侧,外侧,太阴,厥阴,少阴,少阳,阳明,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手足 阴阳 脏腑 手足 阴阳 脏腑,手太阴肺手 阳明大肠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足,腹,胸 手三阴经,头(面)足 三 阳 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循行方向
5、,交接规律,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模式图,十二经脉的特点,表里相传手足相接脏腑相合循环无端,第二部分 腧穴总论,腧穴概念,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输,有输注的含义 穴有孔隙的意思 又称穴位、穴道、孔穴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腧穴的发展:内经160穴针灸逢源361穴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13 针灸 文档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