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
《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10防治原则与治法文档资料.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要点,1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和八种基本治疗方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熟悉中医“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3熟悉标本缓急、病治异同等治则的应用规律以及八大治法的临床适应证。,中医治疗学,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确立了临床治疗原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治疗学。治则 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指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治法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防治原则,三因制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既病防变,未病先防,一、养生与预防,养生是指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
2、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养生对于强身、防病、益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一)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
3、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养生保健防止邪气侵害,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致病,故平时注意调摄精神,保持精神愉快,使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以利于健康;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适当进行药物的预防及人工免疫也是防病和调养正气的重要方法。,未病先防,3、养生保健 养生又称为“摄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养生的内容很广泛,方法众多,包括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
4、适寒温等等,以使精气充沛,气机条达,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健运,则疾病远离。,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包括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以及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邪气的侵袭,这些均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未病先防,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未病先防,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
5、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未病先防,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各国的医生和人们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未病先防,春天补肝,肝色是青色,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夏天养心,心色是赤色,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
6、胡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长夏属脾,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秋天补肺,肺色是白色,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冬天养肾,肾色是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顺应四时,不同季节用不同食物养生,第三是运动养生。第四是气功养生。第五是药物养生。,李时珍:“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
7、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未病先防,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外邪侵入人体,如果不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其邪就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极易侵犯脏腑,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起来就会愈加困难。为此,一定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这里明确地指出疾病的传变规律。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常
8、须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温热病伤及胃阴 耗及肾阴 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既病防变,肝木乘脾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表-里,轻-重,既病防变,二、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两方面。,(一)正治与反治,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症状、体征)与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一致的病证。,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
9、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正治与反治,热则寒之,高热大汉口干脉数舌红苔黄,寒因寒用,血压骤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症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及病因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正治与反治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其不同之处在于: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正治与反治,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以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
10、标;其他,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二)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是指标病危急,如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或者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所采取的一种暂时应急方法。,缓则治其本是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适用于慢性病或急性病转变平稳后的治疗方法,病本既除则标证自愈。,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标本兼治。,标本缓急,标本缓急,在阴阳偏盛的病变过程中,阳热亢盛易伤阴,阴寒偏盛易伤阳,故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应兼顾对方偏衰的情况,若“阳盛则阴病”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养阴;若“阴盛则阳病”
11、,治疗以温散阴寒为主兼以助阳。,损其偏盛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实热证 热者寒之 清泻阳热 实寒证 寒者热之 温散阴寒,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三、调整阴阳,1滋阴制阳,扶阳制阴 滋阴制阳,即“壮水为主,以制阳光”。适用于阴液不足,阳热相对偏亢所致的虚热证,用滋阴养液的方药以制约相对亢盛的阳热。扶阳制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虚寒证,用温补阳气的方药来消除相对亢盛的阴盛。,补其偏衰 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10 防治 原则 法文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