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PPT文档.ppt
《中药药理学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课件PPT文档.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药 药 理 学 总 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一、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
2、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二、学科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神农尝百草”始于四千年前,是对中药药理的初步实践。“法象药理”模式,始于宋,盛于清,宋徵宗赵佶圣济经卷五,取名“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
3、,象而后有滋,物物妙理,可得而推”。,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医学 公元前43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国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公元二世纪 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果。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公元七世纪 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公元十六世纪 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公元十七世纪 西医新理论的创立与新技术的应用。,2.药学 1804年 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1909年 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1935年 Domek 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1940年 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
4、的基础上提出了青霉素,使药学得到 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3.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内容
5、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是四气五味。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四性”指寒、热、温、凉(寒凉,热温)性质相同,程度不同。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能量代谢)功能等影响进行研究。,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药则相反。2.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提高交感神经-受体-c
6、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等。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4对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5.对心血管
7、、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认识 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其味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关系。辛:含挥发油。发汗解热,改善循环,促进消化等。酸:含有机酸、鞣质。止血、止泻、抑菌、抗炎等。甘: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补养人体,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苦:含生物碱、苷类。抗菌、强心、导泻、平喘等。咸:含碘和无机盐。软坚散结、通便等。,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沉降:作用下行向
8、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2质地轻重:升浮:多为花叶质轻。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肝、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分布,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1有关。,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1.急性毒
9、性(过量)(1)中枢神经系统 乌头、士的宁等生物碱。(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心苷。(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2.长期毒性(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油生物碱。(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3)对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3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目前已发现有一百多种(150余种)。4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三个方面。第一节 药物因素 一、品种 二、产地 三、采集季节和
10、药用部位 四、贮藏条件 五、炮制 六、剂型和制剂 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八、配伍和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分泌、神经活动等。,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1)标本兼治(2)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
11、.中药作用的差异性(1)种属差异(2)个体差异,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1)剂量大小与化学成分(2)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1)大量研究结果,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一致。(2)有些研究结果未能证实功效与药理作用相关。,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复方研究目的有三:1.阐明中医药理论,如建立脾虚模型,研究四君子汤的作用,揭示脾和脾虚证的实质;2.通过拆方实验,分析组方君、臣、佐、使的合理性;3.验证或揭示复方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强调中药复方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多层次、多环节、多
12、靶点的概念和血清药理实验方法应用,对复方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1.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1)证药结合(2)证的动物模型(3)以药探理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3.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4.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 5.中药毒性研究 6.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第五章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 解表药是指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临床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表证主要表现:1.表寒证:恶寒、无汗、鼻塞、即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初期。2.表热证:发热、口渴、咽痛、即感冒或上呼 吸道感染发展到高潮。,解表药分:1.辛温解表药:麻
13、黄、桂枝、细辛等,用于表寒证。2.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菊花等,用于表热证。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解热、镇痛、镇静。2.抗炎、抗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第一节 常用药物 麻 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麻黄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要有效成分:麻黄碱(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占总碱90%,其次为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麻黄碱。挥发油
14、(含帖品烯醇、四-甲基吡嗪)木贼麻黄含量最高,草麻黄次之。,麻黄碱(ephedrine)苯丙胺(amphetamie),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肾上腺素(adrenaline),1.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1)发汗 挥发油抑制汗腺导管Na+重吸收,左旋麻黄碱兴奋汗腺受体的交感性出汗。“温服,温复以取汗”。(2)平喘 机理:D-麻黄碱促进NA和AD释放;L-麻黄碱直接兴奋支气管粘膜血管受体和支气管2受体;阻止5-HT,组胺、SRS-A释放;促进肺PGE释放,使CAMP而松驰。特点:较肾上腺素起效慢、作用温和、持久、可口服。,(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过
15、量反而减弱。机理: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抑制肾小管对Na+重吸收。(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6)解热、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挥发油,为发散表邪的依据之一。,2.其它药理作用(1)兴奋中枢 麻黄碱治疗量兴奋皮质和皮质下中枢而失眠,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2)强心、升压 直接兴奋1和1,呈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升压特点:缓解、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与递质耗竭和亲和力下降有关。(
16、3)抑制肠肌收缩 可通过2兴奋和2激动结果。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是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痉挛,减轻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功效与利尿相关。,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柴 胡
17、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功效。主要成分 皂苷(a.b.c.d)、挥发油、多糖等。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甾体(Steroid,类固醇),1.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1)解热 皂苷和挥发油注射剂对实验性和正常体温都有降低作用。抑制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AMP的产生和释放。(2)抗菌、抗病毒 柴胡抑制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结核、钩端螺旋体、流感、肝炎、单纯疱疹病毒等。(3)抗炎 皂苷对炎症前、后期都有抑制作用。机理:抑制渗出、血管通
18、透性、白细胞游走和肉芽组织增生;兴奋垂体前叶分泌ACTH剌激皮质激素合成和分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4)促进免疫 柴胡多糖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柴胡皂苷小剂量促进脾DNA合成和IL-2产生,大剂量抑制DNA合成。(5)镇静、镇痛、镇咳 煎剂、皂苷、苷元对中枢明显抑制,皂苷可提高痛阈,可被纳络酮部分拮抗。皂苷镇咳略低于可待因。苷元注射较好。,(6)保肝、利胆、降血脂 保肝 皂苷直接保护肝细胞膜;促进促皮质激素分泌,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利胆 黄酮类有降低胆酸、胆色素、胆固醇浓度,促进胆汁排泄,起疏肝解郁作用。醋炙柴胡最强。降血脂 皂苷促进高脂血症动物TC和代谢物从粪便排
19、泄,使TC、TG、磷酯明显降低。对正常动物无影响。(7)对内脏平滑肌作用 皂苷增强Ach肠肌收缩;复方解痉;保护胃粘膜抗溃疡;柴胡有兴奋子宫。,2.其它药理作用(1)影响代谢 柴胡皂苷促进蛋白、糖原合成,促进GS利用,抑制脂肪分解等。(2)抗辐射 保护-射线对脾脏、骨髓的损害,促进胸腺DNA合成。(3)柴胡皂苷对腹水癌、胰蛋白酶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应用 1.复方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脱肛等。2.柴胡注射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不良反应 柴胡皂苷有溶血作用;注射液个别有过敏性休克;大叶柴胡生粉1-2g/kg ig动物兴奋痉挛死亡
20、。治法研究“汗法”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起源于东周,应用于东汉,成熟于明、清。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解表药的研究,必须首先领悟中医汗法的内涵,然后建立发汗的实验方法。目前大鼠足跖部三种发汗的观测方法,对解表药的研究帮助很大。讨论:发汗祛邪的实质是什么?,第六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 清热药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燥湿、清虚热,临床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阴虚内热的各种“里热证”。里热症主要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急促、小便短赤、大便结;苔黄、脉洪、神昏谵语。相当现代医学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等。,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用于气分实热相当急性传、
21、感染病初期,发热、白细胞升高。清热凉血药:用于血分实热相当于传、感染病中、晚期败血症和出血倾向。清热燥湿药:用于湿热症胃肠、肝胆热症,如痢疾、黄疸性肝炎等。清热解毒药:用于热毒症相当于化脓性感染和细菌性、病毒性感染的高热和毒性反应患者。清虚热药:用于热邪伤阴、五心潮热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体质消瘦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炎、结核等。,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1)抗菌、抗病毒 清热解毒与清热燥湿药突出。对G-G+、个别真菌、原虫、流感、疱疹、乙肝及HIV有抑制作用。(2)抗肿瘤 多数清热药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抗毒素(1)直接降解内毒素和拮抗外毒素作用。抗透明质酸酶和抑制凝固酶形成,
22、降低细菌毒力。(2)提高机体对内毒素耐受能力。,3.抗炎 大多数清热药抗急性炎症,兴奋垂体-肾上腺,抑制还氧酶和白三烯B4是抗炎、解毒、解热的重要机制。4.解热 以清热泻火、清热凉血 药为显著。通过抗菌、抗病毒而解热,不出汗与解表药不同。5.对免疫功能影响(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增加WBC数和吞噬功能,增强机体抗箘能力。(2)特异性免疫功能 提高淋转率,促进体液免疫;有些则抑制体液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7.清除自由基 通过抑制外毒入内和内毒中生,清除毒素和自由基的作用。,第一节 常用药 黄 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性寒,
23、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成分 黄连素(Berberine 小檗碱)占4%。药动学 季铵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Pka=9),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肝代谢,肾排泄。,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 抗菌谱广,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机制:破坏细菌超微结构,细胞器变形、消失;抑制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与菌体DNA形成复合物,影响复制,干扰生长繁殖;影响真菌细胞膜,致细胞器消失。其抗菌作用可被VitB6和PABA对抗。耐药性:单独应用对金葡菌、痢疾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与青、链、异烟肼无交叉。增强甲氧卞啶(TMP)作用。,(2)抗毒素、抗腹
24、泻 抗细菌毒素改善血症,抑制细菌凝固酶形成,降低其毒力,有利吞噬。对抗细菌和非细菌性腹泻。(3)抗炎、解热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抗炎机制: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降低炎症组织PGE2和中性粒细胞磷脂酶A2(PLA2)。解热机制:降低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神经元CAMP,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4)镇静催眠 叔铵四氢小檗碱可过血脑屏障,协同戊巴比妥纳作用。(5)降血糖 降血糖不影响胰岛素分泌和受体数目及受体亲和力。主要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糖酵解。(6)抗溃疡 对实验性和幽门螺杆菌溃疡有效。机制:抑制胃酸分泌和抗幽门螺杆菌。(7)抗肿瘤 抑制癌细胞呼吸和羟胺的利用,从而阻断嘌呤
25、和核酸的合成。,2.其他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泻心火)正性肌力 促进特异性通道Ca+内流和细胞内Ca+的利用,产生正性肌力。但用量过大反而减弱。负性心率 减慢慢反应细胞(窦房节、房室节)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抗心律失常 与减慢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有关;抑制心肌Na+内流和阻断心乳头肌Ca+通道;抗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膜。防止非特异性通道Ca+内流。,降血压 与剂量正相关,舒张压尤为明显,无快速耐受,同时伴有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说明小檗碱扩张外周阻力,也扩张容量血管,减轻心脏负担。机制:阻断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外周阻力。抗心肌与脑缺血 对心、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流组织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药理学 课件 PPT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8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