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纪行》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 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 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 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 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大海啊故乡,高山青 作者:邓禹飞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啊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歌曲欣赏,台湾民谣 一二
2、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阿里山纪行,吴功正,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品味本文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10),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著有专著小说美学、沫若史剧研究、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等,发表文学创作作品多篇。,阿里山简介,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
3、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读准下列蓝字的音,检查预习,风靡()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莽莽(mng)溢出(y)镶嵌(xing)青苔(ti)孕育(yn)迂曲(y),m,ln,d,j,bi,m,hng,chung,kn,gu,积累词语,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
4、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1、划出标明了作者行踪的语句?2、第二、三段中设问句的作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标明了作者行踪的语句:,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迂曲穿过一片林区,2、第二、三段中设问句的作用:,引出阿里山、神木,引起下文。第三段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5、。,语文活动,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然后改乘()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森林小火车,台北的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林区,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神木,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神木,写法:,移步换景,下山的路上,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
6、,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阅读理解,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2.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答: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3.第2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古朴的特点。这一段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林海和云雾。4.“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触觉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
7、山下山上温差极大,突出阿里山非常高大。,阅读理解,5.“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感觉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6.本文的第4至7段,分别写了森林中的潭水、气氛、青苔、树木。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清澈、宁静、碧绿、高大。7.第4至8段都写出了阿里山的某一景点之美。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每段的内容。答:潭水的清澈;林区的宁静;山间的青苔路;无边无际的森林;神奇的神木。,阅读理解,8.文中写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桧林海等景致,都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请选出
8、你最喜欢的一处,品味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答:句子:“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品味:用“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了水潭清澈透亮的特征。9.你怎么理解“潭无鱼鳖,林无鸟兽”,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答: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来四散逃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与自然是融洽的、和谐的。,阅读理解,10.结合划线句“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答: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11.你认为文中哪
9、些词句用得好?请将其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答:句子: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妙处:作者采用反复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的文字,强调林区宁静。12.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怎样的感情?答:表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浓浓的爱意。,阅读理解,13.文中写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桧林海等景致,都恰当地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品味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答:句子:“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品味:把曲径青苔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14.本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句子:树木姿态各异
10、,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赏析: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树躯、树身,突出树木的“大”和“高”。,阅读理解,15.句子: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赏析:作者以拟人化的比喻描写树木排列之整肃。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联想,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审美价值的情境。16.文中引用了一句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你能把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内容都默写出来吗?答: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7.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答: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阅读理解,18.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香
11、、高、粗、老。19.文中加点的“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大约”和“或许”都是表示估计,不确定。说明树龄三千年、被称为“神木”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精确的考证,不是精确的数字与实际相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0.“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所以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阅读理解,21.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在遭受巨创之后它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那种不怕挫折,
12、百折不挠的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正是神木的丰富、深邃的内涵。22.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比喻、拟人、夸张。“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神木体形巨大的特点。23.“整个游程”是指游阿里山。,阅读理解,2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25.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答
13、: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阅读理解,26.“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好像意思。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答:不是比喻句,“仿佛”在这里表示想像。27.“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此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8.你一定有置身户外、野外的经历,看到过不少如诗如画的美景,请把你印象最深的风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答:万绿园独具热带海滨特色,漫步万绿园中,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碧海波光粼粼,让你在都市喧嚣
14、之中享受一隅寂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情趣。,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风光美如画,问题探究,小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风景美如画,小火车,姊妹潭,森林(环境),青苔,树木,神木,红色、古典文化,清澈、倒置水墨画,静谧、净洁、安宁,绿、密、厚,姿态各异、整肃、湿,大、悠久、标志,景,林海云雾,潭水清澈,森林无边,曲径幽路,神木神奇,风光美如画,情,喜爱我河山,赞美我中华,写法:,融情于景,阿里山晨曦,红色小火车,林海云雾,云雾浓稠,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森林无边,曲径幽路,入云深处亦沾衣,千年神木 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
15、山之宝。神木历尽沧桑,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神木四周围有木栏,旁有木亭一座,内置有“神木颂诗碑”。,“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答: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谈一谈,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谈一谈:,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16、。反复诵读课文,并仔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品一品,音 乐 美,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
17、禅的世界。,咣当咣当,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答: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
18、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答: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答: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情 韵 美,一、融情于景二、托物寄情,潭无鱼鳖,
19、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答: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通,首尾呼应。,悟一悟,摘录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对表达两岸人民融会的感情的作用。,抄一抄,答:以“明镜”来比喻潭水,写出了潭水“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写出了水潭的美。,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
20、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2、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答:把曲径青苔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3、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答: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森林的汪洋无边和姿态各异的特点,显示出了树多,树大,树高。,4、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答: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同时“之”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富有节奏感。,5、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如云深处亦沾衣”吗?,答:活用唐诗使
21、文章富有古典情蕴。,总结:作者通过修辞美(比喻、排比、对偶),句式美(长句、短句、以及比喻排比带来的整齐句式),音节美(叠词、虚词、四字词语等),活用古诗文等手段,使得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情韵美,用这样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的阿里山世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答: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仿句练习,学习反馈,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七、布置作业:1、以美丽的家乡为题,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家乡海口,600字左右。2、请你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通过写景来表达你的体验。,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