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生物一轮 课时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必修8.ppt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生物一轮 课时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必修8.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生物一轮 课时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必修8.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时2种群和生物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2)意义: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决定,3年龄组成(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3)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着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影响,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步骤是什么?2怎样选取样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曲线(1)产生原因:、气候适宜、无敌害等。(2)特点:种群数量。2“S”型曲线(1)产生原因:受如
2、空间、食物、敌害的制约。(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K值)后,将停止增长。,食物、空间条件充裕,连续增长,环境条件,最大值,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三、生物群落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各种生物,思考探讨提示:1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随机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为100 cm100 cm。3不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使种群数量上下波动。,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实习原理: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
3、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2方法步骤(1)样方法以双子叶草本植物为例,(2)标志重捕法以鼠为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N1)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2)及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N/N1N2/N0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两种调查方法的区别,1.(2009年海淀模拟)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
4、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2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 B25C12 D96【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的一种方法。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数为m,则NMnm即,【答案】D,二、种群增长的曲线及其应用1增长曲线比较种群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
5、可分别用“J”型曲线和“S”型曲线表示(如下图所示),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1)相同点:两曲线都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2)二者区别如下表:,2.在生产中的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可看作“J”型增长曲线。(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 时开始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点。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捞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3(2010年北京海淀期末
6、)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解析】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B,(2009年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
7、增长,【解析】据图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改变,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答案】C,(2009年江苏生物)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和试管中培养液多,营养物质多,其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和的。4个试管内种群的起始阶段因
8、空间和食物等比较充裕,属于“J”型增长。接种量不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入衰亡期。【答案】B,(1)调查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几种方法:直接统计法:就是直接用目测统计的方法,适用于在开阔地区统计大型哺乳动物的数目等。,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多采用标志重捕法。就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m)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若第二次捕到a个个体,其中b个个体是带标记的。我们就可以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N),即Nmab
9、。根据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法(样方法):在需测定的陆地或水域中随机划出若干个样方,统计每个样方内的全部个体,求出所有样方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来估算种群的数量;或先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当统计范围较大,种群个体数量较多时,常用此法。(2)调查类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2009年武汉)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1)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_法。某同学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版新学案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生物一轮 课时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必修8 新学 2011 生物 一轮 课时 种群 生物群落 课件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