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文档资料.ppt
《中医基础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文档资料.ppt(1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键性问题,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思考题,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 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2.历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 特性的概念,火、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3、,才能用阴阳来说。,3.阴阳的相对性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内,阳主外”,春夏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秋冬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3)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相互
4、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互用的表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互藏 概念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5、、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消长平衡,3.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 平衡状态。,2.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极 或 重,量变,质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概念:指
6、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 反的方向。,2.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之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
7、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表、热、实阳,里、寒、虚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助阳药物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1、就人体
8、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2、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体内为阴。3、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4、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阴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督脉:行于背,总督一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妊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阴脉之海。5、人体之气,含有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阴阳两部分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和运动趋向。阴气: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和运动趋向。,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关键性问题,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行的概念、特性,五行学说在中医
9、学中的应用,思考题,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起源,五方,尚书大传周传,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行,左传,(二)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附:五行系统表,1.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
10、物,均归属于木。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3.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革:本义:去毛的兽皮。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引申为变革。说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归类法(1)取象比类:确定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取象”即
11、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类,以确其五行归属。(2)推演络绎:确定事物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2.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对五行归类的看法(1)五行归类,是古人对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和论理的一种方 法。(2)在中医学中,将人体生活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自身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3)其基础是必须“五数”,很难符合本物的本来现象。,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相生、相克,特
12、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相乘、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生,(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2)次序,(3)关系:“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木,生,我生,生我,木,火,土,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克,(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2)次序,(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木,土,水,火,金,克,克,克,克,木,克,我克,克我,所不胜,所胜,水,火,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1)含义:制约、生化(相生+相克)(2)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
13、平衡协调关系。(3)规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制化(生理),木(我),(子)火(我生),(母)水(生我),(克我)金(所不胜),(我克)土(所胜),(1)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一行亢盛,对“已所胜”的过度克制。复气:引起“己所不胜”的报复性压制。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胜复,(2)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14、(3)胜气复气的调节规律,木胜(胜气出现)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出现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旺,金旺(产生复气)克木,使木气亢盛得以平复。,木(胜气),金(复气),火,水,土,木旺土衰,土衰水盛,金胜克木,火衰金旺,水盛火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1)含义,(2)次序,(3)原因,木,土,水,火,金,乘,乘,乘,乘,木,乘,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倍克”。,正常,过弱,正常,过亢,乘,乘,木,木,土,土,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侮,(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3)
15、原因,木,金,火,水,土,侮,侮,侮,侮,木,侮,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一行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即“反克”、“反侮”。,金 木(旺)木(虚)土,侮,侮,太过 不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1)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2)联系:相乘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相乘。,水气不足,水气有余,“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大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乘侮规律,金 木(有余)土,克我,我克,侮所不胜(木旺侮金)制其所胜(木旺乘
16、土),所不胜,所胜,金 木(不及)土,所不胜,所胜,我克,克我,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1.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两行皆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母子相及,2.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母俱虚),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子盗母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2、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木生火肝血滋养心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运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金生水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水生木
17、肾精滋养肝血,(2)以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金克木:左升右降 木克土:疏泄,防脾土壅滞 土克水:以土制水 火克金:心阳温煦,防肃降太过3.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成五个生理系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肾水生肝木,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2)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肝木生心火,心血不足肝血不足心肝血虚,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8、(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2、相克关系的传变:,表现为相乘相侮。,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相乘,相侮,母子相传、相乘、相侮,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肺病,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1、用于疾病的诊断(1)根据五行的归属,推断病变所在(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推断疾病预后,2、用于疾病的治疗(1)防止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
19、补母泻子,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3)用于针灸疗法和情志疗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抑强扶弱,第三章 藏 象,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掌握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联系,掌握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掌握藏
20、象学说的特点,关键性问题,概 说,五 脏,六 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思考题,藏象 目录1,概 说,藏象 目录2,五 脏,脾,肝,肾,肺,心,六 腑,小肠,胆,胃,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概说,藏,象,藏象,通“脏”,指人体的内脏,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内藏、隐藏,指人体的内脏内藏于躯壳内(不可直观),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一、藏象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何谓藏象学说?通过
21、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推论人体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初步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象变反映了脏变,脏变决定了象变,根据象变推知脏变 3、大量的临床实践检验和反证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如:心 小肠,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以功能为主的学说,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
22、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病理学概念。,详于机能,略于形态,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何谓脏腑?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四、藏象学说的内容,第一节 脏腑,脏 腑,内脏的总称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
23、,概念,分类,五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奇恒之府,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篇),藏精气而不泻:不排泄浊气;满而不能实:能饱满而不能盛实;传化物而不藏:传,传导,化物,水谷。排泄水谷糟粕而不贮藏。实而不能满:能盛实而不能饱满。,【概论】,别名:,位置:,经脉联系:,形态:,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
24、属手少阴心经,络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心,一、五脏,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附】,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属,与本脏(腑)相连的经脉;络,绕于相关联的脏(腑)的经脉。,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心的生理功能,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主血脉,主神志,主血,主脉,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脉为血之府,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1、含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生理方面,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2、条件,脉道的通利,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脏功
25、能转化,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正常,血运正常,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面色苍白无华,舌淡 脉搏细腻无力,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血脉空虚,运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心血瘀阻,血运不畅心阳暴脱,病理方面,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结代,3、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失常,【心的生理功能】,二、主神志,1、含义,生理方面,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2、机理,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3、临床意义,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神有所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 文档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