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课件PPT文档.ppt
《心肺脑复苏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脑复苏课件PPT文档.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死亡,临床死亡标志呼吸心搏停止特点可逆生物学死亡标志脑死亡特点不可逆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心肺脑复苏对象,呼吸骤停患者心跳骤停患者WHO: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AHA:冠心病患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源性猝死Cecil 内科学: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70%-80%的呼吸心跳骤停发生在家里或工作场所,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古老复苏法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世纪)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加
2、温、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刺激法、风箱吹气法英国19世纪急救法(1856)小心搬运病人、保暖、清理口腔和鼻腔、加温、易挥发物刺激法,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现代CPCR应用阶段(60年代)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心肺复苏指征,呼吸骤停肺部疾病、气道阻塞、溺水、吸入烟雾、中毒、电击伤、窒息、创伤、心肌梗死、电击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它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的血供,此时,尚未出现循环停止的征象,心跳骤停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主要是颈
3、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呼吸停止(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或“抽搐样”呼吸动作)心电图表现约85%为心室颤动、余为电-机械分离、心室停搏瞳孔固定,皮肤发绀,心跳骤停心电图分型,心室颤动 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而紊乱的连续颤动。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代之以连续不定形心室颤动波心脏电机械分离 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不能获得效果。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心室停搏 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性冲动不能达
4、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宽QRS波(140ms),AV脱落证据,病史。,气道阻塞的常见病因,呼吸道阻塞系指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任何部发生阻塞或狭窄,阻碍气体交换,或呼吸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呼吸道阻塞,以至发生阻塞性呼吸困难的总称最常见的完全性气道阻塞原因为舌后坠气道阻塞另一常见原因为上呼吸道有异物存在外源性异物如经口误入的如鱼骨、豆果、金属类等内源性异物如牙齿、血液、脓液、呕吐物等。,其他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急性炎症:喉炎、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特殊感染性肉芽肿:喉部或气管内结核、梅毒、真菌等可发生肉芽肿,继发感染,瘢痕
5、收缩使管腔狭窄肿瘤外伤与创伤各种咽喉疾病引起的声带瘫痪,心肺复苏三阶段,期:基础生命支持(BLS)C、循环支持:(Circulation support)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 A、气道控制(Airway control):主要措施有仰头抬颌,清除异物及分 泌物,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B、呼吸支持:(Breathing support)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氧气面罩、人工气道给氧、呼吸机治的应用期:高级生命支持(ALS)D、药物与液体(drug and fluid)E、心电监测(Electrocardingraphy)F、除颤(Fibrllation treatment)期:长程生命
6、支持(PLS)G、估计可救治性(Gouging)H、意识的恢复(Human mentation)I、加强监护(Intensive care),BLS、ALS研究内容,BLS 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大脑和其他主要脏器所需的最低血供,使其不至发展为不可逆损伤 ALS 则是通过运用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以维持更有效的血液循环和通气,尽最大努力恢复患者的自主心跳与呼吸,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基础生命支持,C:Circulation 建立人工循环胸前区拳击、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A:Airway 保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异物、污物等,手法开放气道解除梗阻
7、,气管插管、气管切开、Hemlich手法 B:Breathing 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口对气管插管口、气囊活瓣通气装置、呼吸机机械通气 胸前区拳击、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Pro-A:判定与呼救,判断阶段极其关键,判断有无反应、呼吸和循环。考验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要求非常迅速 如患者无反应,启动EMS系统,如有2人1人实施CPR,1人迅速求救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BLS(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患者反应,判定事发地点是否易于就地抢救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可采取轻拍或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叫:“喂,您怎么拉”或直呼其名如患者有头颈部
8、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判断呼吸,确信气道畅通后,应立即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维持气道开放位置,抢救者将耳贴近患者口鼻看:面部侧向患者胸部,眼睛观察胸部有无起伏觉: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听:耳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判断心跳,1968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1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脉要易触及方法:患者仰头,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秒,如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立即开
9、始胸外按压,启动EMS系统,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启动EMS系统,告知:患者所处位置(街道或路名、办公室、房室号)患者所在地电话号码,患者一般情况发生什么事件,心脏病发作或交通事故等所需急救的人数已给予何种措施(“正在行CPR”,“正使用AED”)其它任何被询问的信息,确保急救人员无任何疑问最好在急诊医生对现场提出指导后,再挂断电话,临床判定不尽如意,1992年后,一些研究对检查脉搏提出置疑,尤其非专业人员使用这一方法问题更多对时间就是生命的CPR来说检查脉搏时间太长特异性不高:10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有10人被误认为有脉而失去胸外按压或除颤的机会,C:人工循环支持,胸前区拳击,用力拳击胸前区可产生
10、2025J电流,2025cm高度垂直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仅使用12次反复捶击有损心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使血液流向肺脏,并辅以适当的呼吸,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CPR时,按压频率80次min时血流最理想,新指南中规定按压频率为100次min以上。单人复苏时,按压间隙要行人工通气,按压100次min以上或不通气按压200次,按压/通气比,既往教科书:单人按压/通气为152;双人按压/通气为51研究显示:心跳骤停期间,冠脉压随按压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30次不间断按压比5次不间断按压所产生的冠脉压要
11、高,在每次通气停顿以后,要连续几次按压后脑及冠脉灌注压才能达到呼吸停顿前的水平基于这些原因新指南规定,气道建立前,无论是单人CPR,还是双人CPR,按压/通气都要求为302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实际CPR中,按压频率可能达不到100次/min,这要求平时采取措施加强训练,尽量达到100次/min以上的按压要求,心脏按压技术患者体位和抢救者位置,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板而延误抢救时间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按压部
12、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 1/3定位方法:抢救者食指和中指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至两侧肋弓交点处,即胸骨下切迹,然后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的上方,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将手掌根贴在胸骨下部(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另一手掌叠放在这一只手手背上手指翘起脱离胸壁,也可用两手手指交叉抬手指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正常形体患者按压幅度为至少5 cm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
13、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心脏按压技术不得要领,心脏按压技术原理,研究表明,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机制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直接对心脏的按压)短时间CPR,血流更多地是由直接按压心脏产生。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或胸外按压时间较长时,心脏顺应性减低,胸泵机制则占优势心跳骤停期间,标准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产生峰值达6080mmHg的动脉压力,但舒张压力较低,颈动脉平均压可超过40mmHg,胸外按压时的心排出量仅为正常心排出量的1/3或1/4,随着CPR时间延长进一步减低,儿童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与按压频率与成人相同,但按压深度为 1/3(约4-5cm),
14、动作要平稳,不可用力过猛。如闭胸心脏的对象是婴儿,其操作与成人及儿童有一定区别。婴儿的按压部位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抢救者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压,按压深度为 4cm,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不可用力过猛,“自我”心肺复苏,启动自主的CPR是可能的咳嗽CPR临床要求:监护患者,心跳骤停在目击下发生,患者意识丧失之前要能用力咳嗽,这一情况只有心跳骤停前的1015秒可行临床机理:咳嗽可使患者胸内压升高,产生100mmHg的中心主动脉压,使血液向脑部继续流动,以便维持清醒的意识,可维持意识清醒达93秒之久,A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患者无反应/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
15、能把咽喉部阻塞,舌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因为舌附在下颌上,把下颏向上抬,即舌离开咽喉部,可使气道打开如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方法:一手按压开下颌,另手食指抠出异物。,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开放气道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便于CPR时口对口呼吸。如患者假牙松动,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仰头开口: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
16、唇分开托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开放气道托颌法,开放气道Hemlich手法,当清醒患者突然不能讲话、咳嗽,并有窘迫窒息症状,或在头后仰或三步法开放气道(仰头、开口、托下颌)后,仍不能进行有效正压通气,吹气有阻力或胸廓不能抬起,考虑气道异物或分泌物阻塞如为气道异物梗阻(FBAO),可采用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予以排除,Hemlich手法(腹部冲击法),使膈肌抬高,气道压力骤然升高,这种压力足以产生人为咳嗽,把异物从气管内冲击出来立位或坐位有意识的患者:急救者站
17、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着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握拳手的拇指侧紧抵患者腹部,位置处于剑突下脐上腹中线部位,用另一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合并症: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等。不应将手掌放在剑突上或肋骨下缘,否则增加并发症发生,自行Hemlich手法,自身发生完全性FBAO时,患者可一手握拳,用拳头拇指侧抵住腹部剑突下脐上腹中线部位,另一只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将拳头向上、向内冲击膈肌如果不成功,患者应快速将上腹部抵压在一块坚硬的平面上,如椅背、桌缘、走廊栏杆,然后用力冲击腹部,直到把气道内异物清除为止,孕妇或肥胖者Hemlich手法,有意识妊娠终末期孕妇或过度肥胖者采用胸部冲击法方法:站在患
18、者身后,把上肢放在患者腋下,将胸部环绕起来。一只拳的拇指则放在胸骨中线,应注意避开剑突和肋骨下缘,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向后冲击,把异物冲击出来如患者失去意识:启动EMS系统,无意识FBAO患者急救,FBAO患者发生意识丧失,单人非专业急救人员应启动EMS系统(或让别的目击者去启动EMS),开始CPR急救人员应继续进行CPR,严格按照按压/通气率进行事实上,胸外心脏按压有助于无反应患者解除FBAO最近,人尸体研究表明,胸外按压时气道峰压与腹部冲击产生的气道峰压相等,甚至超过胸部冲击法专业急救人员还可采取:手指法清除异物(一手食指在另只手下面探入患者咽部,直达舌根,用食指把噎住的异物钩出来)、Kel
19、ly钳或Magilla镊直视下取异物、环甲膜切开术等,B: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简易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2秒以上,确保患者胸廓起伏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可并发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及气道压峰值水平,有助于减低食道内压,减少胃胀气的发生,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婴幼儿可连同鼻一块包住,不能漏气);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直至胸部上抬,问 题,口对口通气作用原理?口对口通气在急救中能否普及?口对口通气真
20、的有效吗?,口对口通气作用原理,空气中氧含量为21%,正常人经过气体交换肺脏吸收20%的氧气,其余80%的氧气按原样排出,呼出气中氧含量约为16%-18%如患者的肺正常,只要吹气时潮气量较正常大(正常的12倍,大于800ml),即可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保持在75mmHg左右,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Brenner BE et al 199385%其他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口对口 通气 Locke CJ et al 1995,CPR前6-1
21、2分钟内,口对口通气未必需要,ICCM:Tang W et a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 Noc M et al:Chest,1995Johns Hopkins:Chandra NC et al:Circulation,1994,U of Arizona:Berg RA et al:Circulation,1993 Berg RA ea al:Ann Emerg Med,1995,研究认为,在CPR期间,随胸廓按压起伏时的自动通气,可维持接近正常时每分通气量、PaCO2和PO2而勿须正压通气;此外,胸外按压时的心排出量只有正常的25%,维持通气灌流比例所需
22、的通气量也下降,新指南,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假如你不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及时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全没有CPR好得多,新指南,如果你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以上,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对患者不能经口呼吸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如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救治溺水者最好应用口对鼻呼吸方法,只要患者头一露出水面即可行口对鼻呼吸口对鼻呼吸时,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后推,另一只手抬下颏,使口唇紧闭。用嘴封罩住患者鼻子,深吹气后口离开鼻子,让呼气自动排出必要时,间断使患者口开放,或用拇指
23、分开口唇,这对有部分鼻腔阻塞的患者呼气非常重要,人工呼吸口对气管套管呼吸,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人工通气时可采用口对套管呼吸,对套管主动吹气,被动呼气,易于操作如果气管套梗阻,解除梗阻有困难时,要更换新套管。如放置套管出现困难,应立即从皮肤孔道处人工通气,气管套管的套囊可防止通气时漏气,如果发生漏气,用手或面罩把口鼻紧紧封严即可,人工呼吸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在医院,如有条件推荐使用有防护装置的通气,以防疾病相互传播口对面罩呼吸:用透明有单向阀门的面罩,可将急救者呼气吹入患者肺内,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时同时供给氧气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闭合性好,通气效果好,人工呼吸球囊
24、面罩装置,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 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成人球囊面罩通气特点:(1)有入口阀门,允许最大氧气流量30 L/min;(2)有氧气存贮器,能保证提供高浓度氧气;(3)具有非再呼吸出口阀门如果仅单人提供呼吸支持,使患者头后仰或下填毛巾或枕头,便于打开气道,一手压住面罩,一手挤压球囊,并观察通气是否充分双人球囊-面罩通气效果更好,如还有第三人,可通气时压住环状软骨,防止气体充入胃内,人工呼吸气管内插管,可有效地保证呼吸道畅通并防止呕吐物误吸,故应及早进行插管前应先检查气囊有无破裂
25、漏气管道插入后注好气囊并妥为固定,即可联接呼吸机或麻醉机予以机械通气及供氧开始时可予以纯氧,自主呼吸心跳恢复后可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节,一般氧浓度控制在50%左右对病人来说是安全的,D:电除颤,为什么电除颤归于BLS,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除颤时间的早晚是决定能否存活的关键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增加7%10%在社区,早期除颤指EMS接到求救5min内完成电除颤在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中,无论在医院中的任何部位,或在救护车中,对因室颤造成的心跳骤停患者,急救人员应最快采取早期电除颤(类),对大多数患者,应在心跳骤停后的(31)分钟内给予除颤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训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肺脑 复苏 课件 PPT 文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