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十一月联考.doc
《高三年级十一月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十一月联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襄阳五中、夷陵中学、钟祥一中高三年级十一月联考语文试卷命题学校:襄阳五中命题教师:田玉波审题教师:王立合、唐甜甜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6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组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着装 着陆 闷热 闷声闷气 长歌当哭 正当防卫B. 沼泽 号召 乘客 乘风破浪 间不容发 间或一轮C. 强盛 强迫 陨石 殒身不恤 叱咤风云 姹紫嫣红D. 游说 说服 遭殃 怏怏不乐 濒临灭绝 平心而论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寥落汗涔涔 直接了当 饱经事故B. 和蔼 橘子州 白浪涛天 兵荒马
2、乱C. 烦躁蒙蒙雨 唉声叹气 委曲求全D. 包涵卢柴棒 走投无路 冥玩不灵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10月4日,新华网最先报道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 8点10分,云南彝良发生山体滑坡,造成田头小学教学楼全部被掩埋,18名学生遇难。B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可谓细致周全,然而,一次次血的教训不断重现,说明对安全规章制度充耳不闻是酿成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C非法购买钓鱼岛闹剧后,对中国人的严正抗议,日本政客一开始不以为意,等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之后,他们有些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D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宰牲节期间停火协议生效已进入第4天,但双方仍在不同地区进行争斗,耸人听
3、闻的事件时有发生。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前,冲绳民众举行大规模的反对集会,劝阻日本政府不要在冲绳普天间机场部署美国海军陆战队MV-22“鱼鹰”垂直起降运输机。B由于日本政府导演了独岛、钓鱼岛、北方四岛等一系列的领土争端,搅动了原本还算太平的整个东北亚局势。C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史实融入小说创作,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称号。 D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担心物价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5.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我国第一部纪
4、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B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飞鸟集。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丧钟为谁而鸣。C贾宝玉十分鄙弃功名富贵及其相关的世俗观念。因此,当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女孩子也劝他致力功名时,他感到特别痛心。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历史剧哈姆莱特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年轻理想主义者英国王子哈姆莱特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迷惘、痛苦和悲怆。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
5、9题。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
6、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 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
7、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例如: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举子麻之通刺,称乡贡。”唐贞观四年和上元元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
8、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6. 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服饰“礼”的功能的一项是: ( ) (3分)A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
9、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B清朝的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C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为捍卫封建等级制度的而大力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D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7. 下面对于“服饰”的有关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A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B在古代社会,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是阶级社会的各等级各阶层的形象代言。C为了强化服饰作为社会精神的外化的功能,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
10、高到突出地位。 D中国古代服饰的功能大致经历了遮羞敝体等级代言标榜个性等几个阶段。8.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要将审美意识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就能考察到它的原貌。B古代服饰文化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现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外化。 C我国各朝各代的服饰,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通过古代服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审美意识的变迁。D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对设计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
11、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刘保勋,字修业,河南人。少好骑射。后唐清泰中,裁十许岁,摄潞州左司马,随父署彰德军衙内都校。父卒,补供奉官。习刑名之学,颇工诗。因献诗,宰相桑维翰奇之,奏擢为太常丞。宋初,拜户部。遭母丧,起复,出掌蕲口榷茶。徙云安监盐制置使,岁满,出羡余百万,转运使欲以状闻,保勋曰:“贪官物为己功,可乎?”乃止。开宝初,迁司封员外郎、监左藏库。六年,知宋州。太平兴国初,迁祠部郎中、通判晋州。二年,选为江南西路转运使,赐钱百万。三年,徙两浙东北路。太宗征晋阳,改户部郎中,为随军转运使兼勾当北面转运事。又与侯陟同勾当军前诸事。会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调发沁州军粮后期,诏劾德骧,以保勋代之
12、。太原平,命知并州。逾年召入,判大理寺,出知升州。是冬,召归,点检三司开拆司,会盐铁使阙,又命权领其事。迁兵部郎中兼判三司勾院。八年,拜右谏议大夫,俄知开封府。寡妇刘诣府诉元吉置堇食中,毒己将死。按验狱成,元吉妻闻鼓诉冤,事下御史台。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未几,复判大理寺。雍熙二年,权御史中丞兼勾当差遣院。是秋,罢权中丞。三年春,命曹彬等征幽州,保勋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子利涉以开封府兵曹督刍粟随军,常从其父。会王师不利,济拒马河,更相蹂躏,多死。保勋马陷淖中,利涉自后掀出之,力不胜,人马相挤压,遂俱死。时年六十二。上命恤其后。保勋三子: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十一月 联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