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oc
《高频考点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频考点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鉴赏诗歌的语言1(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_答案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解决选取恰当的角度
2、的问题,角度选对了,答题就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否则,就很难发挥出最高水平。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先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分析。(1)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2)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4)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鉴赏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的景色
3、。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盎然的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2010湖南)阅读
4、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
5、的情怀。解析(1)中要注意体味关键字的作用,从色彩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2)要紧扣词的主旨和关键词“便”“足”“乘风”“任”等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宿散花洲。行程交代十分清晰。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描绘了陆游欣赏到的薄暮中
6、散花洲两岸的美丽风景。这里应该是写的春夏之交时的景色。“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这两句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的美,可以想象出画面,像一幅山水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了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
7、酒处便为家”,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漂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3(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
8、析。答:_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1)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2)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
9、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答案(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
10、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鉴赏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生于淮阴(今属江苏)。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加妆饰。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这首诗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
11、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使自己的胸怀豁达,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取向,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马飞奔掀起阵阵尘埃的景象,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
12、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所称道,诗人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谓造语新奇。1高考古诗语言鉴赏在命题上有何特点?答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也给考生品读古诗带来不小的难度。不过,高考对鉴赏古诗语言的考查难度不太大。它着眼于一个“懂”字,即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表述。2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有哪几类题型?考查的重点是什么?答案主要有三类题型:炼字
13、、赏句和明了语言风格(特点)。重点考查炼字和赏句。一、炼字(一)炼实字1关注动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答案“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解析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日暮”“酒半
14、醒”“独行”“闲”“孤灯隔远汀”所表现的凄冷、孤独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是借景抒情而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佳作。首联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
15、,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颈联写诗人举止,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尾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涵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情韵深长,颇具特色。知识储备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
16、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看形容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
17、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末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鉴赏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因有此作。首句“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
18、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
19、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知识储备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3追“彩”逐“色”(200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
20、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鉴赏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表
21、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颈联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
22、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知识储备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频 考点 一两 三年 一吟双泪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