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全套)】.doc
《【高一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全套)】.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本章概述1.大纲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万有引力定律人造地球卫星 宇宙速度*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2.概述:本章对前面所学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和曲线运动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由此引入万有引力及其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因此本章教材是前几章的小结与引申.其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发展过程和该定律的具体运用是本章的重点.本章内容按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发展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过程以及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万有
2、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路的打开上,教材采用了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为线索,铺开了一条认知的思路及思考方法.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卡文迪许用实验较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量,才使得万有引力更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然后再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及卫星的运动情况,这样我们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被学生接受并能顺利地加以应用.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第二单元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第三单元 第四节至第六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第一
3、节 行星的运动本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所以我们必须去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本节内容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及争论的焦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等知识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二、能力目标1.培养
4、学生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教学重点1.“日心说”的建立过程.2.行星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1.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2.开普勒是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教学方法1.“日心说”的建立的教学采用对比、反证及讲授法.2.行星运动规律的建立采用挂图、放录像资料或用CAI课件模拟行星的运动情况.教学用具挂图、录像机、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课
5、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体.白天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烁,美丽的月亮把我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中.由这些天体所组成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又不断探索的领域.经成百上千年的探索,伟大的科学家们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二、新课教学(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A.基础知识投影出示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
6、些看法?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3.“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4.“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真理最终战胜了谬误.B.深入探究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在前面的基础上讨论:1.“地心说”为什么能占领较长的统治时间?2.
7、俗话说“眼见为实”,这种说法是否绝对正确?试举例.3.“日心说”为什么能战胜“地心说”?试举例说明.4.“日心说”的观点是否正确?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课本提供的线索得出结论:1.“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时间较长的原因是由于它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同时它也符合当时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观点.2.由于“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虽然“地心说”符合人们的经验,但它还是错误的.进而说明“眼见为实”的说法并非绝对正确.例如:我们乘车时观察到树木在向后运动,而事实上并没有动(相对于地面).3.“日心说”所以能够战胜“地心说”是因为好多“地心说”不能解析的现象“
8、日心说”则能说明,也就是说,“日心说”比“地心说”更科学、更接近事实.例如:若地球不动,昼夜交替是太阳绕地球运动形成的.那么,每天的情况就应是相同的,而事实上,每天白天的长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说”则能说明这种情况:白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4.从目前科研结果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日心说”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一个中心天体,而太阳系只是宇宙中众多星系之一,所以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日心说”只是与“地心说”相比更准确一些罢了.C.教师总结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地心说”和“日心说”有了初步的认识,事实上从“地心说”向“日心说”
9、的过渡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且科学家们付出了艰苦的奋斗,哥白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猜想的基础上,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和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从而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也建立起了“日心说”的基本模型.但他的观点不符合当时欧洲统治教会的利益,因而受到了教会的迫害.使得这一正确的观点被推迟一个世纪才被人们接受.前人的这种对问题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所以我们对待学习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放过一点疑问.(二)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研究A.基础知识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同时回答下列问题:1.古人认为天体做什么运动?2.开普勒的导师是谁
10、,他认为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3.开普勒开始认为天体做何运动?4.开普勒后来认为天体做何运动?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2.开普勒的导师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他对天体运动的看法与其他古人一样,也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3.开普勒开始受世俗及导师的影响,也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4.他在应用上述观点对天体运动进行观测时发现了问题,经过刻苦计算,最终认为: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
11、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B.深入探究出示挂图介绍行星运动的挂图,使学生对行星的运动有一个简单的感性认识.放录像使学生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立体画面的观看,对天体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投影出示结合课文、挂图、录像,回答下列问题:1.开普勒为什么要怀疑他的导师第谷的观点?2.他是怎样总结出行星运动规律的?3.你能应用第一定律猜想一下对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解释吗?4.常量比值k与行星无关,你能猜想出他跟谁有关吗?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课文、挂图及录像所提供的线索得出答案.1.开普勒在应用第谷的观点对天体运动进行思考时所得到的结果与第谷观测的数据存在至少8的角度误差,但当时
12、公认观测数据的误差不超过2,这也就是说,用匀速圆周观点来解释天体运动最少会带来6的角度误差.而造成这一误差的可能原因是对天体运动的观点存在问题,因此产生了对天体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这一观点的怀疑.2.开普勒发现这一问题后并未放弃,而是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种设想后终于总结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3.由于太阳能在传向地球的过程中要在宇宙中损失一部分,传播的距离越远,损失的就越多.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可知:当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会产生近日点和远日点.当地球在近日点时,离太阳的距离比较近,接受的太阳能量比较大,故温度比较高;当地球在远日点时,离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接受的太阳能量比较少,故温度就比较
13、低.4.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可以猜想,这个“k”一定与运动系统的物体有关.因为所有行星都相同,而各行星是不一样的,故跟行星无关,而在运动系中除了行星就是中心天体太阳,故这一常数“k”一定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C.教师总结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开普勒的第一、第三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我们对开普勒的第二定律作简单的了解.行星在绕太阳运动时,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时间里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从第二定律中可知:行星在绕太阳运动时,在各点的速率大小是不相同的,远日点时的速率最小;近日点时的速率最大
14、.D.基础知识应用投影出示1.在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按照距太阳的距离排列,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那么它们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最短的是_.2.关于行星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越大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大C.水星的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最大D.冥王星离太阳“最远”,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最长3.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半长轴为1.501011 m,周期为365天;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长轴为3.82108 m,周期为27.3天,则对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R3/T2的值为_m3/s2;对于绕地球运
15、行的卫星, R3/T2的值为_m3/s2.参考答案:1.水星2.B、D3.2.51028;7.51022三、知识反馈投影出示1.古代人们把天体的运动看得都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完美、和谐的_运动,后来_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最后终于发现: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_,太阳处在_位置上,所有行星轨道的_跟_的比值都相等.2.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D.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3.已知两行星绕
16、太阳运动的半长轴之比为b,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为_.参考答案:1.匀速圆周;开普勒;椭圆;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公转周期的二次方2.D 3.四、小结本节是本章的开首篇,所述天体运动的描述及其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后续几节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学习时重点掌握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理论描述,深刻领会本节体现出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建立模型等方法,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五、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2.预习下一节内容.六、板书设计七、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目前的航天飞机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球上空300700 km飞行,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为90 m
17、in左右.这样,航天飞机里的飞行员在24 h内可以看见日出日落的次数为( )A.0.38B.1C.2.7D.162.木星绕太阳转动的周期为地球绕太阳转动周期的12倍,则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的_倍.3.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天空中不动一样?参考答案:1.D解析:航天飞机绕行到地球向阳的区域,阳光能照射到它时为白昼,当飞到地球背阳的区域,阳光被地球挡住就是黑夜,因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90 min,而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
18、460 min,所以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在绕行一周的时间内看到的日出日落次数:n=16次2.3.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的运行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k=R3/T2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依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有:k=R3/T2由以上两式可得:R=6.67 R地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H=RR地=6.67R地R地=5.67R地=5.676.4103=3.63104 km备课资料开普勒的探索与“新”观念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维登堡的维尔城,从
19、小就体弱多病.但他小时候读书功课很好,显示了丰富的求知能力.开普勒的父亲,虽出身贵族,但不事生产,母亲脾气暴躁,没有知识.贫苦的家庭无法供养开普勒上学,因此他一直靠奖学金读书.十七岁时他进入提宾根大学,研究神学和数学.1594年,从友人之劝,应哥拉次大学聘请任天文学教授.按理说天文学的研究,在于预言日月交食、天体运行.但是在当时,天文学家近乎星相之流,须想象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如何预示着国运之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开普勒虽不喜欢但也只能迁就.开普勒在校读书时也略知哥白尼理论,但没有认真观察过天象.像他这样认真工作的人,一旦接过职务,便专心研究,由之引起浓厚兴趣.开普勒对日心说的简明和谐性非常迷恋,他
20、想进一步解释哥白尼算出来的行星轨道的配置.他想,行星的运动与它们和太阳相隔的距离一定有着某种关系.他进行了多种设想,结果都不适合.后来,他想到了几何学包括地球在内的六颗行星和五个正多面体之间是否有着联系.从希腊时代起就知道,有五种规则的几何形体:四面体(四个三角形组成)、正立方体、八面体(八个三角形组成)、正十二面体(十二个五边形组成)、二十面体(二十个三角形组成).开普勒便设想了一个模型:五个多面体一个套一个地放着,有点像大小不一的碗套在一起一样.五个多面体之间的四个空间有四个球面,第五个球面在最里面,第六个球面在最外面,行星轨道就在球面上.太阳处于中心不动,行星绕着太阳运动.行星轨道的差别
21、,则对应着五个规则的毕达哥拉斯图形.开普勒经过多次计算,使行星的球面位置跟行星的实际距离相差不到百分之五.他把结果发表在神秘的宇宙组织(1597年)一书里.开普勒的这一想象的谬误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行星中还有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一群小行星等,这些远远超越了开普勒规则几何立体形的幻想.但是,开普勒的成功在当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而其想象力和计算的才能,引起了大科学家第谷、伽利略的注意.第谷决定聘请开普勒去当他的助手.于是开普勒于1600年起就在布拉格天文台工作了.开普勒来到第谷的身边,是发现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两位天才的合作,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22、用.1601年第谷逝世,开普勒继承了第谷的“御前数学家”的头衔,接过第谷遗留下的大量天体观察资料苦心研究起来.这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第谷没有解决,而成了开普勒研究天体运动的起点.第谷进行观测20年,火星的运行轨道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的重复吗?第谷的观测是在地球上进行的,那么地球是不动的,还是运动着的呢?当时并不清楚.开普勒深信哥白尼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地球既绕自己的轴自转,又绕太阳运行.起先,开普勒跟前人一样,试图用偏心轮和大本轮等的组合来说明第谷对火星的观察结果.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试验了70次,终于找到了一个与观测结果相符的轨道,似乎接近成功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如果将火星的轨迹沿着拟合时使用的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全套 物理 第六 万有引力定律 全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672248.html